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277

第1277章 弃考

“看来……诸位爱卿都不赞同立即开战,海郡王。”

“臣在。”

“尽快就开战与不开战做两套方略,速呈朕过目。”

“是。”

“现在都散了吧,欧阳留下。”

“臣等告退……”

待等众人散去,女帝继续与欧阳羽说:

“你怎么看此事?”

“奴婢以为海郡王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朝廷现在应该注意一下吃相,太难看了不免引发周邦担忧。”

“朕看,他的吃相也不怎么斯文。”

女帝是那种要立马见效现世报,越爽越好的心态,给人打脸立马要还手。当年濒国打了一巴掌,没立即还手,现在机会来了,不让动手,女帝心里肯定是不爽的。

而且沈云卿说是要吃相好看,但在女帝看来,沈云卿的套路比以往更卑鄙,居然还升级进化出了新模式。

“攻取濒国之后,朕打算将濒国封于胭脂公主之子,你以为如何?”

欧阳羽闻讯有些意外,遂即说:

“此时陛下为何不问海郡王?”

“以沈云卿秉性,此事他会拒绝,如要他同意,就只能册封给察浒邰。”

女帝之所以急着打濒国,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吞灭濒国之后,要把濒国封给楚惠儿剩下三个儿子中的一个,而以沈云卿的秉性和战略,沈云卿绝对不会同意把濒国列岛封给楚惠儿儿子,即便要封,也封给察浒邰,因为方便控制。

而女帝却不希望给察浒邰封地,进一步助长沈云卿的势力。

沈云卿之所以会拒绝封濒国,就是因为日本列岛战略位置敏感,一定要在朝廷控制之下,否则日后会是个祸害。

而且以濒国为跳板,日后能更好经营北美地区,因此必须控制在朝廷直辖之下。

女帝把濒国封给楚惠儿,则是在考虑日后怎么解决忽喇,如何让忽喇长治久安。

一旦日后和忽喇翻脸,势必要铲除掉都勒阔,这样一来楚惠儿就必须有儿子在忽喇称汗,但是忽喇要稳定,就只能有一个头头。

别看忽喇现在这么大,其实到时候忽喇一切割,忽喇就只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其他都给岐帝国接管。

而现在楚惠儿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如果封在濒国,那么日后封在忽喇就只能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儿子留在神都做人质和亲情沟通,加强血缘和政治控制。

但如果三个儿子都在神都,日后挑翻了忽喇,至少需要封两个汗,这不利于忽喇的长治久安,也不利于朝廷控制忽喇,这是女帝的考量。

可话说一块地皮一分为三,三个儿子分,岂不是更便于相互制衡?

对,这个道理没错,但这是过时的理论,三个山头是容易平衡和控制,但问题是这三个山头日后会种出大量孩子,同时忽喇这么大的地盘,但好的地皮就那几块,无论怎么分,谁都会认为自己分少了不公平,万一日后没控制住,乱起来起来怎么办。

所以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平衡理论,和一个人谈,要比和几个人谈更容易。

“此事你暂不要与沈云卿说,朕还想再考虑考虑”

“是,奴婢知道了。”

此后几日内阁就对濒国用兵和暂不用兵进行磋商和讨论,户部方面女帝跟前一个屁都不放,一旦到了桌上就像打了鸡血,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碰,最好什么都别做,生怕碰着磕着受了损失。

其实打濒国主要还是经济上短期内损失最大,一定会冲击沿海贸易,同时战后恢复和占领又是一大笔支出,打濒国这件事上依附于户部和吏部的出口商、船帮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开战之前要先调整国内产业和经济运营。

而且任何体系化的战争都是长期的准备和预谋,像中国皇帝这样一拍脑袋立即开战的情况都是不正常。

因为战争是总体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战争之前如果降低对己方的损失,如何取得最大胜利,用什么手段,才是战争决策的重点,往往战前的策划比战争本身更重要。

打的预案七天后送女帝跟前,但拖着不打的报告一直拖到了七月上旬才交到女帝手上,原因是不打比打更麻烦,因为要做足“文章”,因此就得费些功夫和技巧。

期间与孙璧源又谈了三次,对其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而与此同时,前线的战报不断传回捷报,联盟军连续遭到重挫之后,在没得到本国同意情况下,单方面在南方提出停战议和。

而北线作战的薛刚春季恢复了进攻,但转而以小股部队进行深入越境作战,大部队继续驻扎索拉斯。同时忽喇进入东欧战场,攻入博尔夏国。据薛刚探得的消息,忽喇起兵五十万人,火器军团全部到了西线,对博尔夏大开杀戒,所到之处人畜不留一概屠城。

由于薛刚击溃了联盟军北部主力,导致博尔夏国兵力空虚,但薛刚并没有北上大举进攻博尔夏,博尔夏在过去半年多重新集结了五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民兵,装备也更差,面对忽喇五十万大军,超过二十万支枪,博尔夏国一触即溃毫无招架之力。

七月中旬,有关濒国内乱的更多消息陆续传回朝廷,沈云卿之前一直担心,前年和去年打击了山东、江淮密党,导致密党与濒国贸易锐减,甚至断绝,会造成濒国短期内的经济问题。

因为濒国现在是净赤字,同时严重依赖岐帝国的商品和贸易,而密党与濒国贸易又占濒国对岐帝国的多数,一旦山东、江淮密党受到朝廷打击,一定会影响濒国贸易,冲击濒国经济。

但当时还只是担心引发濒国的经济恶化,短时内不会影响濒国政治,但从最近陆续传回的消息来看,朝廷最近两年对山东、江淮密党的打击,对濒国经济影响巨大。

这次细川氏被灭,濒国内乱,就是因为从去年开始,密党调整了江淮和山东头目,导致密党在两地的经济策略出现重大转变,中断了多数与濒国贸易,导致濒国贸易锐减,赤字进一步扩大,国内物资出现断档,进而又引起濒国统治阶层内部利益的分配不均,进一步发展成权力内斗,引发了经济冲突,再演变成政变,政变失败后又发生兵变。

短时内发生了四次政变两次兵变,导致权力高层瓦解,政治元老大量死亡,统治阶层压不住地方,地方又因为高层分配不均而不满,然后就是以下克上,相互攻杀。

沈云卿遂即派人前去江淮联络卢乾,让他了解江淮新任头目的组织活动情况。

由于新任头目和前任头目不接头,不使用共性网络,导致前任头目与先任头目没有交集,因此卢乾完全不知道江淮新任头目如何操作经济网络。

但从现在来看,新任头目没有急着恢复与濒国的经济联系,因为害怕被朝廷再次严厉打击偷逃税和避税问题,所以干脆这块不做。

可密党与濒国的贸易额,占濒国对岐贸易额的百分之六七十,密党的经济盘面大,同时在朝廷高压下,他可以放弃这口饭,可濒国不能放弃这口饭,濒国还得活着。

这样一来,大量丧失商业渠道和供货的濒国商人,将无法在短时间得到稳定供货和渠道,进而传导至濒国国内,造成了这次风波。

简而言之,经济的互联互通将国内的经济波动传导至了国外,岐帝国稍微咳嗽一声,国外的小国就可能得重感冒。濒国这次是直接得了白血病,白细胞增生,自己在吞噬自己。

七月下旬贡生名单公榜,由于今年贡生名额扩大一倍,考生们普遍受益,即便今年没考上的,明年还有机会,因为扩大后的名额降低了门槛。

而且朝廷这次为了照顾大龄考生,对参加三次及以上的考生进行了特别照顾,调出了以往考卷进行了复审查,如果满足要有,优先录取大龄考生,年龄较小的可以再等等。

因为再有两年或四年,朝廷科举还将进一步改革,扩大招募名额,这些年轻考生还有很多机会,而那些四十多岁五十多的,机会已经不多。

作为对之前十届科举的补偿,这次开始,都会对大龄考生进行优先录取。

而且这些大龄考生都是平民子弟,这些年坚持赶考,其实还要务农或者谋生,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基层农业、做工经验,他们含金量要比刚刚“社大”毕业的文艺青年靠谱得多。

所以“经验”这个东西在古代也很重要,但是经验绝不等同于资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贡生名单张榜两天之后,沈云卿却得到豹韬卫消息,孙璧源走,不打算参加殿试。

“要走?”

“是的,据打听,孙璧源打算放弃殿试返乡,连房都退了。”

密探飞快说道,沈云卿继续问他:

“退房未必是放弃殿试,也许是换个地方,你们亲耳听到他说的?”

“是从其他考生那里打听来的消息。”

“走,立即去会考缘截住他。”

“是。”

按说孙璧源是进不了贡生四千名之内的,答题答成这幅死相,如果没有沈云卿亲自过问,肯定登不上榜。所以孙璧源这次上榜,是沈云卿走了后门,让他进了副贡第1955名。

可话说好不容易挤入前四千,你不考就放弃,这算是哪门子的道理。

而且放弃殿试,今后如果再报名参加会试,就会有案底,礼部会当年找你谈话,如果没有合理理由,就不会进行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