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先锋
5626400000040

第40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进入80年代之后,电子战异军突起,计算机病毒武器登上战争舞台,使古老的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有了新的含义。

所谓计算机病毒,就是一种能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工作又隐蔽较深、极易传播的小程序。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一样,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存在,其主要寄生方式有三种:一是寄居于计算机的“中枢”——操作系统,以病毒区取代正常的系统引导部分;二是依附于一个主程序的周围,当这个主程序执行时,病毒首先发出动作,以达到干扰、破坏的目的;三是侵入现有应用程序中。

短短的几年内,计算机病毒就像滚雪球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蔓延,并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无法估计的损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恶劣影响。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作用,立即引起了军事专家的注意。信息时代的军队越来越依赖于指挥系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及信息武器的自控系统,而计算机在这些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计算机在飞机、坦克、军舰、导弹等武器装备上的广泛应用,使这些武器装备内的软件数量大增加。

90年代后,武器系统对软件数量的需求仍在扩大。据悉,美国国防部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硬件的费用,年度经费接近300亿美元。即使如此,美军仍然觉得软件从质量到数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软件是武器系统的关键因素”,这已成为各国军事家的共识。1950年,计算机软件对武器系统没有任何影响;1980年,计算机软件对武器系统设计的相对影响达到了50%,对某些武器系统设计的影响达到了70%;1990年,计算机软件对武器系统设计的相对影响已达到了80%以上。因此,计算机病毒便成为一种巨大的潜在威胁。

目前,计算机病毒的数量急剧增加,1989年时,世界上总共才有140多种病毒,而到了1998年,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增加到了一万多种。据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调查,在1994年中,只有大约20%的企业受到过病毒攻击,但1997年中,大约有993%的企业遭到病毒的攻击,而且感染方式也由从软盘介质感染转到了从网络服务器或Internet上感染。

这些病毒按其特征归结起来有这样几类:一是定时炸弹类病毒,它们主要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发作;二是蠕虫类病毒,是指网络上的一种寄生程序,它在网络上传播,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不断地拷贝自己而不用改变系统,随着不断的自身复制而占据越来越多的存储空间,这样使系统运行速度降低,系统和网络负荷过载,并常常把其他处理挤出去,最后造成系统中断运行。它主要是侵占网络空间,入侵网络上的工作站、计算机等;三是特洛伊木马类病毒,这是一种看似执行正常的功能,而生产一些额外恶性作用的病毒;四是细菌类病毒,它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上迅速繁殖,复制自身,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填满整个存储系统,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

就病毒制造技术而言,当今,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电脑病毒“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着,电脑病毒已从简单的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或混合型病毒发展到了欺骗性病毒、缓慢性病毒和变形性病毒。其中,欺骗性病毒能够更改文件列表,让被感染文件的长度与感染前毫无二致,使用户难以察觉;缓慢性病毒则每次只对文件进行很少的破坏,使用户每次使用的文件,甚至连备份的文件都是被破坏过的,这样,当它最终发作、摧毁整个文件时,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变形性病毒能够智能地改变代码,自动产生上亿种变型病毒,并能对自身加密,使传统的基于“特片值判断”的查毒、杀毒软件产品对其“视而不见”。

近来,美国已研制出微型计算机芯片的“固化病毒”,一旦需要,即可遥控激活,使雷达失控、飞行员控制不住战斗机、炸弹过早投放,甚至发生自相残杀的事件。病毒如果侵入飞机上的敌我识别系统,就会使飞机不能正确回答己方防空武器系统的密码询问,成为己方计算机控制下的防卫导弹系统的牺牲品。

1998年4月,世界上出现了一种至今为止破坏性最强的计算机病毒——CIH病毒,它不仅破坏计算机软件,而且还能破坏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被损坏的计算机只有送回厂家修理,从而使计算机战进一步升级。今后,计算机病毒及反病毒技术的较量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