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52

第352章 女帝有些后悔

数日后,八月中旬于潮瓯发出的公函送达神都,此时首战大捷的军情还在海上飘着。

“陛下,海郡王眼界非凡,所虑应该不无道理。罗娑乃海商前往我朝必经之路,如今因利益而招致被骠国与阿瓦达提国灭国,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意在拦阻往来商船,征收高额税赋,长此以往,于我朝十分不利,当尽快加以应对。”

“欧阳啊……”女帝将奏本递在御书桌前,起身走了两步继续说道:“腊婆之战胜负尚未可知,海外之事朕也是力不从心,以当前国力,朕无意与骠国开战,这你应该知道。”

“奴婢知道,但眼下波兹津国(波斯)江河日下屡战屡败,败迹显露无疑,波兹津国若败,必向往来商旅征收高额重税,无疑又将加重我朝困境,长此以往,绝非善事,还请陛下明鉴。”

“是啊,你之所言,朕何尝不知啊,然而时不朕与,为之奈何。”

女帝如今开始有些后悔,按沈云卿当年的计划,金戋寺如能全力推行当初的既定政策,现在的国力应该全面好转,并且基本能扳平过去十多年错失的战略时间,实现与周边局势基本同步。

而今虽然有赖于金戋寺和陆续推出的新政,实现了朝廷经济的软着陆,国力企稳回升,然由于当年的客观原因和政治阻力,未能执行沈云卿创立金戋寺的初衷,致使如今局势比以往恶化更快,而国力的复苏的节奏又被拖后。

当自身的发展滞后于局势的恶化速度,你的进步和发展仍然是贬值的。

所以过去数年间的努力,除了技术和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其他层面的发展,都被局势恶化所抵消。

这就是眼下女帝面临的困境,他必须在家庭政治、王朝政治、官僚政治、国际政治的圈子中,努力经营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

“罗娑与波兹津鞭长莫及,朕是顾不上了,这昆吾国之事,欧阳,你怎么看?”

“回陛下,罗娑国尚且比昆吾国更近,我朝尚且无力保全,更何况是昆吾国,区区四五十万蛮族,也不知海郡王究竟做的适合打算。”

“海郡王以为昆吾国所处海外至关重要,其所在土地意义远大于封国意义,朕以为海郡王应该知晓朕无力征讨骠国与阿瓦达提,却仍请旨赐予国体,想来应该经过周密考虑,非一时冲动。这样吧,去宣鸿胪寺卿徐业速来见朕。”

“是。”

约莫两刻过去,鸿胪寺卿徐业面君。

“臣徐业参见陛下。”

“平身,爱卿上前说话。”

“是。”

女帝坐回御书桌前继续又说:

“爱卿对昆吾国可有了解。”

“启禀陛下,昆吾乃南洲百夷一小邦,据传说,其人丁不过十数万,也有一说其人丁数十万,但臣以为,多为虚言浮夸之词。”

“那爱卿以为,此国所在之地可否为我朝所用?”

“这…恕臣直言,南洲之地,荒蛮至极,且远隔万里之遥,不利我朝治理,当地土民蛮夷聚众无数,难以服我教化,这腊婆恩沐我朝教化数百年,却不思皇恩,反恩将仇报,便是前车之鉴。”

“爱卿之意,是昆吾之地不能为我朝所用。”

“是的,尽管昆吾所产各种奇异香料药材,但我朝所需甚少,因此无利可图。”

中原王朝文官的印象中,但凡中原核心之外的土地,都是野蛮荒芜之地,当然,也没错。

但五千年前,中原先民不还蜗居在黄河、长江两岸流域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要是搁那会儿,有一伙拿着长枪短炮的文明人闯进来,您在人家眼里,不照样是野蛮人。

所谓的荒蛮之地,除了沙漠戈壁雪原极地,其他的土地无不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开发经营建设而来,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现成便宜给你捡。

唯一的现成便宜就是这些周遭的土地或是无主之地,没有开发,或是文明等级低,只要发动帝国王朝的意志和先进文化生产力,花费一两代,就能实现开发。

然而这帮子文官集团,一是想当然,二是害怕损害自己的利益,坐看这些个无主之地,变成他人的土地,不知道因此错失了多少历史机遇。

岐帝国如今面临的窘境,是陆地的军事威胁压力远超海上的威胁,同时陆地武装力量的天价经济投入,又无法维持当前的战略平衡,需要寻求新的突围战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完成国力的恢复和增长,为日后解决北方问题争取时间。

徐业的一席话,无疑是从跟上否定了经营海外的方略,逼着女帝只能继续推进陆路硬碰硬战略,这显然是目前国力所办不到的,女帝也无力推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将整个帝国绑上一辆冲向毁灭的战车。

沉默许久,女帝脸上神色全无,毫无情绪的波动,她对文官的了解是深入骨髓的,所以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酝酿了片刻,女帝继续又说:

“近日朕的奏报,有鉴于我朝海外涉事频密,应广纳贤良专以研学南洲百夷土语,徐爱卿认为此议如何?”

“回陛下,我朝历来与西域、塞外、云藏往来最为频密,因而鸿胪寺通译皆以研习西域、塞外、云藏土话居多,而南洲百夷诸事虽有涉及,但更多都由广州市舶司管辖,而且广纳贤良研习南洲土话,可能人浮于事,徒增朝廷支出。”

“钱粮支用无需爱卿顾虑,朕只问爱卿,可行否?”

“可行。”

朝廷从广州和南洲百夷招募的翻译分批抵达腊婆后,沈云卿进行了逐个筛查和评定,筛选语种五十七种,其中南洲百夷大量使用的语种四十二种,地方方言和部落俚语十五种。

且不说这些个番邦连文字都没有,即便是一个地方的聚落,由于聚集着几个乃至十几个不同风俗习惯的部落,一个邦国的官方语言也不统一,大都以统治阶层的方言作为主要城市的交流用语。

大量夷兵的雇佣和日后出海,不免需要交流沟通,提前进行语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对日后的海外开拓极为有利。

沈云卿的奏本中重点提了三件事,其一是罗娑国被灭,广州出口下滑带来的海外贸易隐患,将在未来一两年内传导至国内。

其二是扩大翻译培训,网罗全国和海外翻译,筹建专业翻译衙门,最好是挂在轩禾书院名下。

其三是昆吾封国。

翌日早朝,由欧阳羽提请,讨论昆吾封国一事,意见大致有三派,以范勇为首的兵部不赞同,因为站在中原王朝一贯的政治惯例和立场,封国,哪怕是番邦,中原王朝有出兵保护的义务。

现如今连昆吾国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只知道在罗娑国以南海外,罗娑国都亡了,岐军无论海上力量,还是陆军力量,都鞭长莫及。

此时封一个万里之遥的小国,如果骠国悍然入侵,岐帝国既没有实力出兵干涉,也没有政治能力斡旋,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礼部也反对,礼部反对是因为已经出了一个腊婆,日后再出其他幺蛾子,天朝上邦的颜面将荡然无存,为长远计,干脆从这一朝开始,什么国也别封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去。

最后是户部和吏部,这两家是文官集团顽固阵地,从骨子就瞧不起海外蛮夷,其实也反对,但还在观望。

这两家只担心现在反对容易,日后沈云卿搞出什么幺蛾子发家致富了,再反悔可没后悔药吃。

而且很明显,海外封国的事,只能是沈云卿亲自过问从中撺掇,这里面没猫腻?说不定收受了巨额好处了呢。

最后户部、吏部保持中立,礼部、兵部反对,工部支持,刑部不吭声,女帝赞成,

最终结果三票赞成,两票反对,一票弃权,两票中立,议案通过。

啥?三票赞成,不对吧,户部、吏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外加皇帝不是七票吗,哪儿来的第三票赞成票?女帝一票能顶俩票使?

当然不是,沈云卿总览海外政务,他的话语权重比在站的所有人都具分量。人家在基层,最有发言权,不给表态就是不讲理。

九月十九,赵禹兵败第六日,左护国阿杉贵率兵赶到潮瓯,与赵禹会师。

赵禹因败退途中被炸天雷破片击中背部,伤势倒是不重,但因伤口感染一连高烧数日,昨日有所好转,今日阿杉贵率兵赶到,闻讯赵禹大败,极为恼怒。

“你为什么不等我赶到后合力围攻岐人,现在倒好,损兵折将近两万,高的各山各寨人心惶惶,逃兵数以千计,你让我怎么向大王交代。”

“不是我军技不如人,而是岐人太狡猾,他们故意诈我,假意染病,实则算计了本王,着实可恶,咳咳……”

“那你为什么不等我率兵赶到,哪怕岐人狡猾,你我两军合力,也该歼灭他们。现在,你看看你的部将,一个个都如同见了鬼,应该让巫师给都你们驱邪。”

阿杉贵口出恶言毫不给情面,这时一旁不曾说话的阮文龙说:

“我军原本是可以是可以取胜的,岐军在最后关头已经兵败,但没想到,他们会把把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撒在我军的必经之路上,以至于我军占尽兵力优势,遇到金银珠宝,各军都不听号令,只顾着争抢财宝,结果被岐人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

“这都是潮瓯的各县各寨和你们腊婆族的德性,如果与我合兵,充分操练兵马,何至于兵马不听号令。”

兵败的毕竟不是阿杉贵,他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完全有这个资本,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短时内,让一群乌合之众,变成正规军的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赵禹战略决策没错,他不能继续拖延僵持,拖得越久,岐军越可能从本土获得增援。

同时潮瓯各县、各寨临时拼凑的乡民义军,平日里就是好凶斗狠各自为正,根本统一不起来。就是神将在世,也不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