书城军事军事先锋
5626400000020

第20章 激光制导更精确

激光制导是用激光器向目标发射激光波束。由导引头接收经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束,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激光制导与微波雷达制导方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用激光器代替了微波雷达发射机,用激光探测器代替了微波雷达接收机。由于激光器工作波长仅为厘米波雷达波长的万分之一,是毫米波雷达波长的千分之一,激光波束的散角仅是毫弧度级,因而有很高的目标分辨率,可达到很高的制导精度,大约为2米左右,而且,能同时分别命中两个相隔10米,甚至靠得更近的目标。

1960年人类发明了激光,美国空军1965年便资助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激光制导炸弹。当时,美军在普通炸弹上加装激光制导装置,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激光制导炸弹——“宝石路”I型激光制导炸弹。

激光制导系统的关键部件是激光器和接收激光能量的激光探测器。指示目标用的激光指示器,一般采用掺钕钇石榴石固体激光器,工作波长106微米,它有脉冲重复频率高、功率适中的优点,但受灰尘、烟、雨等影响较大。“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装在头部的寻的器可自由旋转,寻的器的外壳有个环形后部称为稳定环,炸弹下落时空气流经过它,可使整个组件对准弹着点。寻的器内由一种特殊二极管构成四象限探测器阵,目标反射的激光波投射在上面时,可产生相应电流,这种电流信号送入后面的控制舱,根据各象限输出差,能得出制导角误差,形成纠正指令,操纵舱面,使探测器阵列四个象限输出相等,这样就可使寻的器和炸弹对准目标。

激光制导技术不仅应用于炸弹、导弹,而且也应用于炮弹。1972年,美国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种制导炮弹——“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1975~1978年转入工程研制,1980年正式定型生产,1981年开始服役。该激光制导炮弹的弹长1372米,弹径0155米,全重62公斤,空心装药战斗部,射程4~20公里,圆概率偏差04~09米,用155毫米榴弹炮发射。使用时,用155毫米榴弹炮投送到目标区上空,由直升机载或地面车载的激光照射器照射目标,在飞行末段由炮弹的激光寻的装置自动捕捉目标反射的激光回波,导引炮弹命中目标。它即可用来攻击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攻击掩蔽部和火力发射点等小型目标,摧毁一辆坦克只需1~2发炮弹,相当于250发改进型常规炮弹的射击效果。在韩国汉城北部的奈特玛丽靶进行的试验中,美军用“铜斑蛇”炮弹向设置在不同距离的活动目标和固定目标射击,结果,10发“铜斑蛇”炮弹全部命中目标。

“铜斑蛇”炮弹的问世,在许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国家邀请美国制造公司进行射击表演,有的制订了研究发展计划,准备研制和生产本国的制导炮弹。不久,苏联研制成功与之相似的“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

目前,许多国家正在研制二氧化碳激光指示器,工作波长为106微米,可在恶劣条件下工作,可实现激光成像制导,能与热成像兼容,并正在研制激光雷达制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