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58

第58章 我国首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又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国界的冰雪世界,有世界“寒极”、“风极”之称,又有着丰富的资源。世界各国为认识它、了解它,自1773年英国航海家库克闯入南极圈后,陆续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

相比之下,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起步较晚。1980年1月,中国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受澳大利亚政府邀请,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1981年5月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83年宣布参加南极条约。

为了发展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填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这一领域里的空白,1984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国家海洋局决定进行首次南大洋考察和在南极洲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1984年6月,国家正式组建南极考察队,编队对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开始集训南极登陆建站人员,赶制各种器材设备。1984年11月19日下午,欢送考察队出发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在会上讲了话,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南大洋考察队队长金庆明、编队远航的“向阳红十号”船长张志挺、海军J一121船长于德庆代表来自60个单位的591名全体考察队员和航海人员表示,决心顽强拼搏,一定要把神圣的国旗插上南极洲。

11月20日上午9时,海军政委李耀文、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等将五星红旗、邓小平为考察队题的“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铜匾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站标授给编队总指挥陈德鸿。10时,两艘船从上海正式启航。它们斜向横跨太平洋,航行27天半,1万余海里,直抵南美大陆的顶端、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然后又用两天时间,穿越急流咆哮的德雷克海峡。12月26日驶抵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民防湾。

1984年12月27日,南极考察队员登上南极洲的乔治岛,进行南极长城站选址工作;29日,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选定在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随后,南极洲考察队克服种种困难,于1985年2月15日建成了长城站。长城站是一个越冬常年站、永久性考察基地。它精确的地理位置是南纬62.1259.3“西经58.5751.9”,距离首都北京17501.9495公里,区域面积为0.8平方公里。站内有两幢钢结构高架式主体建筑,总面积为350平方米;有一个拥有卫星云图接收器、气象通讯环形天线阵和气象观测塔等设施的气象观测场(它已被世界气象组织所承认,吸收加入世界天气监测网,国际台站代号为:89058);有两组大型的铁塔式通信天线网,能与极地国际站、北京国家海洋局通信联络;还有高层大气物理记录场,卫星多普勒定位点,地震记录平台等科研设施。

中国南极洲考察队在建站的同时,还展开了多项研究考察。考察队对乔治岛展开了地质地貌、生物、气象测绘、地球物理、海洋环境和高空大气物理等学科的考察。他们探测记录了60小时的宇宙大气“哨声”,监测记录到18次南极半岛的地震信号;经过精心测绘,把站区淡水湖、濒海湾和站址环山第一次用中国的名字,分别命名为“西湖”、“长城湾”、“龟山”、“蛇山”等。

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另一项研究考察是南大洋考察。从1985年1月19日开始,至2月12日结束。测区主要是南极半岛西部海域,包括设得兰群岛周围、阿得雷德岛西北海域,南北跨距达7个纬度,东西跨距达14个经度,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这些海域包括有海峡海湾、浅海陆架、次深海陆、次深海陆坡和深海洋盆等各个不同区域。考察项目有以磷虾为重点的海洋生物、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6个学科、23个项目。获得了数以万计的数据、样品和资料,填补了中国南极考察上的许多空白。

1985年2月28日,胜利完成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建站任务的中国南极考察队启航驶离南极洲。4月10日下午,考察船队顺利返回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海洋局的领导在码头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我国的首次赴南极考察队在中国人民海军的配合下,历时142天,其中航行75天,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安全航行26,433.7海里,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圆满完成了建站和南极考察任务,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太平洋、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水文、生物、化学、地质、地球物理、气象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使我国在南极的考察事业有了一个基地,标志着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