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29

第29章 高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1982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高科技领域方面更是硕果累累。

1月15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正式公布我国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北京大学生物系和中国科学院几个研究所、上海试剂二厂的近百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1月20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评论员文章:《我国有不可估量的科学攻关能力》。文章指出: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圆满成功,是继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品牛胰岛素之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这对于揭示核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遗传和其他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项研究还带动了核酸类试剂的工具酶的研究,带动了多种核酸类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和应用,研究过程中建立的人工合成核酸方法和培养的一支有经验的队伍,有助于发展基因工程研究。

2月13日,卫生部召开的绒癌研究成果鉴定会宣布:我国在治疗恶性程度很高的妇科肿瘤——绒癌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月,“运七”试飞成功。“运七”是由中国自行研制的一种中短程多用途飞机。这种飞机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518公里,最大商载4.7吨。客机型可载乘员48人,还有货机型和客货混合型。1982年4月,中国民航第八大队先后两次进行了“运七”飞机的单发起降试飞,即确认飞机的两台发动机在其中一台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飞机起飞降落的安全性,结果获得成功,飞行结果良好,完全达到了飞行大纲的要求。“运七”飞机定型投产交付使用后,陆续取代了原有的陈旧飞机。

同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把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一种乙型肝炎病毒——ADR亚型基因组转移到细菌中无性繁殖,并一次获得158株带有乙型肝炎病毒ADR亚型基因组的菌株。这一成功为我国生产乙型肝炎疫苗,打下良好的基础。

6月5日至10月5日,我国第一次国内进行卫星通信和电视传播试验获得成功。在第一个国内卫星尚未发射之前,我国从1982年6月5日开始,利用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讯卫星进行了电话、电报、传真、电视数据等各种功能的国内传输试验。有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10个卫星通讯地面站参加了试验。这10个卫星通讯地面站中,有5个设备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测试结果表明,这5个地面站的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国际卫星通信的要求,它们全部被批准进网使用,另外5个安装进口设备的卫星通讯地面站,有4个被批准进入国际卫星组织的通信网使用,这次实验的成功为以后在中国国内建立卫星通信网奠定了技术物质基础。

12月12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质子直线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成,并于12月17日首次引出能量为1000万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这台加速器是1978年8月开始设计研制的,经过科技人员近5年的攻关,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2年10月,国务院负责人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经济战线和科技战线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务院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从宏观和战略方面统率全国科技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高科技研究,高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