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12

第12章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于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95人、候补中央委员114人,列席会议者53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主持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议程是:(1)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改选和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成员。全会之前召开了预备会议,对这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和认真的讨论。

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共分8个部分:(1)建国以前28年历史的回顾;(2)建国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3)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4)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5)“文化大革命”的10年;(6)历史的伟大转折;(7)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8)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来。《决议》充分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决议》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决议》还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是一个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纲领性历史文献,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全会一致同意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全会通过无记名投票,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改选和增选,选举的结果是:(1)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2)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3)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4)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5)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组成。他们是: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6)习仲勋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这次全会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的改选和增选,对于加强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集体领导和团结一致,保证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充分实现,将起重要作用。

这次中央全会有关人事的变更,经过了长期反复的酝酿。党内外许多人普遍认为,华国锋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但是他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他推行和迟迟不改IT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压制1978年开展的对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的错误的影响,这次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反而加以肯定。对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和其它一些”左“倾政策的继续,华国锋也负有责任。很明显,由他来领导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次中央全会之前的酝酿和这次中央全会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认为,有必要进行人事变更,同时对原来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十一届六中全会发表的公报指出,“全会相信,如同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而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那样,这次经过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也必将促进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十一届六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总结经验、团结前进的会议,它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