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083

第1083章 套路之王(2)

此时此刻大堂一片寂静,确切的说全世界都安静了,众人无不瞠目结舌看着眼前这位能言善辩,堪称颠倒是非的诡辩之仕。

沉寂了好久,孟曾泽才把沈云卿的逻辑理清楚,但是在他看来,自卫和防卫完全是一码事。

“刺史大人,刚才朱长青所言都是狡辩之词,不足为信,如若自卫都要如此拿捏分寸,天下还有何道理可言。”

“孟庄主此言朱某不敢苟同。”沈云卿反驳,遂即又说:“自卫是本能,而防卫是在预计到威胁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同时又分为有预谋主动防卫与被动防卫。从孟庄主携带火枪来看,显然是有预谋的主动防卫,虽然可能是冲着赵家去的,但也不能排除赵家对你这位大善人起了歹念,被你孟庄主识破。

所以孟庄主第一时间开了一枪,应该是将行刺的刺客,误认为是赵家的刺客,因此就不是自卫,而是有预谋的主动防卫。”

“你这是强词夺理!”

孟曾泽情绪激动,显然是被沈云卿的诡辩给激怒了,这时一旁的赵世海说:

“你胡说,我怎会暗害孟庄主,还请刺史大人明察。”

“那就是孟庄主带着火枪去你赵家,防备你赵家行凶,亦或者说,这位孟大善人恐怕不如表面上看起来的良善,所以带着火枪前去赵家,恐怕是想干点什么。”

“你血口喷人!”

赵世海大怒,沈云卿却又说:

“那赵里正给几位大人解释解释,孟庄主带着火枪去你家做什么,如果不是冲着你赵家去,以孟庄主的为人,以淄州的治安,还能有人要取孟庄主的性命?所以要带着火枪防身。”

孟曾泽其实最大的破绽,不是他和赵世海的关系,而是他的表面身份是太河乡的大善人,一个与世无争的大地主。

在淄州治安良好,孟家庄戒备森严,养着一两百好壮丁,孟曾泽又是慈善家的情况下,他还要带着枪干什么,这一点从情理、法理和逻辑上都是讲不通的。

这就好比一个普通人,带着猎枪翻墙去动物园,你说你是为了防备猛兽和大象袭击,所以带枪自卫,这不是扯淡吗。

动物园只要监管措施到位,发生动物越狱的情况几乎是零概率,但是你带着枪,翻墙去动物园,偷猎狮子皮和象牙却是大概率事件。

虽然你没有付诸于行动,但是有理由怀疑你失去偷猎。

所以孟曾泽本人带枪这一点,法理、清理、逻辑上都说不通。

而孟曾泽本想以串供编排剧本,制造出一个不利于沈云卿的舆论和逻辑背景,引导这场官司陷入误区当中,从而避重就轻,回避问题,同时通过炮制营造的舆论环境和供词,反过来构陷沈云卿。

但孟曾泽万万没想到,沈云卿比他还狡诈,沈云卿根本不扯什么苏家灭门案,孟曾泽持枪问题,只说孟曾泽带枪动机。

因为持枪本就不合法,所以你有枪应该藏家在家里,相反你带在身上干什么。同时孟曾泽的行为,与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完全不符,且动机可疑值得推敲。

同时刺史王斌现在有不想过问襄阳苏家灭门案,等着朝廷派专员下来接受的心理动机。所以沈云卿在发现赵世海与孟曾泽串供编排剧本之后,迅速调整对策,投王斌所好,避重就轻不谈苏家灭门案,而扯孟曾泽持枪动机。

甚至连孟曾泽非法持枪也不扯,就扯你孟曾泽为什么带枪,动机是什么,这样一来,这件案子就会向着沈云卿引导的方向发展。

结果不出所料,王斌中了孟曾泽圈套后,再次掉进沈云卿的套路中。

而所谓“圈套”,正如其字面意思,就是一根绳子做成的圈子,把你给套住。而套路,那是无数个圈套把你给套住,一旦进了套路里,再想出来就很困难。

“孟庄主,现在本官问你,你携带火枪前往赵家,究竟意欲何为。”

“刺史大人,孟某只是为了防身而已。”

“那是防赵家,还是防刺客。”

“这……”

孟曾泽语塞,此时他才发现沈云卿的阴毒之处,这件事上他无论怎么辩解,都是有问题的。

如果说防备赵家,那赵世海会怎么想。如果不是防备赵家,推说是就是平时携带防身,这又与孟曾泽的公众形象,孟家庄的武装力量,淄州境内的治安完全不符。

如果说是防备刺客,那是防谁,是防赵家?

你刚才说不是冲着赵家去,赵家为什么要刺杀你,可不说是防备赵家,现在发生了苏家姐妹刺杀,这说明襄阳苏家灭门案和你似乎是有关系的,你带着枪就是防着苏家报仇。

所以这件事上,无论孟曾泽怎么说,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这人只要撒了一个谎,制造了一个假象,就需要用无数个谎言和假象去填第一个、第二个,乃至无数个谎言和假象。

“刺史大人,此番是为襄阳苏家灭门案与苏家姐妹行刺孟某,大人不问主案,反问次要,如此问案极为不妥,孟某提请刺史大人先问苏家灭门案。”

“此事因你前往赵家,用火枪打伤苏家姐妹而起,虽与襄阳苏家灭门案无关,却是在本官治下发生的第一起火枪伤人案,若不能在朝廷钦差抵达淄州之前问清详情,本官将难辞其咎,无法向朝廷交代。本官再次问你,你为何要携带火枪前往赵家,从实说来。”

孟曾泽虽然编排了好了剧本和供词,但是他却不知道王斌此时此刻的心态。

王斌是根本就不想在他地皮上去撩襄阳灭门案这块馊豆腐,而是等着朝廷派人下来揭疮疤,否则牵连出窝案,肯定是吏部和户部死磕,最后倒霉的肯定是他王斌。

但现在把人给拘来了,总得做点什么,而这件事的起因就是那支枪,如果没有那支枪,这件案子处理起来要方便的多。

而且说起来,这起枪击案是淄州,甚至是河南道第一起枪击案,王斌肯定得在钦差下到地方之前,把非法持枪和枪击案给理顺,朝廷钦差抵达地方后,直接进入襄阳灭门案的程序,以免上边来的钦差也踢皮球。

所以这是刺史王斌现在的心态。

面对王斌的第二次质询,孟曾泽迅速思考着拿捏了分寸说:

“火枪当时并不在孟某身边,而是在李教头手中,因此放枪的并非是孟某。”

“那李教头何在!”

王斌质询,孟曾泽说:

“李教头尚在庄中,并未前来县衙”

“来人,立即前去太河乡传唤孟家庄李教头,连同太河客栈掌柜、小二一起传来。”

“是。”

孟曾泽把带枪的责任推给李教头,王斌似乎有点被忽悠,沈云卿立马说:

“王大人,朱某刚才听孟庄主说,当时是他放的那一枪。”

“是孟某放的那一枪。”

孟曾泽辩解道,沈云卿追问他:

“那敢问孟庄主,你私藏的火枪,原何要给放在李教手中,原何不是李教头开的枪,却要多此一举给你开枪,这说得通吗。再者,无论谁带枪,都无法改变携带火枪的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孟某事先并不知情李教头携带火枪在身,所以孟某事先并不知情。”

要说这个世界上什么答案最万能,显然只有“我不知道”这个四个字。

孟曾泽推说他当时没带火枪,带火枪的是李教头,是李教头私自携带火枪,他事先不知道,事发遇到行刺后,李教头告诉孟曾泽,他带了火枪,给您放一枪听听响。

这样就能解释孟曾泽为什么带枪,因为他不知道手下私自带了枪,所以他去赵家带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而且现在的局面是孟曾泽没有料到的,所以理论上孟曾泽无法给李教头通风报信串供,因此只要把李教头找来一问便知真假。

但是真要是这么想,那你可就太幼稚了。

孟曾泽显然早就买通了衙役,只要去传唤李教头,途中一定会通过衙役串供。

然后李教头只要把私自带枪的这个责任揽在自己头上,那么一切就都能说得通了。

至于孟曾泽把火枪给李教头,完全可以推说是信任李教头,增加李教头的武力值,结果李教头当天正好带在身上,孟曾泽又称不知情,然后就能顺理成章的自圆其说。

要说一个谎言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谎言本身,而是当所有人都在说一个谎的时候,当局者是无法反制的。

这就好比中世纪的欧洲,在教廷的洗脑下,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但你要是说你不信上帝,讲科学,做实验,普及真理,那周边的教徒就认定你是异端,给你上火刑,哥白尼就是这个下场。

孟曾泽显然是通过人际网络,已经控制了淄州境内相当一部分的人,从而可以在他不在孟家庄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完成串供和部署,制造更多的谎言,来为他作证。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暂时陷入停顿,王斌宣布今日退堂,明日再审。

“今日时辰不早,先退堂,明日继续审理。你等在查明案情之前,不得离开淄川县城,违令者捉拿缉压,现在退堂。”

言毕,王斌、余志二人起身离开,前往后堂。

待等二人离开,沈云卿与孟曾泽说:

“看来孟庄主是准备相当周密,与赵家的过节看来也化解的相当顺利。”

“哼哼,相比起朱员外,孟某是自愧不如啊,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呵呵,但愿吧。”

沈云卿估摸着,孟曾泽还在做梦继续完成布局,好推动事态按他的剧本发展,但沈云卿不会给他编排推动剧本发展的机会,只要周枢的兵马一道,一切就能用行政力进行强行推动。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对付孟曾泽这种采取精心布局,营造氛围环境,编造巨大谎言和假象的秘密团体,就必须使用行政力量和权力进行强力干预,单纯依靠司法手段,他们这些人永远能有“不在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