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于氏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可以说是深谙此道。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于老师以爱心和智慧将“于氏幽默”恰到好处地润色到教学语言中,让学生在欢笑的同时,也悟出“言外之意,笑外之音”。
感受一:幽默让知识如此形象
许多知识是抽象的,一味的说教往往易使教学变得无趣甚至枯燥,于老师以他的幽默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这样的语文课谁还不爱上呢?
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同学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儿。”说完,于老师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于是,这位同学再读时,就耷拉着脑袋,好像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他说:“好,这说明你读懂了。”大家又都笑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幽默地指出了学生朗读课文时的不足之处,并辅以形象的肢体语言,做出喷洒的动作,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果于老师直接指出学生读得太过有力,告诉他应该读得有气无力一点儿,那么教学效果显然就会大打折扣。
感受二:幽默让冲突消弭无形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面对这些偶发事件,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我们不妨学学于老师,幽他一默,打一打“语言太极”,这样,或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次上作文课,学生们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忽然,张宁宁怒冲冲地带着哭腔说:“于老师,刘希隆弄了我一脸墨水!”于老师一看,只见张宁宁白净的脸上溅了好几片蓝墨水,最大的一片有手指甲那么大。两颗晶莹的泪珠正挂在她的眼角上,随时等待主人发出“冲出来”的指令。刘希隆解释道:“这是我拔钢笔帽时溅上去的,我……我不是有意的。”于老师明白了,走到张宁宁跟前说:“这叫‘锦上添花’!白净的脸上有了这几朵小‘花’,就更美了。”几句话说得张宁宁破涕为笑。
于老师在这里巧用一个成语“锦上添花”,把脸上的墨水比作花,幽默地夸赞了张宁宁,消除了张宁宁的怨气,同时也让张宁宁明白了宽容的道理,让她破涕为笑。你看,一句幽默的话,能化干戈为玉帛,弭冲突于无形。
感受三:幽默让批评如此受用
上课时有学生说话或打瞌睡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考验老师的心态,更考验老师的幽默和智慧。于老师很善于不露痕迹地批评学生,在笑声里让学生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授《翠鸟》一课时,于老师发现小庆打了个哈欠,并用胳膊碰了一下同桌,似乎在嘀咕什么。“小庆,”于老师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到哪儿去逮呢?”小庆可怜巴巴的。“你看看书嘛!这样,大家都读课文第三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哈哈大笑。小庆说的,正是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他读懂了。于老师随后说:“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全班同学都会心地笑了。
正在上课,于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让小庆去逮翠鸟,于老师真够幽默的!相信这一具有巨大情境反差的插曲刺激了所有学生的神经!在一番全神贯注的寻找中,学生们领悟了于老师的用心。小庆也在大家的笑声里感受到了批评的美丽和温暖。试想一下,如果于老师当堂大发雷霆,不仅让小庆难以接受,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于老师的幽默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感受四:幽默让教学不留遗憾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确实不假,最好的永远是下一课!这一点对于永正这样的名师来说也不例外。不过,于老师善于凭借自己的幽默和机智弥补遗憾。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春的声音》,这篇习作象声词比较多,赢得了学生的掌声。于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真是一首散文诗!你有才啊有才!这么好的散文诗,可以到报刊上发表。如果发表了,请打电话告诉我,我的电话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许意识到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时“贫嘴”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在下一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老天发脾气》(这篇作文是写学生当天来上课时,在路上下起了阵雨的事情)后,于老师说:“今天是4月1日,在西方是什么节?”学生回答“愚人节”。于老师说:“对呀,刚才我说自己的电话号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还真说对了!”听罢,学生露出了会意的微笑。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说自己的电话号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有耍贫嘴之嫌,而且让学生感到一种不真诚。这于教学是一种遗憾。但是于老师幽默地利用当天是愚人节这一点巧妙地弥补了这一遗憾。姜还是老的辣!于老师以他的幽默让教学如此生动有趣!
(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 刘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