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159

第1159章 仙人指路

沈云卿定型弹药口径之初,就是考虑到今后研发全自动武器的弹药通用和保障问题。

不过目前使用的弹药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大量使用铜,弹壳还能回收进行两次复装药使用,而弹头打出去就没了。

岐帝国本土的铜资源量少,眼下铜矿勘探跟不上,如果大量使用铜头弹,那就是往外打钱,所以日后要改成铅芯覆铜弹头。不仅降低成本,铅芯的动能惯性强,杀伤力要比铜芯大。

当然,也能全用铅做弹头,但是全铅弹头不适合用于全自动武器,只适合半自动点射和单发射击。

因为铅的膨胀系数高,面对高温、高压连续高强度射击,全铅弹头膨胀率太大,容易卡膛,甚至造成炸膛。同时高强度连续射击,会让铅软化,导致严重的枪膛、枪管挂铅,引发事故,所以在铅外层覆铜,可以中和铅芯的弊端。

第二个问题就是目前弹药的弹头用的是秃圆头弹,也叫鸡蛋头,不是尖头弹,原因是尖头弹和秃头弹,在相同火药作用下,尖头弹的阻力小,初速高,膛压大,而秃头弹阻力大、初速小、膛压偏小。

眼下所有枪管使用的低镍铬枪钢,都是在高碳钢基础上研制的钢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枪管钢,全精度寿命是两千发,超过两千发膛线基本磨平,虽然还能用,但是精度会大打折扣。

如果使用尖头弹,只有八百多发,而且还容易炸膛,因为枪钢的热处理加工工艺跟不上,或者说,是材料本身的性能不够,导致热处理工艺发挥出了最大性能,仍然不能满足子弹的性能。

因此目前所有子弹都是秃圆弹,日后研发新一代的枪管钢,都要使用尖头弹,对枪钢的要求也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枪管钢要重炼牌号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法满足子弹性能。

工部都觉得目前制造的武器已经很厉害,很了不起,很多人甚至都是四十年前就开始在工部和技术上摸爬滚打,四十年前岐军连手铳都不多,火炮更少,四十年后的今天,都用上了金属弹药,半自动武器,已经是绝对厉害的存在,感觉都在做梦,现在沈云卿再提更先进武器的研发,大家都觉得这种必要性不是很大。

但这个时候就凸显出权威政治和资历的重要性,当下边人都觉得不靠谱的时候,领导的资历和权威往往能压倒一切。

这些年来工部技术和国防建设都是沈云卿在推动,大家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沈云卿“仙人指路”的正确性,所以这次不出意外没有太多阻力,唯一的阻力就是王曦照觉得研发太过先进的武器,觉得太残忍。

但武器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不应该用来对付自己人和老百姓,对敌人是没什么仁慈可言的。

“本王该说的都说了,张相和诸位大人可还有什么要问?”

“老夫说两句吧。”张相清了清嗓子喝了口茶,然后继续说:“明轮船海试已有三月,一切较为顺利。老夫觉得要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话,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是不是先下一批订单,改造二十艘先用着。

这从广州出发去乌兹曼,单程最快也得四个多月,要是路上不顺风不顺水,就得六七个月。可要是用上明轮船,全程无需靠港一个多月也就到了,而且风雨无阻,时间节省三分之一。明年是不是先改造一批投入使用?”

“工部的产能腾得出来吗?”

沈云卿问,王曦照说:

“目前产能还很充裕,可以分配工时制造明轮船所需锅炉、明轮、传动、变速机械设备,先制造二十套完全足够。”

“那就先生产二十套,改装二十艘五千石船,但不要用新船,用五年以上的船。”

去年至今明轮船测试、改进了一年多,六月去渤海、东海海试,基本没什么大毛病,张祥觉得可以开工小批量生产,如果小批量生产没什么问题,那就大批量生产。

明轮船最大的优势是比风帆船快得多,而且可以逆风、逆流航行,航速比分帆船快三到四倍。

其实沈云卿还想在等等,因为张祥考虑的并不周密。

因为明轮船需要烧煤,而煤炭在海外开采量几乎很少,尤其是南海周边、东南亚、印度、非洲沿海,煤炭产出少的可怜。烧煤船要远洋出海,就必须在各地建立煤炭补给站,并且最好是从当地开采当地装船。否则就得船队自己带着煤炭补给船,才能远洋。

所以明轮船短期内还只能在国内和近海航行,不具备远洋能力,除非煤炭烧完了,继续改用风帆也行。

另外轩禾书院目前正在攻关建造钢铁舰,其实两年前就已经制造出了铁壳小舟,装上改装的柴油单缸机后,就是一条冲锋舟。

造冲锋舟容易,造排水量几千吨、万吨级的船难得多,尤其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从头摸索,包括设计、论证、实验、工艺,以及所需舰船的工业设备的论证制造,至少也得十年到十五年。

等钢铁船舶技术研究完成,配套的螺旋桨动力结构也基本已经成熟,明轮船其实没有太大的发展前途,所以沈云卿并不建议大量生产明轮船。

而且木船的生产建造周期太长,钢铁船的生产周期短,日后可以工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效率要比木船高得多,所以风范船改明轮只是过渡产品。

工部开会一直到黄昏,之后张祥要去户部,继续主持财政会议,沈云卿去了兵部。

兵部方面其实要乐观的多,因为兵部觉得只要薛刚率兵赶到,就能稳住局面,兵部的乐观建立在武器的绝对优势和火炮数量。

驻扎西亚崖郡、琨郡、西郡四都护的岐军有十二万,但是十二万人中,有三万人是达尔翰人和罗哈诺人,他们的装备还是弓箭、弩、冷兵器,以及少量的燧发枪。

其余九万岐军中,五千领军卫装备的是五千支新式活门步枪,其他岐番军和库兀图岐军装备的都是甲乙两型旧式活门步枪。

兵力和枪的数量虽然少,但是性能要比圣光骑士会联盟的燧发枪和后装药的燧发枪更强,尤其是领军卫的五千人,装备的都是新式活门步枪,战斗力很强,而且驻扎在后方,圣光骑士会联盟应该不掌握这个情报。

此外岐军在边境和要津地区修建了大量水泥要塞和堡垒,当地驻军有各型大炮一千两百多门,根据此前掌握的情报,圣光骑士会联盟的陆军火炮总数约一千九百门左右,但不可能全部调到前线,同时岐军射程远超圣光骑士会联盟的铜炮,因此火炮密度、射程、威力都有优势。

最后是火药和炸药,岐军现在发射药都用安全无烟火药,炸药品种就更多了,反观欧洲,还在用黑火药。

所以兵部认为只要不出现绝对恶劣情况,西线应该能坚守到薛刚抵达,等到薛刚援兵一到,以岐军武器的绝对优势和薛刚带去的两千门大炮,足够碾压几十万燧发枪。

而兵部真正担心的问题是乌兹曼在内部泄密之后,他们能坚持多久,万一连一个月都没坚持住,圣光骑士会联盟集中五十万人吊打南线岐军五万人,这就很麻烦了。

纵然岐军兵器具有优势,但是岐军都是分散据守,兵力集中不起来,一旦给几十万人分割包围围死了,人家围而不攻,那就很被动,所以兵部现在就担心乌兹曼方面顶不住,让圣光骑士会联盟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围殴岐军。

但这是极端情况,兵部方面更倾向于乌兹曼被重创,圣光骑士会联盟也元气大伤,需要休整,主力被牵制在乌兹曼境内,腾不出手来招惹岐军。

兵部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才散会,翌日早朝基本平静,各部已经统一口径,都在等前线的消息,兵部、户部轮番就用兵事宜奏本之后,朝会就生产调整进行了讨论。

王曦照一早得到了沈云卿的消息,提前几个月拟好了调度安排,昨天工部已经讨论过,今天拿出来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之后朝会继续一如既往的进行。

此后几日,战争的消息迅速在民间扩散,朝廷由礼部的宣传部门,和谏议大夫监管的邸刊,也就是报纸,就烽火台一事进行澄清,不是与忽喇开战,而是与来自西部的蛮夷袭扰了边疆。

之所以没有直接说明是与沃尔萨森和圣光骑士会联盟开战,首先是目前还没得到确切的消息,即便可以肯定,但是在没有拿到确切的消息之前,不要正式承认。

其次是这次战争的距离太远,老百姓没有切身感受,而且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沃尔萨森”为何物,更不知道圣光骑士会联盟六国在什么地方,说的这么明确也没用。

最后是沈云卿负责外交工作,他不主张这次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所以对国内舆论尽可能采取“边境某国”比较合适,用“西部蛮夷”也更能体现出中原王朝的正当合法性。

报纸刊登澄清消息的第二天,沈云卿发表了署名文章,就这次战争的性质、原因和为什么要打这一仗进行了论述。

首先就最近十年间西部蛮夷某国,在某军事联盟的唆使之下,对西亚都护进行了十数次的渗透、挑拨,并且煽动和制造叛乱,其目的是为了西亚都护丰富的金矿、银矿、铁矿和煤炭。

其次是为抵御西部蛮夷某国的挑衅,朝廷与乌兹曼化干戈为玉帛,签署了密约,但是文章中却只字不提密约的核心是乌兹曼主动去撩拨人家,岐帝国出兵换取被乌兹曼控制的土地。

反正舆论这东西,就是光说对自己有利的,绝口不能说对自己不利的黑段子,这是传媒舆论的核心技巧。

其三就经济和贸易关系,论述了乌兹曼对岐帝国经济的重要性,朝廷出于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福祉的考虑,决定与乌兹曼共同抵御西部蛮夷某国挑衅。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要让老百姓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参战,就必须让老百姓知道,如果不参战,就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

现在朝廷卖给乌兹曼的货物,很多都是老百姓和财阀生产的货物,如果乌兹曼垮了,或者战败了,乌兹曼再也不能购买岐帝国更多的商品,老百姓和财阀也就没钱可赚了,这就伤害到岐帝国的利益,伤害到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打这场战争,既是帮朋友,也是帮自己。

朝廷发行的邸刊通过火车和船运迅速发完全国各地,不需要十天,全国主要人口重镇都能看到朝廷发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