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91

第91章 商业体制改革

商业体制是国家组织领导和调节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体制是在全国解放以前革命根据地商业体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我国商业体制基本上是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在三大改造之前,社会主义商业是多元化的,包括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私营商业、个体商业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合营商业。1956年以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封闭的、旧的商品流通体制下,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采取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左”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消灭了私营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也处于萎缩和淘汰殆尽的状况;只有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单一的商品流通体制,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实施,高度集中的商业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商业行政部门管得过多;商业组织形式单一,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被排挤或合并到国营商业中去,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和商品流通渠道单一的局面;商业企业之间、职工之间平均主义严重。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需要日益提高的推动下,在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对商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已变得十分迫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契机,我国对商业体制进行了不断深化的改革。

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关于1986年商业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5个部分。(1)广泛发展商品流通领域的横向经济联合,是进一步改革商业流通体制的关键。要发展以企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中心、以商品购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逐步形成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2)进一步搞活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要制定大巾型商业企业扩大自主权的规定,使商业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承包责任制。(3)继续放开国营小型商业企业,是商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放开小型商业企业应当更多地提倡转为集体所有和个人经营。(4)加强对市场商品流通的宏观调节和管理。在目前许多比价不合理、价格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利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对市场和商品流通进行宏观调节。(5)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把属于企业的权力彻底放给企业。省、地一级行政性公司原则上应当撤销。

到1987年4月23日,国家体改委又提出了《关于深化国营商业体制改革的意见》,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转发。这一文件指出,深化国营商业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区别行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实行多种管理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发挥国营商业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首先,努力增强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活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大中型商业企业、饮食服务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改革的重点;在中型零售商业企业试办租赁制;各地已经试办的股份制企业,可以继续试办,并认真总结经验。其次,进一步搞好国营小型商业企业的改革。要继续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单位关于1986年商业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的通知》的有关政策,已经转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要巩固提高;已经改变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的企业,可以不变,也可以实行租赁经营;未转未改的企业,要大力推行租赁制经营。国营小型企业实行租赁制,饮食、服务、修理、副食行业逐步向百货、五金、交电、储运等行业扩展。原国营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企业要通过合股形式,办成真正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对地处偏僻、长期亏损的小门点,可以公开拍卖。第三,深入改革国营批发商业。国营批发体系要由国营批发公司、工业自销网络、贸易中心、批发市场、商业集刚等多种形式组成。第四,逐步实行价格改革。拉开各种差价,贯彻优质优价原则,拉开等级、品质、新老产品、花色等差价;有控制地逐步放开饮食服务价格。《意见》的实行为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则为商品流通领域的改革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目标的设计。它强调流通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总的经济体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2)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3)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各种分配形式。(4)企业的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经营权交给企业,理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确定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5)社会主义市场是竞争和开放的,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大中城市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中心,敞开大门,实行全方位开放,积极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商业流通组织、外贸组织等,促进市场发育。(6)宏观调节,搞活企业,搞活市场,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