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莫慌,妙语化解
主动,“开涮法”解决冷场时
许多场合中,由于个人的性格腼腆,或者彼此之间不够了解,而无法拥有共同的话题,使交往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形。
交流中最尴尬的局面莫过于双方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有时候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说的话题根本不感兴趣,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说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有偏差,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缺乏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沟通技巧,有时候也会因为你的说话触及了别人的“雷区”,而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导致交谈无法继续下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能会让你焦虑。良好的沟通需要双方在适当的时候分别扮演起发送信息者和接收信息者的角色,就像跳探戈时需要两个人完美的配合。
“一个巴掌拍不响”,交流中一旦出现冷场的局面,也需要两个人共同配合才能打破僵局。交流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你不能指望对方为交流负起全部责任。因此,当出现冷场或者尴尬的时候,要沉着,寻找双方的共同话题,不能一味地等着对方来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
雁翎曾经有过一次痛苦的爱情经历,她对那位男朋友爱得如醉如痴,可是,对方却脚踏几条船,最终抛弃她跟别的女孩子浪漫去了。
一次,雁翎与第二位男朋友肖遥约会时,肖遥问她:“你对爱情中的普遍撒网,重点逮鱼,怎么看?”没想到他话一出口,雁翎不但没答理他,脸色还变得很难看。肖遥知道他误入情人的“雷区”,赶紧补充道:“啊,请别误会,我是说,我有一个讽刺对爱情不忠的故事献给你,故事是说有一个对太太不忠的男人,经常趁太太不在家把情妇带回家过夜,但又时常担心太太会发觉。所以,有一天晚上,他突然从梦中惊醒,慌忙推着身边的太太说:‘快起来走吧,我太太回来了。’等他太太也从梦中清醒时,他一下子傻眼了。”还没等肖遥话音落下,雁翎已被他的幽默故事给逗得喜笑颜开。
在这里肖遥运用故事的形式首先转移了他俩谈话的方向,然后用幽默的感染力,淡化了他因说话不慎而给雁翎带来的不快情绪,从而巧妙地把可能出现的“冷场”给过渡过来,赢得了心上人的开心一笑。
巧妙应对咄咄逼人的话
在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咄咄逼人的谈话场景,谈话者一般是有备而来的,或是对自己的条件估计得比较充分,有信心战胜你。
当我们的对手提出重大问题,你却无法回答时,这种情况怎么办?
(1)以退为进,假如对方的问话是你所必须回答的、不能推辞的,而又要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你可以装作退却。对方趁机逼过来,你把他带远了,让他完全进入了圈套,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他进行反击。
(2)后发制人,这是使自己能站稳脚跟的最有效的办法,一般在对方到了已经不能自圆其说或对方已是山穷水尽的时候最有效果,因为对方总是有弱点的,只要我们抓住了,就能反攻了。
(3)针锋相对。即以对方同样的火力,向对方进攻,对方提什么问题,你就给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丝毫不让,不拖沓也不拖泥带水,使对方无理可寻、无懈可击。
(4)把球踢给对方。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错时,那就不要回答,把问题再还给对方,将对方一军。
(5)抓住一点,丝毫不让,迅速找到他谈话内容中的一个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无所谓,可以把这一点无限扩大,使其不能再充分展开其他方面的进攻。
借他人之口转达歉意
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都会犯一些过错,有的错误很小,对他人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有的错误虽然比较大,但是只是给他人造成一些无关痛痒的影响。当我们犯了以上这些错误时,我们只需要亲自向对方表达歉意即可。
可是,当过错严重、对方对你成见很深时,当面道歉肯定会被对方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这时候对方只会发泄情绪,而难以接受道歉,所以最好通过第三者先转达自己的歉意,让对方先消消气,然后等对方心情稍微平静之后,再亲自道歉。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明知自己错了,也想向对方表达歉意,然而由于自尊心太强,面子太薄,当面道歉难为情,或者双方因为其他的原因不便亲自对话,这时,就可以考虑巧妙地借用“媒介”,让中间人为自己传达歉意,兴许还能收到当面道歉收不到的好效果。
巧借他人之口转达歉意,不仅可以保全致歉者的面子,对于接受道歉的人来说,当他了解了致歉者的良苦用心后,也可能会因为感动而不再生气。
使用这种技巧,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选择合适的第三者,最好是对方的好朋友;二是你与第三者的交谈一定要恰到好处地表达歉意,并且让第三者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只有这样,第三者才会替你转达歉意。
借他人之口转达歉意,这个第三者最好是双方都认识或者要好的朋友,也可以是领导。不论是朋友还是领导,道歉都要表现出你的诚意,如果你“犹抱琵琶半遮面”,何谈一个“诚”字?也不要说推卸责任的话,如,“要不是因为……他(她)也就不会……”这样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说得好像自己根本没有错,那又何必道歉呢?
难以启齿的逐客令要讲得不动声色
朋友来访,促膝长谈,交流思想,增进友情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宋朝著名词人张孝祥在跟友人夜谈后,忍不住发出了“谁知对床语,胜读十年书”的感叹。然而,现实中也会有与此截然相反的情形。下班后吃过饭,你希望静下心来读点书或做点事,那些不请自来的“好聊”分子又要扰得你心烦意乱了。他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一再重复你毫无兴趣的话题,还越说越起劲。你勉强敷衍,焦急万分,极想对其下逐客令但又怕伤了感情,故而难以启齿。
但是,你“舍命陪君子”,就将一事无成,因为你最宝贵的时间,正在白白地被别人占去。鲁迅先生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任何一个珍惜时间的人都不愿任人“谋财害命”。
那么,怎样对付这种说起来话没完没了的常客呢?最好的办法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把“逐客令”说得美妙动听,做到两全其美。要将“逐客令”下得有人情味,既不挫伤好说者的自尊心,又使其变得知趣。
例如,暗示滔滔不绝的客人,主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他闲聊胡扯时,与冷酷无情的逐客令相比,下面的方法就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今天晚上我有空,咱们可以好好畅谈一番。不过,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写职评小结,争取这次能评上工程师。”含义是:请您从明天起就别再打扰我了。
“最近我妻子身体不好,吃过晚饭后就想睡觉。咱们是不是说话时小声一点?”这句话用商量的口气,却传递着十分明确的信息:你的高谈阔论妨碍女主人休息,还是请你少来光临为妙吧。
有时有些“嘴贫”的人对婉转的逐客令可能会意识不到。对这种人,可以用张贴字样的方法代替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影片《陈毅市长》里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自家客厅里的墙上贴上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样,以提醒来客:主人正在争分夺秒地搞科研,请闲聊者自重。看到这张字样,纯属“闲谈”的人,谁还会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说下去呢?
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可以贴一些诸如“我家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请勿大声喧哗”、“主人正在自学英语,请客人多加关照”等字样,制造出一种惜时如金的氛围,让爱闲聊者理解和注意。一般来说,字样是写给所有来客看的,并非针对某一位,所以不会令某位来客过于难堪。
以柔克刚,正话反说吐逆耳忠言
人们总是认为:口才好的人总能在交际中随机应变。而语讷的人常常会感到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善于交际,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其实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才是成败的关键。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那么为何不用顺耳的忠言、温柔的言语来化解矛盾呢。试想一下,公园里草地上竖立的牌子,有的写着:“小草默默含羞笑,来往游客莫打扰”、“百花迎得嘉宾来,请君切莫用手摘”,有的则用诸如“禁止”、“罚款”等字眼。哪一种更能博得游人的喜爱,使花草得到爱护,这是一目了然的。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任何事情都做到十全十美,时常犯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如果真诚地提出善意的批评,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对于他人的任何批评和帮助,我们要满怀诚意,虚心接受。但是,既然是批评,语言可能会尖锐一些,语气也会严厉一些,忠言逆耳或者顺耳,批评能否被接受,这取决于批评者说话的方式方法。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一个人的自尊是最宝贵的也是最脆弱的。很多谈话高手在批评别人时,都会选择一种委婉的方式。聪明人总是在发现对方的不足时,想办法找个机会私底下向他透露,而且批评也是较为含蓄的,甚至他会将批评隐藏在玩笑中,这样就能让对方很容易地接受建议了。
谈吐有趣,在笑声中摆脱窘境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由于不慎而使我们身处窘境,或是向我们提一些过分的请求,或是问一些我们不好回答或暂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此时,我们如果直接表明“不满意”、“不可能”或“无可奉告”、“不知道”,往往会给彼此带来不快。如果我们想从窘境中摆脱出来,不妨借用幽默的力量。
有一次,英国上议院议员里德在演讲将近结束时,听众都很认真望着他,都在倾耳听着每一个字,但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的椅子腿断了,那个人摔倒在地上。如果这时做演讲的不是像里德这样灵巧的人,恐怕当时的局面会对演讲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影响。但是聪明的里德马上说:“各位现在一定可以相信,我提出的理由足以压倒别人。”就这样,他立刻就恢复了听众的注意,而那个摔倒的人也在别人善意的笑声中,找到了一个新座位。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恰到好处的幽默能够使双方都从窘迫的情形中脱身而出,里德就是依靠这一点化解了演讲中的尴尬局面。
如果我们面临不好回答的问题,而又不能以“无可奉告”进行简单的说明时,不妨找一个大家都能领悟的笑话来说,可以转移对方的视线。
1972年,在美苏最高级会谈前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向基辛格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倾盆大雨地、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沉着地回答:“你们看,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坏透了。”他略微停顿了一下,接着,一字一句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的声明。”在一片轻松的笑声之中,基辛格解答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生活离不开交流,交流必然会产生融洽与对立,一旦身处窘境,面对无礼要求或做不到的事情,就像站在悬崖上,前面是深渊后面是追兵。此时婉言拒绝或摆脱便成了我们必须精通的一种说话方式,而灵活的头脑和幽默的谈吐可以让我们突生翅膀,顺利飞跃到高处,摆脱进退维谷的境地。
遭遇尴尬时故说“痴”话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都会遭遇尴尬。尴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应对方式当然也有差别。用语言应对的一种很好方式,就是佯装不知,故说“痴”话,好像这种尴尬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家星级宾馆招聘客房服务人员,经理给三位应聘者出了一道题目:
“假如你无意间把房间推开,看见女客一丝不挂地在沐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第一位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
第二位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
第三位答:“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
结果第三位应聘者被录取了。
为什么呢?前两位的回答都让客人有了解不开的尴尬心结,唯有第三位的回答很巧妙。他妙就妙在假装没看清,故作痴呆,既保全了客人的面子,又使双方摆脱了尴尬。
还有一个例子:
小玲在一次聚会上第一次穿高跟鞋和超短裙,还化了比较浓的妆。朋友们见到她这样的打扮,一片惊呼,自然而然地,她成了聚会的焦点之一。但是年轻人聚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蹦迪。高跟鞋和超短裙肯定是不利于蹦迪的,何况小玲还是第一回穿呢。开始她不愿意下舞池,后来在朋友们的劝说之下勉强蹦了一会儿,谁知却出了问题,一只鞋跟折断了,短裙也不小心撑裂了,只好装作没事一样,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座位上。
一个女孩看见了,忙跑过来问她怎么回事,她回答说脚扭了。女孩关心地弯下腰去看。“啊,你的鞋跟断了哎。真是的,怎么这么倒霉啊。哇,你的裙子怎么……好了别介意,大家都是朋友,谁都不会笑话你的,我也会给你保密的。你就在这儿坐着好了,待会儿结束了我陪你回家。”说着又下了舞池,小玲沮丧地坐在那里。
一曲终了,大家都下场来,一个男孩过来坐到了小玲对面,小玲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生怕被他发现了,赶忙说脚有点不舒服,说着把没有断跟的那只脚伸到了前面。男孩并不看她的“伤势”,只是叫了两杯饮料,说:“蹦迪很累吧,你平时看起来挺文弱的,一定小心啊。这种激烈运动连我都浑身湿透,你肯定更累吧。以后多锻炼锻炼,再穿上今天这么漂亮的衣服,那效果肯定超棒!”
两个人聊了半天,男孩始终没有提起她的“伤”。其实他早就看到是怎么回事了,为了不让小玲太尴尬,装作不知道,让小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位男孩就是巧妙运用了“佯装不知”的技巧,避免了尴尬。
在社交场合中,许多人遭遇尴尬以后,即使假装不在意,其实心里面还是会有个疙瘩,因为对每个人来说,面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别人遭遇尴尬时,有时候你的安慰可能只会让对方感觉更没有面子,这时,故作不知、说一句痴话,让当事人释怀才是最好的方法。
实话要巧说,坏话要好说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是避免不了的,同时说话的双方彼此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实话实说。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需要,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伤人自尊,因此,实话是要说的,但应该巧说。
两个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如果实话实说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这时候就需要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看望时,谈到了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啊。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用手受伤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既没因为直接反对老丁伤了和气,而且又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说话是一门应当用心钻研的艺术,说实话需要语言的修饰,要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说一些“坏话”时,更要用心选择恰当的方式。
林肯当总统期间,有人向他引荐某人为阁员,因为林肯早就了解到此人品行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同意。
一次,朋友生气地问他,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果。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
朋友一惊,说道:“什么!那你也未免太严厉了,‘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
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四十岁就应该对他脸上那副长相负责了。”
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
很显然,这里林肯所说的“长相”和他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歧义性,引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五招秘籍,打破与陌生人无话可说的尴尬
气质清新可人的文玲,眉宇间总透出淡淡的忧伤。为什么呢?原来她由于不习惯和陌生人相处,经常弄得自己和别人都很尴尬。
据了解,文玲从小就很内向,进入高中后,更是天天埋头学习,很少和同学交流;大学四年,她从不参加学校活动。今年7月,大学毕业后,她顺利地进入北京一家公司工作,但工作一个月后,公司就以业务能力不强为由将她辞退。她又来到北京某广告公司工作,但感到工作很吃力,干了不久又离开了。
踏入社会的两次努力都失败了,她变得越来越沮丧,于是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见人也不愿和人说话,最后连见外人的勇气都没有了。
文玲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开导她,还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和父母的帮助下,她鼓起勇气带着微笑又参加了一次人才招聘会,幸运地被一家公司录用为职员。
此后,她信心大增,将微笑带入新的工作岗位。虽然她仍然不善言辞,可是这次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不轻浮、有涵养的女孩。不久之后,她也能和不熟悉的人自然相处了。
其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曾有过文玲这样的经历,总是不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或者是在与他们相处时,不知道说些什么。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总是会突然想道:“那天我很唐突地说了那样一句话,真是不该。”或者是:“我当时怎么那么呆头呆脑的,真是破坏气氛啊。”并且为此而后悔不已。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人们只好悔恨地提醒自己,下次不可以再犯。可是这样做的话,又经常弄得自己很紧张,更加惧怕与陌生人相处。
怎样避免这种尴尬呢?不要急,这里教你几招“秘籍”,只要你明白了个中诀窍,那么无论在职场上,在party中,还是在朋友身边,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栅栏,做个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的贴心可人儿。
(1)与陌生人相处时,只要你能发自内心地微笑,就能与他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2)察言观色,最好能从细微之处入手,看能否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如果确实觉得自己拙于言辞,不妨先做一个友好的倾听者,让他们多说一点,而后可以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般对方都会很乐意为你解答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开启与陌生人之间的话题了。
(5)如被对方问及隐私,必须既要表现出诚实的一面,又要有技巧地回答某些尖锐的问题。
(6)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对方的话做出及时的反应,切忌总是说一些令自己“死机”的话,这样才能提升对方的好感。
应对嫉妒,低调是最好的策略
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准备了好长时间的计划书终于呈报老板了,在会议上各部门主管一致赞许,老板对你更加赏识。这时的你必然是春风得意,难掩喜悦之色,但在得意忘形之际,也许正是自埋炸弹之时。
因为自己的得意往往会招来他人的嫉妒。嫉妒是人的天性,对别人的得意视而不见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有人会锦上添花地说:“看来,老板就只信任你一个!”“经理这个位置非你莫属了!”“他日高升之后,千万别忘记我啊!”“你的聪明才智,公司里无人能及!”之类话语,但切莫被这些话冲昏头脑,聪明的人必须是理智的,告诉他们:“不要乱开玩笑啊,公司有很多人才呢。”“我的意见只是一时灵感,没什么特别的!”“我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
让别人嫉妒就等于无端树敌,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护好自己呢?
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低调,要处处表现得虚心、容易满足。要与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人勤于制造高帽,往“目标物”头上戴。职权大的你自然极易成为“目标物”,这时就应该保持低调的姿态,因为它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低调的姿态是获取他人好感所必要的,大多数人欣赏的是低调为人的人;低调为人可以避免小人的妒忌之心,避免闲言碎语;在低调为人的同时,不妨给自己定下更大的奋斗目标,保持始终拼搏的劲头,一步步迈向成功的目标与顶峰。
对无理取闹,不可针锋相对
张林和婆婆一直相依为命地住在老房子里,和楼下的林女士家也一直相安无事。在林女士的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后,林女士就莫名其妙地开始找张林家的麻烦,有事没事就跑到张林家大吵大闹,说她的丈夫是因为张林家太吵才死去的。到了晚上,林女士就用木棒使劲敲打自家的天花板,使得住在她楼上的张林和婆婆根本没有办法好好休息。张林本来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气愤,准备去找林女士理论一番,可是一想到林女士刚死了丈夫,可能心情不好才会这样,所以张林也就忍了。但是,张林的忍让,并没有让林女士收敛,反而愈加变本加厉地制造麻烦。有一天,张婆婆要去市场买菜,下楼路过林女士家门口的时候,林女士突然拉住张婆婆,不让她过去。嘴里还说着骂骂咧咧的话!后来林女士推了张婆婆一把,使张婆婆跌倒受伤。邻居见到以后,都劝张林报警,因为林女士的所作所为,也对周围的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张林虽然十分生气,但是他不想把事情闹大闹僵,所以他去找林女士理论,告诉她不要再无理取闹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就会报警!经过这次以后,林女士也慢慢地收敛了她的行为。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都会遇到像林女士这样无理取闹的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制造麻烦,时常让人有一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与之针锋相对,可能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反而会让其变本加厉。这时候保持风度是最好的选择。张林面对林女士的无理取闹,一直都保持着风度,因为考虑到林女士心里的痛苦,所以也就一直让着她。后来,张林也没有像邻居建议的那样选择报警,而是自己私下里去给林女士一个警告,保留了林女士的面子,因为一旦报警,林女士肯定是理亏的一方,还有可能会受到法律上的处罚。
一个有风度的人,在面对他人的无理取闹时,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其智慧和修养,他的风度决定着他人格的高度。
话不投机时,不想尴尬快转弯
在我们日常与他人进行交流之时,因话不投机也往往会造成一些尴尬,令气氛紧张。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那就要及时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
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道:
“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以前的爱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喝点水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气氛活跃起来。
话不投机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和你开玩笑,带有挖苦意味,使你窘迫甚至生气。如你的头发脱落许多,快成秃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电灯泡”、“不毛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也不能忍气吞声,硬装没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来两句:“好啊!这说明我是绝顶聪明。没听说吗?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这样答复,话题未转,内容却引申、转折了,既摆脱了窘境,又自我表扬,岂不妙哉?
第三种情况是双方意见对立谈不拢,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在找对象的问题上,母子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局长的女儿,人长得不错,又有现成的房子,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绕路引导。
联系工作,洽谈生意,也可能话不投机,陷入僵局。只要还有余地,就可提出新的话题,绕弯引导。如甲方推销四吨卡车,而乙方不要四吨的,想要两吨的。这时,甲方若硬着头皮争执,只会越谈越僵,不欢而散。如能转移话题,绕弯引导,从季节、路途、载重多少与车辆寿命长短等各种因素来促使乙方考虑只用两吨的弊病,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新的途径。
在社交应酬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如果按照对方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如何回答都会落入对方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当然,这种及时转弯的应变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培养出来的,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平时多加锻炼,必然会有所收获。
会绕圈子才能如鱼得水
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绕圈子的。尤其是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官场都是“伴君如伴虎”,不会“绕圈子”的人,就很容易吃亏,深谙此道的人才可能如鱼得水。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可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贡禹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中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贡禹的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他批评说:“忠臣服侍君主,应该要求他去解决国家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其他较容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补救他的缺点,他的优点不用说也会得到发挥。当汉元帝即位之初,向贡禹征求意见时,他应当先国家之所急,其他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就当时的形势而言,皇帝优柔寡断,谗佞之徒专权,是国家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对此贡禹一字不提。恭谨节俭,是汉元帝的一贯心愿,贡禹却说个没完没了,这算什么?如果贡禹不了解国家的问题,他算不上什么贤者,如果知而不言,罪过就更大了。”
司马光可能忽视了,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会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实心眼的大臣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一大堆意见,这时常招来嫉恨,埋下祸根,早晚会受到帝王的打击报复。但贡禹十分精明,他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绕圈子”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
相反,大凡那些喜欢直来直去,不会“绕圈子”的人,常常会吃亏。因为你针锋相对地进行争执和批驳,对方很难从内心真正接受,还可能使自己“惹火上身”,因此在说话表达和行事方式上学会一些绕圈子,效果就好多了。
面对有意刁难,要化被动为主动
在应酬场上,你难免会遇到一些刁钻古怪的人,他们会进行刁难。如果你恼羞成怒,对刁难者进行指责,就会激起对方的反击,由此引发“战争”,就落入他人为你设下的圈套了。但如果你表现得过于温和,又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软弱易欺的人,没准还会找机会再刁难你。
不仅是从政者,社交人士也需要掌握一些应酬技巧,巧妙应对别人的有意刁难,才能既保住自己的面子,又不至于因回敬过头而显得失礼。
1.装糊涂
应酬时,有时会遇到某些人针对一些细微的事情对你发难,存心要让你难堪,意图让你成为全场的笑话。这时,如果你和他针锋相对,就会中了他的激将法,丧失了自己的风度。你不妨揣着明白装糊涂,全当不懂对方的话,让对方的预期心理落空,自讨没趣。
2.用一个反问来作答
应酬场上,有些人就是喜欢抛给别人两难问题,喜欢看别人左右为难的样子。这时,与其在是与不是两个答案中左右为难,不妨把这个问题直接抛回给对方,来一句:“不知您的看法如何呢?”
3.以相同思维反击
应酬中,当面对别人的有意刁难,你不能直接回答时,不妨采用与对方一样的思维,照他的逻辑,再设一个相同句式的问题来反问他,请君入瓮,这样就可以巧妙地把球踢还给对方,让他也尝尝这左右为难的滋味。
此外,在面对他人的有意刁难时,我们应先有意放松、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为能牢牢地把握主动权打好基础,等到对方上钩了,再予以反击,令对方措手不及。
总之,应酬时,当我们遇到别人的有意刁难时,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化被动为主动,才是商务应酬达人的最佳应酬法。
以亲和友善的方式软化对方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说服对方,但是对方的态度又比较强硬,此时我们就不能硬碰硬,要采取迂回的态度,以亲和友善的方式来软化对方,以此达到我们的目的。
某电气公司的约瑟夫·韦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富饶的荷兰移民地区作一次视察。
“为什么这家人不使用电器呢?”经过一家管理良好的农庄时,他问该区的代表。
“他们一毛不拔,你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那位代表回答,“此外,他们对公司火气很大。我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也许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但韦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因此他敲敲这家农舍的门。门打开了一条小缝,屈根堡太太探出头来。
“一看到那位公司的代表,”韦伯先生后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她立即当着我们的面把门砰的一声关起来。我又敲门,她又打开来;而这次,她把反对公司的原因一股脑儿地说出来。”
“屈根堡太太,”我说,“很抱歉打扰了您,但我来不是向您推销电器的,我只是要买一些鸡蛋。”
她把门又开大一点,瞧着我们。
“我注意到您那些可爱的多明尼克鸡,我想买一打鲜蛋。”
门又开大了一点。“你怎么知道我的鸡是多明尼克种?”她好奇地问。
“我自己也养鸡,而我必须承认,我从没见过这么棒的多明尼克鸡。”
“那你为什么不吃自己家的鸡蛋呢?”她仍然有点怀疑。
“因为我的鸡下的是白壳蛋。当然,您知道,做蛋糕的时候,白壳蛋是比不上红壳蛋的,而我妻子因她的蛋糕而自豪。”
到这时候,屈根堡太太放心地走出来,温和多了。同时,我四处打量,发现这家农舍有一间修得很好看的奶牛棚。
“事实上,屈根堡太太,我敢打赌,您养鸡所赚的钱,比您丈夫养奶牛所赚的钱要多。”
这下,她可高兴了!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真的是比她的丈夫赚钱多。但她无法使那位顽固的丈夫承认这一点。
她邀请我们参观她的鸡棚。参观时,我注意到她装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小机械,于是我介绍了一些饲料和掌握某种温度的方法,并向她请教了几件事。片刻间,我们就高兴地在交流一些经验了。
不一会儿,她告诉我,附近一些邻居在鸡棚里装设了电器,据说效果极好。她征求我的意见,想知道是否真的值得那么干……
两个星期之后,屈根堡太太的那些多明尼克鸡就在电灯的照耀下了。我推销了电气设备,她得到了更多的鸡蛋,皆大欢喜。
林肯曾说过:“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怨恨时,你不可能说服他依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些喜欢骂人的父母、爱挑剔的老板、喋喋不休的妻子……都该了解这个道理。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可以用温和而友善的方式使他屈服。”
有一则关于太阳和风的寓言。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力量,风说:“我来证明我更行。看到那儿一个穿大衣的老头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速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在云后,风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像一场飓风,但风吹得愈急,老人愈把大衣紧裹在身上。
终于风平息下来,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露面,开始以它的光照着老人。不久,老人开始擦汗,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温和和友善总是要比愤怒和暴力更强更有力。”
实际上,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亲切、友善、赞美的态度,更能使一个人摈弃成见而面对理性。当你想要说服别人时,别忘了以亲切和善的态度软化对方,以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用类比法反驳诘难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此时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还会影响到与他人和客户的关系,此时采用类比的方式处理会更轻松一些。
一家公司的经理在一次业务谈判中,受到了另一家公司业务员的顶撞,为此,他气冲冲地找到那家公司的经理,吼道:
“如果你不向我保证,撤销上次那个蛮横无理的工作人员的职务,那么,显然是没有诚意和我公司达成协议!”
这家公司的经理听了微微一笑,说:“经理先生,对于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是批评教育还是撤职处理,完全是我们公司的内部事务,无须向贵公司做什么保证。这就同我们并不要求你们的董事会一定要撤换与我公司工作人员有过冲突的经理的职务,才算是你们具有与我公司达成协议的诚意一样。”
先前怒气冲冲的经理顿时哑口无言,态度也和缓了许多。
在这里,后一家公司的经理就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技巧。虽然说这两家公司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即两家公司对工作人员或经理的处理完全是各公司的内部事务,与有没有诚意和对方合作无关。该经理就是抓住了这一相似点作比,从而告诉了对方所提要求的不合理之处,表达了对其诘难的反驳。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演讲会结束后,与对他怀有敌意的发问者展开了争论。发问者说:“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马雅可夫斯基答道:“请您过1000年再来,那时我们再谈吧。”
问者又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诗人回答:“那么,您不洗脸,就认为自己是干净的吗?”
问者又说:“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诗人答道:“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
这段话引起人们的长久的掌声和笑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使自己的反驳充满了幽默感。诗人反驳了对方的观点,给唇枪舌剑的争辩添上了诙谐的情调。
反驳诘难要从逻辑上来说明吗?那你可能陷入一场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聪明人会用类比的方式,找一个相似的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或特点,来证明对方诘难的荒谬。这是一种以曲为直的方法,在达到反驳目的的同时,让对方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观点。
引导对方说“是”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想得到对方的肯定回答,但是所处的形式往往对自己不利,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引导对方走入我们设置的话题圈中,让其不得不同意我们的意见,并给予肯定的答案。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
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说服中,可以先巧设陷阱,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引其说“是”。让对方多说“是”的好处就是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坠入圈套,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于是不得不就范。
促使对方说“是”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双方都同意的事开始谈话,这样就可以让对方多说“是”,少说或不说“不”。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你朝某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你就会倾向于一直考虑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旦沉醉于某些消极的想法之后,就一直难以自拔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懂得并善于运用这一原理。与人讨论某一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将双方的分歧亮出来,而应先讨论一些你们具有共识的东西,让对方不断说“是”,渐渐地,你开始提出你们存在的分歧,这时对方也会习惯性地说“是”,一旦他发现之后,可能已经晚了,只好继续说“是”。
詹姆斯·艾伯森是格林尼治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是采取了引导对方说“是”的办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失去的顾客。
“有个年轻人走进来要开个户头,”艾伯森先生说道,“我递给他几份表格让他填写,但他断然拒绝填写有些方面的资料。”
“在我没有学习人际关系课程以前,我一定会告诉这个客户,假如他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户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顾客需要什么,所以我决定一开始就先引他回答‘是,是的’。于是,我先同意他的观点,告诉他,那些他所拒绝回答的资料,其实并不是非写不可。但是,假定你碰到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
“‘是的,当然愿意。’他回答。”
“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届时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致出错或拖延?”
“‘是的。’他再度回答。”
“年轻人的态度已经缓和下来,知道这些资料并非仅为银行而留,而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所以,最后他不仅填写了所有资料,而且在我的建议下,开了一个信托账户,指定他母亲为法定受益人。当然,他也回答了所有与他母亲有关的资料。”
“由于一开始就让他回答‘是,是的’,这样反而使他忘了原本存在的问题,而高高兴兴地去做我建议的所有事情。”
很多人先在内心制造出否定的情况,却又要求对方说“好”、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这样做是不可能让对方点头的。假如你要使对方说“好”,最好的方法是制造出他可以说“好”的气氛,然后慢慢引导他,让他相信你的话,他就会像是被催眠般地说出“好”。换句话说,你不要制造出他可以表示否定态度的机会,一定要创造出他会说“好”的肯定气氛。
多说两个对不起,可化解瞬间爆发的火气
戴尔·卡耐基时常带着自己心爱的小狗,到家附近的森林公园去散步。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这个公园有个规定,必须为狗戴上口罩,拴上链条,才可以进入公园。一开始,卡耐基按照规定遛狗,可是看到自己的爱犬可怜的模样,很不忍心,于是就将口罩和链条取下,让爱犬无拘无束地在公园里玩耍。
没想到这被一位公园警察看到了,他走了过来,对卡耐基说:“你没有看到公园门口贴的公告吗?”
卡耐基争辩道:“噢,我的狗是不会咬人的。”
警察一听,厉声警告卡耐基:“法官可不会管你的狗会不会咬人而放过你,下次再被我看到,你自己对法官说去!”
过了几天,卡耐基一大早就带了爱犬,到公园里一处很空旷的地方溜达,看看四下无人,于是又将狗的口罩和链条取了下来。
说来也巧,上回碰到的那个警察,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卡耐基见到警察慢慢地走过来,心想大事不妙,这下准逃不掉。根据上次的经验,和他争辩只会让他更恼火。
卡耐基想了想,以满面羞愧的表情迎上前去。
他故意很难为情地对警察说:“警官,对不起,你才警告过我,可我又犯错了,我有罪,你逮捕我吧!”
警察愣了一下,笑意爬上原本严肃的脸庞,他很温和地对卡耐基说:“我知道谁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狗可怜兮兮的模样,何况这里没有什么人,所以你取下了口罩。”
卡耐基轻声回答道:“但是,这样做是违法的。”
警察望了望远处说:“这样吧!你让小狗跑到那个小丘后头,让我看不见,这件事就算了。”
“对不起”这三个字看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别的字所能比拟的。这三个字,能使顽固者点头,能使怒气消减,甚至能化敌为友。
你在汽车上踩了别人的脚,说声“对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会计较什么了。若因为你的过失,使别人吃亏,而你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好像别人吃亏是咎由自取似的,这就不能使别人原谅你了。
消除厌恶感,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是:自己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会给予宽容。
“对不起”三个字,意思无非是让别人占上风,你既然让他占了上风,他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从刚懂事起,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诚实,要勇于认错,要知错就改。想想小时候养成了一个多么好的习惯啊,而长大后却逐渐生疏起来。看看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听到“我不会……因为遗传……”“我迟到,因为……”“我的计划没完成,因为……”等,即使错了,“对不起”之类的话我们也难以说出口。面对同事和朋友,我们拉不下脸面,怕被瞧不起;面对长辈和领导,我们怕失去信任;面对小辈,我们怕失去威信;面对客户,我们怕承担责任……正是在这些害怕中,我们一点点地丧失勇气,迷失自己。更重要的,容易让人感到我们没有修养。
点点滴滴的失误,在我们工作中真的发生了很多很多,可我们并没有及时地说“对不起”,我们忙于找借口来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交际应酬的过程中,说了对不起,认了错就真的会被瞧不起,会被认为能力差,会丢面子,会得不到信任,会失去威信吗?我们都知道,多少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多少同事关系的一如既往,关键皆在于:双方能坦然地承认自己错了。卡耐基有名的人际关系原则中有一条:如果错在你,应当立即、断然地承认。我们要认识到认错并不会丢面子,也不会说明你能力差,相反,它还能证明你是个有勇气的人,大家也都会喜欢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
如果对方经验老到,恩威并施说服更快
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因此,一般情况之下,只要我们能以诚相待、将心比心,多为对方考虑,就很容易说服他按照我们的意思办事。但当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经验老到时,我们不妨施之以威,采取恩威并施之策略。唯有如此,我们的说服效率才会更高。
在明朝初定之时,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完全归服,一则天高皇帝远,中央势力鞭长莫及;二则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素有隔阂,因此,对此边远之地维持有效统治并非易事。可是,朱元璋在当时的形势下,就因为能够恩威并施,才解决了很多问题。
当时,朝廷驻贵州镇守的都督马烨趁水东、水西两邦改换首领之机,想“改土归流”,废掉水西、水东土司,改制郡县。因此,他将水西的女土司奢香抓来,鞭挞凌辱,欲以此挑起云南水东、水西诸邦怒气,来制造出兵借口。
此事一出,水部四十八部彝民都纷纷欲反,这使明太祖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对待云南各部还要采取抚慰政策。
这样一来,可借机让土司交出部分权力,去除各部与内地交通之屏障;二来可成就仁君之美名,收买人心,得到百姓拥戴。
尽管马烨也一片忠心,但这回不得不成为明太祖政治手腕的牺牲品。
明太祖接待了水东土司刘淑贞,听其诉说马烨的劣迹和世代守土之功。马皇后也召见了刘淑贞,并传唤设宴进京入朝,予以抚慰。这使刘淑贞和奢香很是感动。明太祖进一步问:“汝诚苦马都督,吾为汝除之,然何以报我?”明太祖已打算用马烨的性命换取二位土司的归顺。奢香说:“愿世世代代皆诸罗,令不敢为乱。”
明太祖斩马烨的同时,册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可谓极尽恩赐之能事。但明太祖心中有数,过于亲近厚待必定会使其得意忘形,不服管教,并以为朝廷懦弱。因此,朱元璋仍留了一手。
当奢香、刘淑贞历经回归时,明太祖命令沿途官府在两路中央陈设兵力,紧张武备设施,以震慑二女,让其明白朝廷并非软弱可欺,而是具备相当实力,若举兵反叛,下场将不会很好。
明太祖的这种做法可谓明智至极,效果也极佳,对其册封厚待,使二位邦主领略了中央爱民之仁德;对其耀武陈兵,又使她们明白朝廷的威德。奢香等回去后,将朝廷兵力告知各部,于是众部心中顿生敬畏之情,归顺之心日强。下面,再看一个经典的恩威并施之例吧!
清朝被推翻之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年代,各大军阀为了抢占地盘,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打出手,把整个中国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这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东北,而直系军阀曹锟占据了华北平原,双方地盘接壤,时不时会有小摩擦发生,但一直没有大的冲突。
这是为什么呢?照理说,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军阀地盘交错,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气氛应该很紧张。其实,张作霖与曹锟还能扯上一点亲戚关系,张作霖的姑妈的表侄女是曹锟的三姨太,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也算有姻亲在其中。
曹锟的为人有一个让人所不齿的地方,就是“势利”,早在曹锟还没有爬到直系统帅的时候,张作霖就听姑妈说过,而后几次偶然的接触,更加深了他对曹锟的认识。
曹锟在当上直系的头子后,就不时地送礼给张作霖,希望他能与之合作,共同打垮其他几支军阀,而一同称霸中国。开始,张作霖没有反应,后来曹锟动用了“亲情”,想以此来感动张作霖,但张作霖还是没有答应。照理说,在那种年代,能暂时寻得同盟也未尝不可,但张作霖太了解曹锟的为人了,所以才未敢答应。
曹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不时地向张作霖抢地盘,以为张作霖不会因“一小块”不毛之地与人翻脸,但曹锟又想错了,张作霖在地盘上毫不退缩,就是一寸,也动之以武力相威胁,就令曹锟对他这位亲戚又恨又怕,毕竟,张作霖背后有日本这个大靠山,拥有了大量的兵源与装备。
张作霖在这方面态度强硬,但也不敢太得罪这位亲戚,因此自动支持曹锟竞选民国总统,声称“全力声援”。
就这样,曹锟又不得不与张作霖搞好关系,因为他需要张作霖的支持。
张作霖真不愧是恩威并施的高手,他在与这个“势利”亲戚交涉时,让曹锟吃够了苦头,又尝到了不少甜头,令曹锟这种势利小人不得不主动与之处好“亲戚”关系。
当我们使用恩威并施的方法之时,一定要注意考察对手的相关情况。如果对方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整个说服的形势对自己不利而对对手有利,那么,恩威并施的方法难于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在整个形势对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时候,特别是对方缺乏足够的经验,或者对方对达成某项协议心情较为迫切的情况下,一般效果甚佳。
用俏皮话冲淡尴尬
尴尬是生活和交际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如果能调整心态、急中生智,以戏谑来冲淡它,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化解你和他人的紧张气氛。
如果能使人发笑,那渐渐地人们也就会将刚才的尴尬场面忘掉,气氛会慢慢恢复正常。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那样的场面,你或你周围的人突然一不留神,在众目睽睽之下滑倒。幽默可以巧妙地把这种陷自己于不利的因素用一种荒诞的逻辑歪曲成有利因素,机智地将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一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众多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有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可以这样表演。”
艾森豪威尔也是一位幽默的智者。
1944年秋,艾森豪威尔亲临前线给第29步兵师的数百名官兵训话。当时,他站在一个泥泞的小山坡上讲话,讲完后转身走向吉普车时突然滑倒。原来肃静严整的队伍轰然混乱,士兵们不禁捧腹大笑。面对突发情况,部队指挥官们十分尴尬,以为艾森豪威尔要发脾气了。岂料,他却毫不介意地爬起来,幽默地说:“从士兵们的笑声看来,可以肯定地说,我与士兵的多次接触,这次是最成功的了。”
在两性之间,吵架在所难免,有一方发火,另一方也跟着吵,无异于火上浇油,情况越来越糟,关系越闹越僵,倒不如以谐平怒,大家更容易冷静下来,在笑声中很快消气。
约翰先生下班回家,发现妻子正在收拾行李。“你在干什么?”他问。“我再也待不下去了,”她喊道,“一年到头,老是争吵不休,我要离开这个家!”约翰困惑地站在那儿,望着他的妻子提着皮箱走出门去。忽然,他冲出房间,从架上抓起一只皮箱,也冲向门外,对着正在远去的妻子喊道:“等一等,亲爱的,我也待不下去了,我和你一起走!”怒气冲天的妻子听到丈夫这句既可笑又充满对自己的爱心和歉意的话,像气球被扎了一个洞,很快就消气了。
当约翰的妻子抓起皮箱冲出门外之时,我们不难想象,约翰是多么地难堪、焦急!但他既没有苦劝妻子留下,也没有作任何解释、开导,更没有抱怨和责怪,而是说:“等一等,亲爱的,我也待不下去了,我和你一起走!”这哪像夫妻吵架,倒像一对恩爱夫妻携手出游。约翰这番话,以谐息怒,不但会让妻子感到好笑,而且体会和理解丈夫对妻子的爱心和歉意,以及两人不可分离的关系。听到这番话,妻子怎能不回心转意呢?
只要语言把握得当,俏皮话的化解法大多数人都拒绝不了它的“功效”,因为它能使人开怀大笑、舒展情绪,在笑声中淡化尴尬与窘迫。这是作为一个交际高手应该掌握的,摆脱窘遇的技巧。
保持谨慎意识,避开语言中的陷阱
要想自己不陷入窘境,最好时刻保持谨慎,避免可能出现的语言危机,与其在危机出现了之后再挖空心思解围,不如平时多注意如何来防止窘境的发生。
平时说话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说话不经大脑思考,直接信口而出。
在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
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或口中很难闻,或者拉锁纽扣没系好,请尽量忍耐不去想,并等他亲密一些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对钱等涉及个人收入的一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可以置之不理。
在社交活动中,应以诚待人、宽以待人。要与人为善,而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西家短,更不要传小道消息,把芝麻说成西瓜。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随波逐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一类的语言。口出恶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在社交活动中,应当尊重人,温文尔雅,讲究语言美,而不要自以为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有的人明明好心却办坏事,不分场合说安慰话,这等于就是在众人面前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一位姑娘谈恋爱遇挫,头一回感情旅程就打了“回程票”,心里有点懊恼。这位姑娘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谈,也没有向旁人袒露内心的秘密。单位里一个与她很要好的同事在办公室里看到她愁容不展,就当着众人的面说起安慰话:“这个人有什么好,凭你这种条件,还怕找不到更好的?”没等她说完,这位姑娘就跑出办公室。这时她才感到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安慰话有些不当,可姑娘已无法领情了。
几句安慰话倒成了彼此尴尬的缘由。由此可见,即使说安慰话也要尊重人格,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性格和习惯。对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宜在众人面前直接给予安慰,对不喜欢别人安慰的人,一般不要随意赐予。尤其是涉及别人的隐私,万万不可“好心办错事”,不宜在公开场合“走漏风声”,在说安慰话时,不同对象要不同处置。
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哎,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怎么还没结婚?”“你真的要离婚吗?”等等,一些别人内心秘而不宣的想法和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是不够理智的。如果你想让人喜欢,就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不要无端嘲笑和讽刺别人,尤其是别人无能为力的缺陷,否则就是一种刻薄。
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还应该知道一些礼貌忌语,尽量在某些场合去避免使用。
礼貌是文明交谈的首要前提。在交谈中要体现出敬意、友善、得体的气度和风范。要做到礼貌交谈,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然后,要注意学习一些礼貌忌语,一语不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不能够弥补的。
礼貌忌语是指不礼貌的语言,他人忌讳的语言,会使他人引起误解、不快的语言。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是语言中的垃圾,必须坚决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交谈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谐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不宜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之。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在议论他人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或“清秀”代之。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在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等。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转移,譬如“小姐”等,在使用时要针对不同对象谨慎决定。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应冷静处理,不用指责的语言,多用谅解的语言,以免使人难堪。
有些预料中的尴尬是可以及时避免或减轻的。比如,说如果某主管欲将一位不重用的职员降调至A分公司,光是对他说:“我要将你调到某一公司去。”则他的内心必定会有被放逐的感觉,但如果你说:“我本想派你到A分公司或B分公司,但我考虑的结果还是认为A分公司较为恰当,因为B分公司对你来说太远了,可能不太方便,所以还是麻烦你到A分公司去。”
这样一来对方就不会有丢面子的感觉,因为他的心里也只存有如何作选择而已。
要想不陷入难堪的局面,就应该多花些心思,培养一种避开语言危机的意识。
打破冷场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聚会、议事等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彼此都尴尬。冷场,在人际关系中,它无疑是一种“冰块”。打破冷场的技巧,就是及时融化妨碍交往的“冰块”。
谈话者之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最容易因“话不投机”而出现冷场:
(1)彼此不大相识。
(2)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差异大。
(3)心境差异大。
(4)兴趣、爱好差异大。
(5)性格、素质差异大。
(6)平时意见不合,感情不和。
(7)互相之间有利害冲突。
(8)异性相处,尤其单独相处时。
(9)因长期不交往而比较疏远。
(10)均为性格内向者。
会话出现冷场,双方都会感到尴尬。但只要会话者掌握住了破“冰”之术,及时根据情境设置话题,冷场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1.要学会拓展话题的领域
开始第一句话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发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某某的作品!”或是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格。”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问他。因为社会上免不了有人会失业,问他的职业无异于迫他自认失业,这对自尊心很重的人来说是不太好的。如果你想开拓谈话的领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先生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儿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便可加上一句问他平时什么时候去游泳,从而判断他有无职业。如果他说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五时以后去,那无疑是有固定工作。
确定了别人有工作,才可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不知对方有没有职业,或确知对方为失业者,那么还是谈别的话题为佳。
2.巧妙析姓辨名
在气氛不活跃时,可以针对一些人的姓名进行别致的解释,其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从而活跃气氛。在这方面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很有造诣。
客人初次见面,往往要介绍姓名。毛泽东擅长抓住这一机会,运用他渊博的知识,把客人的姓名作有趣的解析,使交谈一开始就消除了对方的紧张情绪,显得亲切随和。普通干部、群众与这位中国最高领袖间的鸿沟顷刻填平,交谈气氛就更为活跃。
1957年9月,毛泽东到上海,邀见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林放)。赵正因当时的政治气氛而惶惶不安。谁知毛泽东一见赵,就对旁人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他由赵的名字“超构”,机敏地联想到高宗的名字“赵构”。前者既是“超构”,那不就可称作宋高宗的哥哥吗?此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听者初时为之一愣,细想又能自圆其说,别有一番诙谐之趣,会场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笑声。赵超构的思想负担立刻解除了。毛泽东联系历史人物的姓名,对赵超构的名字作“歪解”,让人经过思考后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20世纪70年代,唐由之初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首次见面时,心情很紧张。谁知毛泽东望着唐,反复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并问:“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又说:“你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做,而是按鲁迅的‘由之’去做。”随即又抑扬顿挫地哼起了鲁迅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毛泽东出语成趣,使唐大夫欢笑出声,开始了融洽的交谈。
这里,毛泽东“析姓辨名”的方法与上面不同,采取了解析名字出处,并随机发挥的方法,但效果是一样的。
3.风趣接话题转话题
在谈话中善于抓住对方的话题,机智巧接答,可以使我们谈话变得风趣,从而使谈话活跃起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们夸奖对方取得的成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一般情况”。倘若我们不接着话茬说下去,就有点赞同对方的“一般情况”说法的意思,达不到接话说的目的。可以这样回答:“‘一班’情况尚且如此,那‘二班’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说:“你一班的情况才如此的话,我二班的情况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类答茬儿,一般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接住对方的话茬,作风趣的转答。
巧妙地接答对方的话茬,可以把原来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使谈话转变一个角度继续进行下去。
刘某是公司负责某一地区的销售业务员。公司为了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特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工商联谊会”。公司安排刘某在会议期间陪同他的客户顾某。他们路过一家商场,谈起了商场销售情况。末了,顾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市场竞争够激烈的。”刘某接过他的话茬儿说:“就是。在你们单位工作的业务员也不少吧?”就这样刘某既把话题延伸下去,同时又把话题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4.适时地提一些引导性的话题
提出引导性话题,可以给他人留下谈话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当众讲话的人。这些话题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性质等方面来设置。比如:“近来工作顺利吧”,“听说你最近有件高兴的事,是什么呢”,“前一阵我见到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先用这些听起来使对方温暖的话寒暄一下,便于开展谈话。对于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问对其公司的日常规则的看法,如:“你们公司,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之后还要做早操,召开例会,你怎么看待?”引导性话题应该注重可谈性和可公开性。对学文的不宜谈深奥的理科的问题,反之亦然。不宜在公开场合触及个人隐私,或者是背后议论他人等。如果引导性话题过于敏感,或者越出了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过于深奥,超出了对方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方也许不愿说,也许真的无话可说。提出这类话题,目的是让对方开口讲话,不能让对方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提一些引导性话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对方感到难以回答和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觉得你们现在的厂长很能干?”人家要说赞同的话,他自己的确也有保留意见;要说不赞同,而你已经认可了,他总不至于在你的面前进行反对吧,何况是说别人的坏话呢?这样的话题,处理得不好,会让自己失去谈话的亲和力,适得其反。再者也不要问些大而空的问题,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最好具体点。
此外,在打破冷场时说话还应该注意下面的内容:
(1)如果是由于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双方的沉默,在交谈中应该主动、客气及随和一些。
(2)如果是由于自己太自负,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谦虚,多想想自己的短处,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
(3)如果是由于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自己讲话适可而止,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做单方面的“传教”。
(4)有时装作不懂事的样子,往往可以听取他人更多的意见,这根源于人们的自炫心理。反之,你表现得太聪明,人家即使要讲,也有顾虑,怕比不上你。如果我们用“请教”的语气说话,引起对方的优越感,就会引出滔滔话语。一般人的心理总是喜欢教人,而不喜欢受教于人。
冷场的出现,往往与“话题”有关。“曲高和寡”会导致冷场;“淡而无味”同样会引起冷场。不希望出现冷场的交谈者,应当事先做些准备,使自己有一点“库存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面对恶意冒犯者
在社交场合,有时我们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地抢白、奚落、挖苦、讥讽,这时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1.仿拟话语
仿照对方讽刺性的话语形式,制造出一种新的说法,将对方置于一种反而不利的位置上,从而使对方落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自造的陷阱中。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溜达。一次,一个富翁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一顶帽子吗?”安徒生马上回敬了一句:“你帽子底下的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
对方本想嘲笑安徒生服饰破旧寒酸,不想反被安徒生嘲弄了一番。安徒生仿拟对方的话语形式,改换了几个字词,便辛辣地讽刺了对方的愚蠢卑鄙,空长一个脑袋。
2.歧解语义
它是指故意将对方讽刺性的话做出另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又恰巧扭转了矛头,指向对方,这等于让对方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普希金年轻时并不出名。一次,他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举行的舞会。他邀请一位年轻漂亮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看了普希金一眼,冷淡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普希金不但不生气,反而微笑着说:“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您正怀着孩子。”那位贵族小姐一听顿时羞得满脸赤红。
普希金在这里就是歧解了语义,把“小孩子”偷换成贵族小姐“已有身孕”,因而才不能和别人跳舞。
3.以毒攻毒
当对方用恶毒的话攻击你的时候,不妨顺水推舟,借他的话回敬对方。
有一个掌柜经常喜欢愚弄人,并常常以此自得。一天早上他正在门口吸着水旱烟,看见赶集的大爷骑着毛驴来到门口,于是他就喊道:“喂,抽袋烟再走吧!”大爷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多谢掌柜的,我刚抽过了。”这位掌柜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呢,我问的是毛驴。”说完,他得意地一笑。
大爷猛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这里有没有朋友,你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抽烟呢?”“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这位大爷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这个假设,借此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与毛驴的“朋友”关系。
孔融10岁那年,有一次到李膺家做客,当时在场的都是些社会名流,孔融应答如流,得到宾客们的称赞。但有一位叫陈韪的大夫却不以为然,讥讽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孔融立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孔融采用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的语言形式、以问作答,把对方射过来的“炮弹”又原样给弹了回去。暗示对方长大后就变愚蠢了。
4.一箭双雕
抓住主要事实或揭露要害,在自己摆脱困境的同时,通过对比指出对方的弱点,置其窘境。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民意测验表明:8月份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多出10多个百分点。当布什与杜卡基斯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布什的策略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揭其要害,戳在痛处,从而让对方陷入窘境。杜卡基斯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他嘲弄式地发问:“布什在哪里?”
布什轻松地回答了他的发问:“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
平淡一句,却语义双关,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可谓是一箭双雕。
5.巧借比喻
巧借对方比喻中的不雅事物,用与此相克相关的事物作比,针锋相对,给以迎头痛击。例如,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赫胥黎竭力加以支持和宣传,并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教会诅咒他为“达尔文的斗犬”。在伦敦的一次辩论会上,宗教首领见赫胥黎步入会场,便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轻蔑地答道:“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
赫胥黎以比对比,引出被比的事物“盗贼”,巧妙地戳穿了宗教首领的丑恶本质和害怕真理的面目。
当你面对别人恶意的侵犯时,具备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力非常重要。在防卫中运用优雅、得体的语言把你的智慧和大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找个化解尴尬的“台阶”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对方免丢面子,也算是处世的一大原则,也是为人的一种美德,这不仅能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否则对方没能下得“台阶”而出了丑,可能会记恨终生。相反,若注意给人“台阶”下,可能会让人感激一生。是让人感激还是让人记恨,关键是自己在“台阶”上不陷入误区。
外圆内方的人,不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而使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还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这是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下台”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1.因势利导搭台阶
小吴师范院校刚毕业,分到一所小学,给全校出了名的“捣蛋班”上第一堂课。这个班全是男生,鬼点子特多,专爱变着法子为难老师。
小吴刚进教室,就觉得气氛不对,正想开始讲课时,忽然发现讲桌上放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吴××老师之墓”。对血气方刚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奇耻大辱,再看台下,有几个学生正挤眉弄眼地嘲笑他。
他气愤极了,但他没有发作。而是一本正经地把“灵牌”放到了黑板前,然后缓缓地对学生说:“让我们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吴××同志的不幸表示最衷心的哀悼。现在,我提议,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
以前有好几个老师面对类似情况,不是当场大发雷霆,便是夹起书本扭头就走。小吴的这一举动使同学们大吃一惊,个个面面相觑,不再挤眉弄眼。接下来,小吴又故作惊讶地问:“吴××是谁呀?”听了这话,同学们都瞪大眼睛惶恐地望着他。他指指自己的鼻梁说:“吴××者,台上新任语文老师是也。他没想到你们这么敬重他,还给他立了‘灵牌’,他在九泉之下得到消息很快就起死回生了,现在他就站在你们面前给你们道谢!”说完,还真的向全班同学鞠了一躬。这一下,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笑声里充满了敬意和歉意。
小吴第一天上课,便遭受了学生如此的戏弄,他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煞有介事,顺藤摸瓜地用含蓄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化解了自己的难堪,还赢得了学生们内心真正的佩服。这一招叫“因势利导”,即在遭受冷遇时,不马上驳斥或者埋怨对方,而是顺着对方的话或者对方设下的场景,慢慢地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2.增光添彩设台阶
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外圆内方”的人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往往会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给对方的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使对方更加感激不尽。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前苏联军队。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前苏联军中尉在翻译总理的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做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前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非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前苏联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意地同那位翻译单独干杯。前苏联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在干杯时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也被感动得举着杯酒久久不放。
3.遭遇戏弄巧下台阶
有人喜欢故意挑起事端,企图以巧言戏弄他人,陷人于尴尬境地,以博取笑料。此时,可以使用幽默作为武器,予以还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自恃有才学的城里人,遇到一个乡下人,就想奚落他一番,于是向他发难:“请问这位老乡,你有几个令尊?”
乡下人装作不知,反问:“令尊是什么?”
城里人以为得手,狡黠地一笑:“令尊就是儿子的意思啊。”
乡下人不动声色地说:“噢,原来如此,那么请问您有几个令尊?”
城里人没有思想准备,一时竟无言以对,气得直翻白眼。
乡下人步步紧逼,佯作安慰状:“原来您膝下无子。我倒是有两个儿子,可以过继一个给您当令尊,不知可否?”
城里人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只好悻悻而去。
乡下人有理有节;既有效化解了尴尬,又达到了反击对方的目的。
化解尴尬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幽默素材取材于对方的话题,让对方自吞苦果,将尴尬不知不觉地转移给对方。这叫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位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著说:“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4.将错就错下台阶
在一次战争后,军官问一个士兵:
“在这次战争中,你是否勇敢?”
士兵回答道:“你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在战争开始后我勇敢的冲上去砍掉了一个敌人的双脚。”
军官听了后奇怪的问道:
“为什么不是头呢?”
士兵回答到:“因为他的头已经被砍掉了。”
有时候,最好的下台阶办法就是将错就错,顺着对方的话往下说,把尴尬化解掉。
此外,还有挥洒感情造台阶法。
挥洒感情造台阶法,就是故意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对方的尴尬举动,消除其中的可笑意味,缓解对方的紧张心理。
人人都有下不来台的时候。学会给人下台阶,既可以缓解紧张难堪的气氛,使事情得以正常进行,又能够帮助尴尬者挽回面子,增进彼此的关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应系统地学会使用以上技巧。
自我调侃帮你走出尴尬
由于我们的过失,造成了在谈话中出现难堪,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人,还是找找自己的责任,采用自我调侃的方式低调退出吧。
有一次,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说起话来直来直去。有一位男同学打趣地问一位女同学说:“听说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时候请我们到大酒店吃一顿?”他的话刚说完,这位女同学有点不安起来。原来这位女同学的丈夫前不久因发生意外去世了,但这位开玩笑的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玩笑开得过了一点。旁边的一位同学暗示他不要说了,谁知这位男同学偏要说,旁边的那位同学只得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这位男同学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来,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十多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处于类似的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不好下台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用自我调侃的办法,真诚一点,像该例中的那位男同学一样,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而对方也不会喋喋不休地责备我们,相反,还会因为我们的真诚一笑而置之。
人一生中总会有当众失态的时候,此时我们不妨抢先一步对自己进行调侃,好过别人来嘲笑,使自己难堪。
宋朝大文学家石曼卿,人称“石学士”。一日酒后乘马车去报国寺游玩,突然马受惊乱跑,将石曼卿从车上摔了下来。只见石曼卿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拿起马鞭,然后风趣地对围观者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一定要摔破了。”石学士把自己的姓作了另外一种解释,妙语解颐,为后人称道。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他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搞不明白。
在一次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25.75千米的航程他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扎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匆忙之中的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当你陷入窘境时,逃避嘲笑并非良方,也不是超脱。相反,你殚精竭虑地力图反击,很可能会遭到对手更多的嘲讽,不如来个180度大转变的超脱。这种超脱既能使自己摆脱狭隘的心理束缚,又能使凶悍的对手“心软”下来。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
显然,这不是真心地向对方征求意见。杜鲁门讨厌抽烟的人,但他心里很明白,在面前的这个人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自己粗鲁和霸道。
杜鲁门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总统以自我解嘲的形式来摆脱难堪的境况,而他自嘲,还包含着深深的责备和不满,无形中给了傲慢的将军以含蓄的训诫。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是故意陷人于难堪境地的。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并且对方会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某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会,主宾是有名的乌戴特将军。敬酒时,一位年轻士兵不小心将啤酒洒到了将军光亮的秃头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面对颤抖的士兵,乌戴特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言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被打破。
世间最尴尬的时刻莫过于自己的裸体暴露在别人面前,大名鼎鼎的首相丘吉尔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他却能坦然化解。
丘吉尔有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他就躺到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泡一泡,然后就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来回地踱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让身体放松放松,有时甚至会入迷。
有一次,丘吉尔率领英国代表团到美国去进行国事访问,他们受到热情款待。为了方便两国领导人的交流、沟通,组织者专门让丘吉尔下榻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离得很近。
一天,丘吉尔又像往常一样在浴缸里泡过后,光着身子在浴室里踱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丘吉尔在思考着战场上的形势,以及如何同美国联手对付德国法西斯。想着、想着,他已经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而且还是光着身子。
碰巧,这时罗斯福有事来找丘吉尔,发现屋里没人。罗斯福刚欲转身离去,听见浴室里有水响,便走过来敲浴室的门。
丘吉尔正在聚精会神地考虑问题,听见有人敲门,本能地说了一句:
“进来吧,进来吧。”
门打开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出现在门口。罗斯福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十分地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索性一言不发地站在门口。
此时丘吉尔也清醒了。他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罗斯福,急中生智地说道:
“进来吧!总统先生。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
说罢,这两位世界知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
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平添许多风采。当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化解纠纷要做个和事佬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作为第三方,站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你是左右为难的;袖手旁观,矛盾会更扩大,大家都不好处。
调解他人的纠纷实在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就很有可能在你的身边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在调解他人的纠纷时一定要讲究技巧,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稀泥”也要和出个样子来。
首先,调解他人的纠纷时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即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摆正了这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调解纠纷。
全国刚解放时,人们废除资本家的一些陋习颇费了些力气。
一天,上海市长陈毅到一家纺织厂里,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不?”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品了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买机器,我要拜你为师。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宣传、组织群众,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老板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钉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的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老板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抄身制”取消了。
调解矛盾还可以采取一种方法:不对矛盾的双方进行批评、指责,相反,分别赞美争执的双方,肯定他们各自的价值,使他们感到再争执下去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因而自觉放弃争吵。
星期天,小陈一家包饺子,婆婆擀饺子皮,小陈夫妻俩包。不一会儿,儿子从外面跑进来:“我也要包。”
婆婆说:“大刚乖,去洗了手再来。”
儿子没挪窝,在一旁蹭来蹭去。妻子叫:“蹭什么!还不去洗手,弄得一身面粉,我看你今天要挨揍。”
“哇……”5岁的大刚竟哭起来。
“孩子还小,懂什么?这么凶,别吓着他!”婆婆心疼孙子了。
“都5岁了还不懂事。管孩子自有我的道理,护着他是害他!”
“谁护着他了,5岁的孩子能懂个啥,不能好好说吗?动不动就吓他!”
小陈一看,自己再不发话,“火”有越烧越旺之势,便说:“再说,今天这饺子可就要咸了哟!平日里,街邻、朋友都说我有福气,羡慕我有一个热情好客、通情达理的母亲,夸奖我有一位事业心强、心直口快的妻子,看你们这样,别人会笑话的,都是为孩子好。大刚还不快去让奶奶帮你洗洗手,叫奶奶不要生气了。”又转向妻子:“你看你,标准的‘美女形象’,嘴撅得都能挂10只桶了。生气可不利于美容呀!”妻子被他逗乐了。那边,母亲正在给孩子擦着身上的面粉,显然气也消了。
讲述纠纷双方可引以为豪的一面,唤起其内心的荣誉感,也可使其自觉放弃争吵。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车上有位老工人看看青年胸前的厂徽,想起了什么,挤了过去,拍拍青年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的照片在门口的光荣榜上,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老工人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夫妻之间的争吵总是在发生,作为亲朋好友夹在其中,不能不说是一件尴尬难处的事,坐视不理是不可能的,这容易使双方积怨加深,妨碍家人的正常生活。缩小争端本身的严重性,使一方或双方看淡争端,从而缓和情绪,平息风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某厂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因家庭小事闹矛盾,女方一气之下跑到娘家哭诉告状,说男方欺负她。哥哥听罢心想:妹妹结婚不久就遭妹夫欺负,日后还有好日子过?于是气愤地扬言要去教训妹夫。这时,父亲充当起“和事佬”来,他首先对儿子说:
“教训他?别冲动!教训他就能解决问题吗?再说,他家又不在厂里,一个人孤立无援的,你去教训他,旁人岂不要说闲话?好了,妹妹自己家里的小事,用不着你操心,还有我和你妈呢。你多管些自己的事吧。”
待儿子息怒离开后,父亲又劝慰女儿说:
“别哭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结婚出嫁了,还耍小孩子脾气,多丢人。小夫妻哪有不吵架的?我当初和你妈就常吵闹呢。不过,夫妻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不过夜。你不要想得太多,日后凡事要大度些,不要像在娘家那样娇气任性。好了,快点回去,不要让他到这里来找你,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家丑不可外扬,以后丁点儿小矛盾不要动不动就往娘家跑。”
女儿点头止哭,像没事一样回她的小家去了。
夫妻吵架本是稀松平常的事,而当事人本身却认为事情很严重。因此,父亲在劝慰女儿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夫妻闹别扭只是“丁点儿”小事情,促使女儿把争端看得淡一点。女儿在冷静思考之后,认同了父亲的看法,思想疏通了,气也自然消了。
生活中,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夫妻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甚至大动干戈的事。夫妻吵嘴打架后,妻子往往回娘家诉苦。对此,娘家人劝架不能偏听偏信,让矛盾升级,应该劝双方多作自我批评,从而化解矛盾,达到新的和睦。以下是娘家人劝架中的五忌。
一是忌偏袒女儿。女儿是娘身上的肉,谁动她一根毫毛就对他不客气,劝架处处偏袒护短,把女婿说得一无是处,让其无地自容而后快,以警告女婿娘家人不好惹;明明是女儿不对,却以长辈自居,强词夺理。这样做,会助长女儿的不良习性,埋下了长期争吵的祸根,增加了女婿的厌恶心理,轻则闹得家庭不和,重则导致家庭破裂。
二是忌火上浇油。只要诚恳规劝,完全可以唤起双方的自责心理,从而平息矛盾。但如果娘家人坚持小题大做,硬要对方认不是,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使其肝火更旺。
三是忌倾巢出动。在听到女儿一面之词后,不分青红皂白,娘家人男女老少齐动员,上男方家“说理”、“算账”,造成大兵压境的局面,这样人多火气旺,很容易将小事闹大,不但于调解无补,反而激化矛盾,破坏夫妻感情。万一男方翻脸不认人,势必引起一场争斗,夫妻感情的裂痕就无法弥补。
四是忌拒之门外。女儿回娘家是为了暂时躲避矛盾,以感化丈夫回心转意,也是为了得到娘家人的谅解和帮助,作为娘家人应当热情迎接,细心开导;否则,极易使女儿产生孤独感,弄不好会酿成悲剧。女婿登门,是求女方及其家人的谅解,用实际行动认错,更应笑脸相迎,诚恳待婿,不可拒于千里之外,使女婿憎恨,激化夫妻矛盾。
五是忌留女久住。明智的娘家人只留女儿小住,并劝她尽早回到丈夫身边,以免造成更大的裂痕。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总是由于这些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纷争。面对那些激愤的吵架者,一定要掌握一些调解的技巧,有效平息纠纷。
顺着对方的话锋说话
顺梯而下,是指依据当时有利的时机,只要有可能,不可更多地纠缠,应顺势而下,不需要特意地去找,自然而然,做得巧妙,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依然保持着主动的局面。顺梯而下有以下两种表现。
1.顺着对方的话题而下
有时候,一个话题要进行下去,可朝着多种方向发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然后顺着话题及时撤出去。
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师生之间聊起了如何面对自己弱点的话题。会议进行得很温和,从不指名道姓,遇到要举事例的时候,也是以假设开始,诸如“假设你有什么弱点,你该怎么做”。可是后来会议特意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向在座的老师请教。一位同学站起来向一位姓何的老师提问:“当一个人遇到了非常难堪的事情,他可以正视它、战胜它,但也可以逃避它,哪种方法更好些呢?”何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合理的分析,说:“正视它,战胜它!”这位同学接着又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隐私的问题……”正在那位同学还在犹豫该不该问时,何老师说话了:“既然是隐私问题,就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讲,如果你感兴趣,会后我们可以私下里谈谈。”
在这里,如果何老师让那位同学把话说下去的话,接下来肯定会使自己左右为难,不如顺着对方的话音,巧妙地撤出去,不在原来的话题上打转转。
那些毫无根据又极具挑衅性的提问总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感,但是直接的指责反而会显得自己涵养不够。所以,我们不如根据对方的诘问,为自己编造一个更严重的罪责,嘲讽对方无中生有、不讲礼貌,表达我方对这种无凭无据的问题的极大愤怒和拒绝回答的态度。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您很富有。据说您的财产达30亿美元?”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后大笑着反问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用一句没有根据的传言来质问蒙博托是否廉洁,蒙博托没有被对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编出一个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讽刺记者所提问题的荒谬与别有用心,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维护了自己的名誉。
家庭生活中,也难免有下不了台的时候,顺梯而下的方法也可适当利用。
小张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恰巧他们夫妻在挂一幅装饰画。丈夫问妻子:“挂正了吗?”妻子说:“挺正的。”挂好后,丈夫一看,还是有点歪,就抱怨说:“你什么事都马马虎虎,我可是讲求完美的人。”做妻子的有点下不来台,见有人在场便开口道:“你说得对极了,要不你怎么娶了我,我嫁给了你呢!”这一巧妙的回答,不仅挽回了面子,又造成了一种幽默的气氛,做丈夫的也感到自己失言了,以一笑来表示歉意。
2.顺着他人解围而下
在谈话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难堪,造成整个气氛的不和谐,可能会有知趣的人站出来,及时替你解围,这时,就应该抓住时机,顺着他人解围及时撤出。
小明喜欢和他人诡辩,并且以此为乐事。一天将近中午吃饭时,小可深有感触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小明接着说:“这句话就不对了,据科学分析,人是可以饿7天的。”小可说:“那你饿7天看看。”小明接着说:“这句话你又错了,你也可以饿7天的。”小可说:“我才没那么傻呢,只有疯子才干这样的蠢事。”小明又说:“历史上,很多当时被认为是疯子的人,后人把他们看做是伟人。”小明就这样无限地推演下去。哪知小可的个性淳朴,不喜欢这样饶舌,后来就有点无法忍受了。这时小明的好友小冬见状,凑过来说:“我们的小可最大的‘优点’就是说错了话还不承认。”小可接过话头说:“小冬真是了解我。”说着对小明一笑,走开了。
顺梯而下是解窘见效很快的方法之一,它能使人逃脱于无形,而让制造尴尬的人立即停止发话,可谓一箭双雕。
不好回答的话可以岔开说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话,比如,涉及国家、组织的秘密,涉及个人收入、个人生活、人际关系等问题。如处于这样的尴尬场合时,就需要具备“顾左右而言他”的语言艺术,从而能使你面对尴尬而取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
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把话题故意转向其他地方。
某单位一女工结婚,在单位散发喜糖。刚巧该单位有一位尚未谈对象的33岁的大龄女青年,大家吃着糖,突然一位同事笑着对那位女青年说:“喂,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大家都望着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脸微微一红,把脸转向邻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后指着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颖的上衣问:“咦?这件上衣什么时候买的?在哪个商店买的?”两个人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大龄女子何时结婚确实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这个尖锐的问题时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再说这事也没必要让大家来参与。于是她立刻把话题转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对方的无聊问题。问者受到毫不掩饰的冷落,自然也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没有理由责怪女青年对自己的置之不理。
毫无疑问,直接转移法可以让你立即摆脱刚才那个令你难堪的话题,然而有一点不足的是,这样显得十分生硬。将话题飞快转向与之毫不相干的地方,看似快速甩开了为难局面,可是心理上仍然是有阴影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更含蓄的言他法——岔换。
岔换法是针对对方的话题而岔换新的话题,字面上看是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而实质意义却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它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干脆利落,能显示出一种较为强硬的表达气息。
比如,有个发达国家的外交官问非洲一个国家的大使:“贵国的死亡率必定不低吧?”大使接过话题就立即掷出一句:“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亡一次。”
这位外交官的问题是针对整个国家说的,而大使岔开话题直言不讳地换用“每个人的死亡”作答,显示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强硬态度。
所以,我们在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解围法时,应尽量把它运用得不露声色,婉转巧妙。
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
“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幼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该多么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怎么办?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
“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此语一出,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的实习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装作不知道”的技巧,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哗”这一虚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消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学生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唯有具有较深阅历的人方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别人的刻薄攻击,不仅可以当作耳旁风,而且还能对其反讽一番,这就叫“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将这种曲解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意识到我方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您的问题?”
“不,”克立的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主席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您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周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以周恩来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恩来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开问题的实质,故意把克立的意思理解为他想得到自己的这枚像章,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不能再说什么了。周恩来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作不知道”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面对责难这样说
这个社会上不乏一群总喜欢中伤他人的魔鬼,他们总是扫别人的兴,以别人的难堪为快,品质恶劣至极。我们如果刻意躲闪,反而使自身更加手足无措,使他人得意忘形。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反击。
有时,别人可能用指桑骂槐的方式对你进行猛烈的人身攻击,侮辱你的人格。对此,你如果质问对方,正面回击,可能正中对方下怀,他可以说:我并没有指你,你为什么要往自己头上硬扯?要回击这类人身攻击,最好的办法是也采用同样含沙射影的方式,反击对方,取得以隐制隐的效果。请看下例:
有一伙人从某地火车站出来,到车站广场的摊点上想买几只烧鸡在旅途中吃,买主都很年轻。他们买烧鸡时,对女老板说:“嘿,你这摊上卖得还真全啊!还有野鸡呢,你这野鸡肉香不香啊?想不到你们这地方还出这么漂亮的野鸡,这野鸡的肉多嫩呀!老板,怎么个卖法呀?可不可以送货上门啊?”说完后,他们一伙人都很轻慢地笑了起来。
女老板很清楚这伙人居心不良,把自己比作“野鸡”,如果直接骂他们几句,就会被指责为不文明经商;如果不回敬几句,就很可能有更难堪的场面出现。于是她不卑不亢地说:“我们这里不出野鸡,只加工野鸡,这里的野鸡都是用火车从外地运来的。运来的野鸡都是活的,所以稍不留神就会被野鸡啄着,这些东西毕竟是野物嘛,又不通人性。我们在加工野鸡时,对那些野性大的野鸡先开刀,然后用开水烫,接着把它的毛扯光,乘热就开膛破肚,接下去就是烧烤熏煮。你们问问旁边这两位小妹,她们刚刚尝过了。你们如果吃着好的话,就欢迎多买几只,我可以优惠点卖。你们除了自己吃,多余的带回去送给亲友,不是也算帮我们送货上门了吗?”
那些恶意挑逗者听了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之后暗冒冷汗,只好强打精神说:“好!够份儿。老板娘的货漂亮,人漂亮,话更漂亮。”说完以后还真乖乖地买了几只烧鸡走了。
这位老板娘就是采用了含沙射影、以隐制隐的语言技巧,把“野鸡”的雅号送了回去,巧妙地回击了指桑骂槐的发难者。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来者不善,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
前面所说的周恩来智对美国记者关于一支派克笔的恶意提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千万不要息事宁人,要知道,只有反击、进攻才能有效抑制那些人的出言不逊。
有个成语,叫急中生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语汇、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只有掌握了各种应付尴尬局面的语言技巧,受人责难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出其不意,用幽默制胜
面对别人的职责或挑剔时,出其不意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反驳,可以扭转不利的局势,化解尴尬的局面。
利用幽默出奇制胜,往往会使你的语言更有说服力,达到奇妙的沟通效果。
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天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道上,他迎面遇到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而我则相反!”歌德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路。
歌德运用幽默战术,出其不意地将了对方一军,达到了“反败为胜”的目的。
有一条狗疯狂地向一个农夫扑去,农夫忍无可忍,用粪叉打死了那条狗。于是狗的主人将农夫告到法院,要农夫赔偿损失。法官说:“你要是把叉子倒过来,用没有尖刺的那一头,不就没有这事了吗?”
农夫回答说:“您说得对,法官先生,要是那狗倒着向我扑过来,我会那样做的!”结果农夫被宣判无罪。
农夫在法庭上遇到急迫而又棘手的问题时,他随机应变,以一句幽默的话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
“35桶。”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
“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方法。”
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方法?”
“这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这位顾客的本意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利用老板“唯利是图”的心理,设下一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了进去,巧妙地指责了老板的恶劣行为。
有一位绅士正在餐馆里进餐,忽然发现菜汤里有一只苍蝇。他扬手招来侍者,冷冷地说道:“请问,这小东西在我的汤里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侍者如何解释、道歉,都只能受到尖锐的批评,甚至会引起顾客更大的愤怒。但是,幽默帮了他的忙,把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使气氛得以缓和。侍者弯下腰,仔细看了半天,回答道:“先生,它是在仰泳!”餐馆里的顾客被逗得捧腹大笑。
恰当使用幽默不但让人愉快,还能扭转不利的局势,化解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