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一)
58800500000008

第8章 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学说,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不仅以其赤子之心和丰富的理论诠释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赋予人民群众观以浓厚的时代气息,而且导引着人民群众观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掌握和运用这些观点,对于在新世纪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公务员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群众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观点,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位置很高,并且根深蒂固。他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

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一文中进一步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为党的依靠力量,特别是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他敢于打破意识形态的壁垒,消除“资”、“社”信仰上的观念差异,把那些只要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动员起来,最大限度地壮大群众队伍,形成整体合力,顺利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群众动力观的巨大威力。

(二)群众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同时,也就承认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认为,革命是群众干的,没有群众什么也干不成。邓小平深谙此理,他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中,首先就是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来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他认为: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不断地同群众商量,不断地研究群众的实践,这就使党有可能少犯错误。因此,邓小平在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时,总是特别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正如他指出的:“联产承包是农民提出来的,乡镇企业也是农民创造的,我的功劳是把群众创造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

有人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政策,称之为“富民政策”,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邓小平领导哲学群众实践观的首肯。

(三)群众英雄观

对群众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是领导哲学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邓小平始终遵循这一教导,特别注意摆正与群众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他的一整套群众英雄观。

第一,群众是有能力的英雄,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他认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

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我们必须向这些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现象进行经常的斗争,顺从群众的意愿,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第二,群众是有胆略的英雄,特别敢闯、敢试、敢冒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的解放,曾经展示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才大略和英雄气概;在改革开放的前夕,农民群众冒着坐牢的危险,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

邓小平南行看到深圳的发展后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是对他的群众英雄观的最好诠释。

第三,群众是有智慧的英雄,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也是邓小平领导哲学群众观的重要内容。向群众学习本当不成问题,然而,邓小平却清楚地看到,党处于执政地位,有一些党员,稍稍有点工作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就看不起别人,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似乎当了共产党员,就比非党群众高出一个头,有的人还喜欢以领导者自居,喜欢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遇事不和群众商量。邓小平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倾向,也是一种最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

邓小平指出:只有首先善于作群众学生的人,才有可能作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作学生,才能继续作先生。群众永远是老师,在群众面前,我们都是没有毕业的小学生。这正是邓小平领导哲学群众观的彻底性。

(四)群众是非观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这是领导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在他的著作里已有过不少论述。他认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邓小平在继承这些光辉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了以群众好恶为是非的观点。他在主持制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总是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

邓小平在南行讲话中讲到发展科技时,也是持的这种观点。他认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确立了这样的群众是非观,我们就既能争取群众,又能坚持真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群众监督观

对于执政党来说,失去监督必然滥用权力,就不可能实施正确的领导。邓小平认为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我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邓小平指出,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无论是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

邓小平认为监督的重点,主要是党的各级领导人。因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各级公务员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肥私,不与群众同甘共苦,不实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

邓小平主张建立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各级公务员。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群众监督,一方面又坚信党和党员在群众的监督下,一定能够把我国的事情办好。他认为:只要党和党员不脱离群众,只要党和党员接受监督,只要党和党员虚心学习,只要党和党员不断地进行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学会管理经济,把我们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