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123

第123章 中苏关系正常化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的邀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15日至18日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5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执行“一边倒”的政策,中苏之间一度保持结盟的关系。但苏共二十大以后,特别是从50年代末开始,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苏联领导人不尊重中国的主权,要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全球战略,遭到我国的抵制。苏联进而采取一系列恶化两国关系的步骤,直至在中苏边界挑起大规模军事冲突。苏联甚至想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摧毁我国的核基地。苏联霸权主义对我国造成严重威胁。

为争取缓和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我国从1969年开始采取主动行动,倡议恢复边界会谈,举行两国关系谈判和两国副外长级磋商。1979年9月,中苏举行副外长级特使谈判,但未取得结果。经两国协商,1982年10月起,双方轮流在北京和莫斯科举行中苏副外长级磋商。到1988年夏季共举行了12轮。这期间,两国经济、科技和贸易等领域的互利合作重新启动。1984年至1986年,两国政府副总理以及中国人大常委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代表团先后进行多次接触、访问或互访。1987年,中断9年之久的中苏边界谈判恢复。1988年12月和1989年2月,中苏两国外长互访,在消除三大障碍方面(即苏联在中苏边界和蒙古派驻重兵、苏联武装侵占阿富汗、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和对中国挑衅)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为中苏高级会晤作了具体准备。之后,越南宣布要在1989年9月底前从柬埔寨“全部撤军”。苏联则已从阿富汗撤完自己的军队,并宣布在两年内从蒙古撤出其75%的驻军。这样,中苏首脑高级会晤水到渠成,实现了在北京的会晤。

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我们这次会晤,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戈尔巴乔夫对此表示赞同。戈尔巴乔夫还分别同杨尚昆主席、赵紫阳总书记、李鹏总理进行了会见和会谈,就两国关系问题和当前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这次中苏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关系也随之正常化。

5月18日,双方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公报概括了这次高级会晤的成果,指出,中苏两国将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公报宣称,中苏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也反对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

中国和苏联不仅是邻国,也是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大国,人口将近占了全人类的1/4,两国问有7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中苏之间的新型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不会损害别的国家的利益,也不影响各自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因此,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符合中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愿望,中苏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在原有基础上磋商的领域扩大了,不仅两国外长和副外长就柬埔寨问题以及其他重大国际问题继续进行了有益的磋商,两国边界谈判继续进行,而且新成立的中苏外交军事专家小组从1989年11月起进行了多轮会谈,根据联合公报的精神讨论了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在军事领域加强信任的指导原则问题,并达成了协议。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两国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而有计划的发展。1989年的两围贸易额超过3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近20%。苏联成为继港澳地区、美国、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之后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苏两党本着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恢复了交往并进行高级别的接触。根据中苏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1年5月15日至19日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这是继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苏后,30多年来中国党的高级领导人首次访苏,也是对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访华的回访。两国领导人的又一次高级会晤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的原则,同独联体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保持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