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56

第256章 又想薅羊毛

思考若久,沈云卿态度仍然谨慎,他说:

“陛下,臣以为攻蜀之后,不妨推行新田法,以缓解困局。”

“新田法?是何新田法,为何不曾听你说起。”

“所谓新田法,并非新创,而是在现行授田法、公田法、高粱田法基础上整合而成。巴蜀攻陷之后,各地田政势必荒废,原有土地所属形同虚设,陛下不妨将巴蜀所有田亩收归朝廷,而后推行自留田制。”

“何意?”

“既朝廷按每户人口,分予所需土地,但土地每季所产口粮仅够一家糊口度日。这些土地终身不缴纳任何赋税,故而称之自留地。

自留地不得交易,不得流转,不得继承,只按每户人头分配,除特殊意外情况,人死,三年后则田消收归朝廷。

由于自留地只够勉强糊口,故而可向朝廷租赁公田,公田所得收入按朝廷税目征收,并且朝廷应该鼓励多劳多得,种的多产的多,税率可适当下调。

而且此番既然户部无意插手,不妨藉此为契机,在巴蜀推行田政试点,为日后向全国推广创立举措。”

“此议可用,但无法解决巴蜀燃眉之急。”

“是的,自留地法乃长久计,因此臣有三策可供陛下驱使。”

“哦,哪三策?”

“其一,将虎屯营调往巴蜀屯田,同时运入耕牛、马匹,并在巴蜀广用收割车,如此可广种广收,极大缓解我军入川所需粮草,同时还能用于赈灾。

同时收拢川中流民,免费发放农具鼓励其流民自力更生,以缓解朝廷接管后所需开销。

其二,经营长江水路漕运,最好是将朝廷远洋大船开入其中,逆流而上运入货物,前期仍以粮草为主,待巴蜀农情缓解,中期当以民生物品为主,并且朝廷应该补贴钱款,低价卖给川中百姓。

同时对重点城镇实行配给,以维持主要州县稳定,只要人口重镇迅速恢复,巴蜀可无忧亦。

其三,攻取巴蜀后,臣不建议立即起兵收复云滇,攻取云藏,各军当做修整,迅速恢复巴蜀各地治安,同时参与屯田两季。因此今年若是发兵攻打巴蜀,若能在年底之前取得重大进展,或是明年春天攻入蜀中,明年春耕或是夏耕还能赶上。”

“若是动用远洋大船入蜀,今年远洋将无法进行,损失之大你可知道。”

“臣当然清楚,但相比于钱货,人命大于天,巴蜀的长治久安高于一切。巴蜀若不能在一两年内迅速平息战火恢复农耕,我朝将无力在西南与骠国长期周旋。因此必须有所腾挪取舍,绝无鱼和熊掌兼得之法。”

如无意外,今年朝廷将在七八月出海,前往东南亚和东印度洋展开贸易,一来一去又是一年,如果战事顺利,今年可攻入蜀中,但是后勤保障和赈灾却不能等到战争结束后,必须在战争开始前准备。

朝廷的远洋大船载货量大,效率高,往来一趟都是几千上万吨货物,而朝廷的内河漕船和船帮船,多数只有两三百石,一千石已经很大。要达到远洋船队的规模,只能用数量弥补,如此又会影响全国的经济运转。

当下漕运的货流量和效率比陆路高得多,因此两江、两湖、两河等地官方和民间漕运非常发达,朝廷有战事,第一时间动用转运和盐铁司的漕船,同时向民间船帮借人、借船运输货物。

一旦上升到民间动员,势必影响各地物流,进而影响经济运转。

四川人口数百万计,都要依靠川外供养两年,需要的物资数以百万吨计,动用远洋大船和漕运官船是上选,实在不行再征用民间运力,将经济冲击降至最小。

同时在蜀中积极恢复农业生产,让粮食自给自足,而后对外粮食需求降低,蜀中农业熬过一两年,再双管齐下,一面恢复蜀中其他生产,一面降低川外粮食供应,增加民生物资供应,如此可在三到五年内彻底缓解,甚至复苏蜀中经济,减少朝廷后期的赈济费用。

但如此一来,未来两三年中,朝廷远洋船队将无法继续南下,户部和女帝内司府势必就少掉一大块收入,这显然又是皇帝不乐意的。

但相较于远洋收益的利润,国内经济损失要大得多,而且这些年女帝从玻璃、珍珠、水泥上没少赚钱,甚至比远洋贸易更赚钱,利弊长短孰优孰劣一眼明了。

思考若久,女帝态度趋于谨慎:

“此事容朕再虑。另外,新式宝船日后可否广造?”

“可以,不过此番新建这艘宝船仍是初品,还有待日后改进,改进后的宝船将更为便宜耐用,不仅朝廷可购买,民间也可大量购买。”

“既如此,你准备何时出海?”

“得看此番海船效果如何,若无大问题,数月后将开始陆续建造一批,同时研造更大更好的海船。此外远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关键仍在于远洋人才和国内平稳。”

前番南下远洋,额外增加了地理探索和信息收集,以便于日后的海外移民。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没有精密的地图、器械,缺乏有经验的航海人员,语言人才的匮乏,让信息探索存在障碍。

女帝急着加快海外探索,一方面着眼于国内问题即将解决,足够腾出手来收拾其他,另一方面要做最坏打算,如通往阿拉伯的丝绸之路被陆路切断,岐帝国的贵金属来源和贸易将遭受空前打击,国内经济将迅速衰退,开辟海上贸易就成了唯一选择。

而现在海禁未开,足够远洋的海船仍然稀少,民间意愿不大,时间的紧迫性日益加剧,加速推动海上商路,势在必行。

黄昏时,宫中消息陆续传到各部各府,平阳郡府也接到了明日前往孟津县观礼的消息。

“爹,陛下心血来潮移驾孟津做什么?”

“不得而知,不过孟津县近些年颇为热闹,与沈云卿不无关系。现在仔细想来,陛下当年招沈云卿为婿,看来是深谋远虑啊。”

“难不成陛下还想重用沈云卿,故而邀群臣赴孟津县巡查?”

“不会,陛下为人我还是知道的,越是能者陛下提防越甚,可以给予施展抱负的余地,但绝不会重用。而且以陛下秉性,想来容不得他人做大,多半又要打沈云卿注意。

我此番还朝,用兵巴蜀绝非重点,打下蜀地之后,如何收拾才是关键。施君亦早与我通气,户部无力负担巴蜀全部钱粮,所以这笔钱只能由内司府和金戋寺出。”

“那跟去孟津县有何关联。”

“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待等明日到了孟津县,就全都知道了,现在瞎猜也没用。”

薛伯充此番还朝,名为商议剿灭周照宁,实为找人出份子收拾蜀中烂摊子。

甭看现在国库年入一千五六百万贯,比十年前多了三百多万,但充其量只够勉强应付国内开销,维持基本收支平衡,额外的开支仍需要内司府库出资倒贴。

户部拿不出钱,就只能用薛伯充去逼,剩下的女帝自己找门道,金戋寺运营这么多今年,资本已从当年六百万贯本金,膨胀至近年的两千三百多万,沈云卿也从当年一条死狗,短短四五年间已经不能用咸鱼翻身来形容,根本是一夜暴富,这么多钱躺着不用,简直天理不容。

而且非但皇帝这想,户部的老爷们也都这么想,人人都这么想,都想着薅他沈云卿的羊毛。

当晚回到宫中,段莹玉说起明日赴孟津县一事。

“之前陛下传话,让我们娘二两明日伴驾去孟津县,是你出的主意?”

“嗯,是小婿向陛下提议,明日去孟津县观礼,主要是去看热浮空与新造宝船,顺路视察郡府的工坊。”

“热浮空是什么东西,能让陛下如此兴致。”

“是一种可将人送至数百丈天上的大球,十分厉害。”

闻讯能将人送上天,段莹玉颇为吃惊:

“天下间真能有此等神物?”

“女婿我造的,岂能说假。”

“什么啊,你造的,怎不早说。”

其实哪能早说,热浮空现在仍高度保密,尤其是热浮空的军事用途受到理念和认知制约,很少有外人能在见识过热气球后,联想到瞭望视野和军事侦查,所以知道热气球项目的仅限于兵部、工部和皇帝在内的十几个人。

而且这么危险的东西,要是让丈母娘知道了女婿亲自去放单飞,不准能哭昏过去。

“这么说,明日还能坐上热浮空飞天遨游一遭。”

段莹玉似乎很是期待,但沈云卿却说:

“热浮空有些危险,小婿不建议坐此热浮空上天,即便要坐,也得等日后稳妥一些再坐也不迟。”

听到这里,段莹玉有些不乐意,不知为什么,这位丈母娘总觉得自己女婿不够好,推三阻四必有鬼。

正值二人说话时,门外宫女入室来报:

“启禀娘娘、郡王,户部郎中李大人拜访。”

“李义清?!”沈云卿略感诧异,下刻他说:“请到中庭。”

“是。”

待宫女离去,段莹玉忙是说:

“这李义清你与不是很熟吗。”

“熟是熟,问题是当此节骨眼上登门拜访,就不简单了,待我去会会他。”

言毕,沈云卿离开后宅来到中庭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