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67

第367章 阳谋(1)

走出帅帐回住处的路上,欧阳龙菲愁眉不展颇感担心,她说:

“郡王,如此行事不担心陛下日后降罪吗?”

“但凡是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如今北方形势日益严峻,我朝已错失消灭忽喇最佳时机,短时内已无机会,向北、向西活路全无,因此兼并腊婆的意义重大,是我朝南下突围的最后希望,若南下突围失败,恐怕等不到忽喇南下,朝廷也将自败而内乱。”

岐帝国的问题并不在军队无能,相反由于长期的强化军事,岐帝国更像是汉朝,“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

岐帝国对外战争虽然不频繁,但每次都是远征,一打少则四五年,多则十几年,远征的距离动则两三年千里,更甚者两万里地去波斯,这么个折腾法,就是现代化国家也吃不消这么个折腾。

同时户部资本化,长期积累的特权经济恶果,在帝国晚期集中爆发,加之为应对内乱和远征的经济开销,就只能不断下放特权,滥发铜钱。

岐帝国幸亏是农业、手工业生产力强大,比汉朝高得多,人口也更多,军队争气,还能应付战争的消耗,要不然根本活不过三百年。

现如今岐帝国的问题是国内经济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处理不当,可能陷入全面萧条和经济崩溃,当这种矛盾上升到政治层面,并全面对决,结果只能是内战。

因此岐帝国的现在的最大问题并非来自周边的军事威胁,而是内部瓦解,外部军事威胁会因为内战而加剧国家的悲惨命运。

与腊婆开战实属无奈,其趁岐帝国内忧外患之际发兵来攻,按一贯的历史惯性,若得过且过,后果只能是更严重,不打不行,打有可能将过去十年的经济成果化为乌有,这是沈云卿担心的,纵然他本事再大,他也不是万能的。

不可否认现代人在理念、认知、知识储备层面是超前的,但大前提是必须遵循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你无法一夜变出一整套体系和先进生产。

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这还是顺利的情况下,如果不顺利,你的时间将被更多牵制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层面分身乏术,从而迟滞先进理念认知和知识储备传化成体系和现实成果的速度。

所以现在的沈云卿,是在和时间赛跑,而时间又是一切资源的根本核心,没有时间,一切抽象的、现实的资源都无法服从你的意志任你调配,这是他现在面对的矛盾。

当晚,沈云卿着手起草善后方案,就土地、经济、自然资源禀赋、贸易、税收、法律等关键领域制定框架。

翌日,马文修从城内唤来楚砚杰询问其意见,结果楚砚杰甩锅迅速,说自己不懂经济,不表态。于是只能马文修自己拿主意,左右拿捏许久,直到中午才拍板接受沈云卿反间之计。

得马文修首肯,沈云卿遂即赶赴城北治所,将有关决定告知赵元。

当然,反间的目的自然是不能说的,能说的都是看得见的好处和实惠,以至于赵元、吴应等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圣使大人此话当真?”

“自然是真的,若是假的,腊婆各族数百万众,我朝若出尔反尔,岂非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之地。”

“那我等在腊婆所属一切之权益又该如何?”

“这说来有些复杂,左承王也看到了,真心向着我朝的腊婆勋贵官吏并不多,而我朝也以十二万分之诚意,希望更多腊婆各部归顺我朝。

但事与愿违,有些头人依然被赵禹、阿杉贵等人所蛊惑利用,而有些则存心是死不改悔与我朝为敌,负隅顽抗,因此如果战事继续,难免要伤及一些人。

因此日后腊婆之地所属头人会减少,而头人减少了,剩下的头人与勋贵怎么分,这件事还得左承王与各部头人,会同我朝一起商议,现在说了既没用,也着实不好分,阁下以为呢。”

“圣使大人言之有理,只是不知此事天朝陛下可有明确答复?”

“此议乃本使所提,只要腊婆各部认可,本使即刻向我朝陛下禀报,尽最大努力为腊婆各部争取。”

其实这件事的关键不在女帝和朝廷是否会最终同意,而在于消息在腊婆各部内部的扩散会引起人心变动,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反间计也就成了大半。

“本使希望左承王能尽快将本使的意思,传达给城中各部头人,与城外之人。九月的战事阁下也看到了,如今我军的战力阁下也看到了,继续作战对腊婆各部而言毫无胜算,腊婆各部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是要继续与钦犯赵禹、赵越、阿杉贵、黎孔等人同流合污负隅顽抗到底,还是化干戈为玉帛,万民安居乐业,选择不在我朝,而在腊婆各部,还望左承王明白。”

“是,在下明白了,只是这迁徙一子或一女与我族百姓前往天朝,此事各部恐怕会有所顾虑,还请圣使大人明鉴。”

“若不迁徙人口与子女,我朝陛下封给腊婆各部的好处,又如何能落实,难道各部希望由我朝衙门代为打理?左承王你放心吗。”

“呵呵……”

赵元略显尴尬,未做答复,沈云卿继续又说:

“将各部头人家中一子或一女送往封地,本使也是为腊婆各部所想。眼下的局面阁下也看到了,两国语言互不相通,交流甚为困难。

本使不得不从海外与本地募集通译,但也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长久。迁徙各部头人子女一人,便是为了便于腊婆各族与我朝中原往来沟通。

同时每一代封爵,迁徙数千至万人,并非每年迁徙,而是每代,唯有如此,更多腊婆百姓进入我朝,既能服侍在我朝安居乐业的各部头人子嗣,同时也能为腊婆各部培养更多的人才,经营地方。

当然,如果腊婆各部放心将产业交由我朝百姓与商人,不迁徙,本使也没意见。”

从中原向腊婆迁入岐民,以及从腊婆迁出各部迁往中原,都是以稀释当地人口成分比例,是长治久安,解除腊婆各部继续反叛来源的根本政策。

从腊婆本土迁走部分人口,其一是稀释人口,其二是形成一南一北文化通融和交流渠道,解决语言沟通障碍,并通过对归化迁入中原的腊婆各族,令其成为腊婆本族在岐帝国的利益代理人。

同时也通过文化和教育,让迁入中原的腊婆各族,成为沟通腊婆的载体,而且既然要将腊婆商品市场交由他们自己打理,没有足够的本族中原代理人,显然是不行的,而让他们把经营权交给中原雇佣的岐民百姓和商人,显然他们也信不过。

其三,通过迁徙人口补入人口,得让他们知道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模式和手工业体系,从而让迁入中原的腊婆各族适应中原的生产生活,进而逐渐影响其本族。并同时融入中原经济,使之产生依赖。

其四,岐帝国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也才六千四五百万,没有过亿,基数增长的比例,经不住长期高强度的对外迁出人口,加之缺乏完善的现代医疗体系,人口自然死亡率高,而可见的未来三十年内,军事冲突加剧,死亡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补入人口,缓解因为人口迁出而导致的劳动力减少。

当然,也能从技术和工业层面提升产力,但人口的增加仍然是短期内增强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巩固国土,对外迁徙人口巩固海外领地的重要资源,所有土地,人是第一主体,没有人,你说这块地是你的,证据呢?

其五,适当的迁出腊婆各族人口,当地的土地矛盾能进一步化解,并为迁入的岐民提供空间。

尽管腊婆未开垦土地潜力巨大,存有大片原始森林,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能分配的都是已经开垦和有力开垦的土地,看得见摸不着无力去摸的,都不太现实。

最后,目前腊婆各部内部山头林立,但战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消亡相当一部分顽固权贵和头人阶层,因此战后剩下的权贵与头人数量不会太多。

眼下一个小头人所拥有的县、寨人口少则三五千,多则上万,而大头人手下笼络着本寨和一群小头人,人口少则四五万,多则十多万,而其他没有纳入腊婆统计的边缘小部落更是不计其数。在此基础之上,迁走人口,其显然是吃不消的,也不会同意。

但战争中,大量大小头人死亡,残存的权贵势力将会吸收这些山寨势力的土地与人口,每个头人的辖下人口大幅增加,少则几万,多则可能十几万,但要想完全顺利接管扩张的势力,并不容易。

因此从其辖下人口迁徙几千至上万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帮助其将异己迁出腊婆本土,同时又避免了日后内部族群的分化和内战,也避免了压制异己又造成叛乱,给朝廷统治带来困难的被动局面。

沈云卿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而纯粹的大同主义者,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杀戮和冲突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同时,他也相信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群体,不同地域族群间的生存模式和思维逻辑也迥然不同,单纯用己方的标准去要求他人遵循你的模式,这是行不通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普世的标准,因为标准依然是有公差的,而人性的公差是不能用绝对标准去评判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群体,更无法用一套模式去套。

因此腊婆的问题也好,还是日后更多海外领地的夷民也罢,都需要不同而治理模式,但前提是在的最高文明提下和宗旨大纲的前提下,实现命运同体共治,杀戮和冲突永远没有出路,但作为维护国家利益,文明利益,民族生存繁衍的手段,又必须时刻准备使用武力。

在矛与盾之间,维持平衡与打破平衡,取决于一个文明的处事态度与对世界的价值观。

你可以不断的杀戮、掠夺、奴役,也可以恩威并施,理服海内,军事与政治两手都抓,无论走哪条路,今天的抉择,都决定了文明延续数百年后的最终命运。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可以抢一次,可以抢一年,也可以杀伤抢掠几百年,但你不可能永远的靠掠夺他人,剪别人的羊毛过日子,早晚有一天,你要为过去几百年间的烧杀抢掠和奴役付出代价,而且是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尽管沈云卿不相信因果报应,但现在,站在文明历史的巅峰,他开始相信无论是人的因果,还是政治、文明的因果,始终无法超脱因果的关系。

也许,这就是时空下最大的法则,也许可以猖狂一时,但总有一天你要为此付出代价。你过去的猖狂积累的能量,早晚要反作用于自己。

而历史往往又是神秘莫测无法预知的,没人会想到自己走向巅峰的一刻,同时走在下坡的起点。

同样,也没人知道自己何时何地会走上巅峰之路,何时何地又会滑坡,但历史的规律证明,没有永远的巅峰,也没有永远的深渊,决定巅峰高度与深渊深度的,只有你为人处世带来的一系列因果关系,能改变巅峰与深渊之间的落差。

就好比是高峰波与低谷波,你无法决定自己何时达到巅峰,何时走向低谷,又何时走出低谷,何时走向高峰,但你能决定高低波的初始能量,能量越低,波动率越低,越高,波动率越高。

当然,能量越高,收益越高,能量越低,收益越低。

换而言之说,如果走上血腥掠夺之路,短期内你能得到的无疑是惊人的财富,得到更多的土地,但将历史的时间线放大数百年,你今天得到的,早晚都要失去,并走上陌路。

快与慢之间,多数文明能看到的只是利益,而不是时间背后的文明价值,在大时间尺度下,暴利贪婪攫取的利益都是无法长久的,但小时间尺度下得到的一时之快,又会蒙蔽绝大多数人的眼睛和思维逻辑,以至于迷失方向。

沈云卿恰是站在大的历史时间尺度之上,看待当下的历史问题,为帝国一劳永逸的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