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221

第1221章 帝王心术就是玩阴的

天黑后,沈云卿出宫前往王曦照府上,给他做思想工作。

王曦照始终反对工业对地方开禁,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沈云卿肯定会受益。二是会让地方资本做大,重蹈盐、铁、粮、布、绸五大势力的覆辙。

王曦照是个好官,勤勤恳恳几十年,为国为民办了很多事实,但他这种好官如果没有人支持,官肯定是做不长的,永远只能在县令的位置上一直做到退休。

见到王曦照时,他正在书房处理公文。王家饭点很晚,这个习惯在宁阳就有,因为王曦照喜欢下乡,每次都要很晚归家,经常误了饭点。

闻讯沈云卿登门,王曦照很是意外:

“不知海郡王登门拜访,何事需要商议。”

“呵呵,就是谈谈公务。”

“哦……”王曦照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沈云卿此来是要说服他:“海郡王是要说服本官,同意工业向地方开禁。”

“不错。本王知道王大人担心什么,但王大人只看到了弊端,却没有看到朝廷与百姓的长远利益。”

“海郡王口中的弊端,在本官看来,比海郡王口中的长远利益更加危害朝廷,危害天下,如何能长治久安。”

“王大人一直担心本王做大,财商做大,然后失去控制,成为朝廷祸患。但这么些年来,朝廷可曾阻止本王做大,阻止财商做大,朝廷又可曾反受其害。”

王曦照的心态,其实就是见不得富人发财,他觉得只要有富人财阀,就会对治理国家造成危害。

对,这个道理沈云卿也承认,王朝整治下,富人群体的定位其实一直很矛盾。

一方面是朝廷需要财阀,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商人、富人给商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资本,从而让市场具有活力,而另一方面朝廷和皇帝,又担心民间资本过于膨胀,危害到皇权统治。

所以富人阶层中的商人,自古以来就在这三个矛盾当中反复成为牺牲品,最后逼的商人只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有的时候走上国家的对立面。

所以自古以来,王朝政治下的商人只有三种结果,一是夏商周秦汉时期,受到统治阶层的长期压制,绝大多数商人受到行政和经济的高压,发展不起来,或是发展起来又被皇权资本给消灭。

二是唐宋模式,主要是宋朝模式,在宋朝时代背景下,资本被最大限度的解放,然后就带来一个问题,资本不受国家控制,国家丧失财政主导力。

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实背后就通过改革提振国力,改变税制,改变财富分配,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在农业、官僚头上改,改的都是官僚和资本的命,他们能让你改命?所以王安石的理想化改革,最后一定是失败的。

第三种就是明清模式,清朝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明朝模式影响。

朱元璋很清楚“资本”这个群众不是好群众,所以根深蒂固痛恨资本,沈万三就是朱元璋痛恨资本的典型案例,同时朱元璋又痛恨官僚,于是中原王朝的资本和官僚,在明朝中期开始出现根本性质变,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官宦勾结,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

所以清朝吸取了明王朝的教训,对晋商之外的富人群体采取压制、压榨和剥削措施,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因为清朝入关既腐败,康熙年开始,清王朝的中基层官僚的腐败问题就很严重。

因此到了雍正即位,就采取了极端改革措施,全面压制晋商之外的资本阶层。虽然借口是这些人在政治上站错了队,支持了八王党,但实际上雍正一早就想对地方富人动手。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康熙后期已经出现了明中后期的严重官商勾结问题,形成了朋党政治,民间资本依附官僚,官僚依附皇子,资本开始左右政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而康熙其实是知道的,但是康熙时期由于收复台湾、平定三番、解除蒙古叛乱,导致财政空虚,康熙要维持政权存在,只能默许下边这么干,因为康熙后期的财政,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靠税收,而是靠“认捐”或者说“孝敬银子”。

你看康熙七下江南,虽然是去体察民情,但其实国库根本无法支撑康熙体察民情,因此很大一部分的开销,都是地方官僚从依附官僚的商人资本那里的借的。而借这些钱,是需要成本的,换而言之说,就是默许一些经济特权。

所以康熙七下江南,结果是越下江南,地方上老百姓的生活越贫困。

因此康熙让雍正即位,就是虚晃一枪。

因为雍正当时这个茅坑里的石头几乎不被任何资本势力所看好,而资本势力都攀附了八王当和太子党,所以就带来一个政治现象,攀附雍正的资本集团和官僚少的可怜。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雍正当皇帝,绝大多数资本和官僚,都是站在雍正的对立面,这就给雍正创造了政治借口,可以把这些资本和官僚全部一网打尽。

所以康熙其实坏得很,既要用民间的财力,同时又琢磨着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帝王心术。

等到雍正一上台,那些个支持八王的,支持太子的,统统一扫而空,然后和这些势力有关系的,也给搂草打兔子,大鱼小虾一网尽。

同时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又推出了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火耗归公。

摊丁入亩是减轻老百姓税赋的政策,统一了苛捐杂税,所以是惠民政策,但同时也是雍正笼络清官,笼络民心的政策,让天下绝大多数人站在了雍正这边,从而避免了资本、官僚站在自己对立面带来的政治被动。

所以你看,雍正理论上得罪了粮商、绸商、资本、官僚,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但是雍正年间却没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其实就是雍正的手段,他让多数人站在了自己这一边。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则是打着平等的名义,要求官绅和老百姓一样缴纳税赋,从而一改几千年前来官绅可以不交税的特权,读书人可以吃闲饭的权利。

这个政策站在现代角度,是绝对与时俱进的政策,但是在雍正年间,却是削弱资本和官僚资本的王炸。

因为你要交税,就得查税是不是,一查税,老账都得翻出来,然后问题就大了,谁的屁股上没有几粒屎粑粑。

所以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结果就是官僚系统的肃清,给一大批清官能吏带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扫清了晋升的障碍。

最后是火耗归公,就是散碎银子回炉产生的冶金损失,归国家所有,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官僚以火耗的名义,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本质上是重塑货币的信誉,促进经济发展,但实际上是一种收买那些中立和观望资本的人心。

因为以前散碎白银重铸,会带来至少百分之三十的火耗,极端地区甚至能损耗百分之五十,现在损耗都归国家,私人肯定是欢迎的。而能回炉重炼散碎银子的,也只能是有钱人。

所以火耗归公虽然是经济货币改革,但实际上是收买一部分资本的人心。

而且站在现代经济学角度来看,火耗归公的本质是统一货币质量,树立货币信用,能稳定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这是经济发展再正常不过的技术准则,理论上是不可能出问题的。

但恰恰是清朝,货币制度出现了严重倒退,雍正做的只是把其他王朝一直执行的政策,重新拿回来再用而已,并不是创新。

而且清王朝之前,中国货币是铜本位,贵金属本位并不占主导。白银真正成为主导,是明王朝的中后期。

所以明王朝中前期之前,贵金属几乎是不能再民间流通的,民间要流通贵金属,必须拿着贵金属去衙门指定的地点兑换成铜钱才能使用,所以明朝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火耗就是一直归公,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贵金属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官方持有,甚至唐朝之前,贵金属都禁止民间持有。

因此火耗其实就是归公的,因为贵金属主要在统治阶层上层流动,民间不得持有,国家和上层流通贵金属产生的火耗,当然是归国家和上层,不可能找老百姓结账。

但雍正一死,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登基烧过三把火后,政策全面倒退,资本勾结官僚再次恶化,甚至乾隆本人也豢养和珅这种巨贪,而和珅这种巨贪的背后,其实官僚和商人资本的依附。

所以乾隆也很聪明,祖师爷康熙的一招发挥的淋漓尽致。

由于康熙徐晃一枪玩阴的,让资本和官僚占到了雍正的对立面,所以雍正之后的资本官僚都学聪明了,都去抱与乾隆跟前大红人的大腿,心里都琢磨着只要皇帝罩着自己,这就没问题了吧。

结果乾隆来了一个帽子戏法,他把皇位继承问题给留到了死后解决,首创密盒传旨的制度。

同时利用和珅,尽可能的笼络贪官污吏和资本,等乾隆一死,谁也不知道接班人是谁,这就避免了资本和官僚攀附储君带来的政治问题。

同时嘉庆一登基,收到了乾隆在阴间的催款账单,乾隆死后居然赖账了。

于是嘉庆宰了珅这头大肥羊,连同攀附和珅的其他肥羊统统都给宰了,足足打捞了一笔。

所以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对商人资本的态度就是极端化,要么全开,要么全禁,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套合理合适的制度,把资本规范起来,利用起来。而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本问题,其实还是中原王朝独有的“帝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