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68

第368章 阳谋(2)

岐军的诚意已经摆在台面,待等沈云卿离去,赵元与吴应二人就沈云卿开出的条件商量起来。

“左承王,岐使的条件看着似乎不错,可眼下岐军并未击败我军,现在谈这些太早了吧,而且条件未免太好了。”

“但你想过没有,日后若能从天朝得到源源不断的好处,对我族是何等的有利。”

“话虽如此,但各部野性难驯,恐怕难以得到众人响应。”

“天朝有句老话,叫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眼下天朝大军势不可挡,赵禹以数倍兵力都没撼动天朝大军,而今驻扎潮瓯的天朝军队近两万,还有数千海外蛮兵,除非赵越亲自搬兵来战,否则绝无取胜天朝大军的可能。

赵越若搬兵来战,交趾一战还有何意义。现在的困局是赵越被迫分兵南北,而天朝国力远非我族所能抗衡,继续负隅顽抗,只能玉石俱焚,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而且我觉得,天朝定有办法最终取胜,如此一来,那些负隅顽抗的部族头人都将死无葬身之地,赵禹、赵越、黎孔更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届时非但好处没有,还得落得个灭族的下场,这样真值得吗。”

“可要是天朝日后出尔反尔怎办,眼下岐军是被迫对峙,其有求于我等,待等日后吞并我族土地,他们再背信弃义,我们也奈何不了他们。”

“但现在,就奈何得了他们?”

赵元反问,吴应又觉得有理,顿时陷入自相矛盾。

“既然是空口白话,我等又奈何不了岐军,那岐使说这些话做什么?”

“首先,本王并不认为天朝会完全出尔反尔,圣使己也说了,并没有告诉天朝皇帝,而是要我等同意之后,他才会告诉天朝皇帝,然后天朝才会决定是否考虑。

因此这个条件到目前为止都是空的,哪怕我们同意,而天朝不同意,我们也没有失去什么,相反天朝可能失信我们,因此本王认为,天朝为了长期兼并我族与土地,一定会有所大的让步。

其次,此番南征的都是岐军的精兵强将,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有多少精兵强将,眼下一个小王尚且如此厉害,你知道还是我知道,天朝国内有几个这样的小王。

黎孔在做梦,等着天朝北方的大敌巨变,这万一要是天朝国内再有几个圣使这样的小王,甚至大王,天知道天朝收拾了北方之后,再腾出手来收拾我们。

最后,即便岐军失败了,你我逃去天朝也就是了,日后总要回来的。但如果岐军赢了,你我未能趁机捞取更多,那日后岐军再扶持他人,本王还有何分量。”

“殿下如此一说,下官有些明白了,里外咱们都不亏。”

“对,我们的底线是逃往天朝,虽然能荣华富贵,不再受到困扰,但最好是能留在母国,自己逍遥自在。”

“既然殿下已经决定,下官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那接下来?”

“陆续将城中头人分批找来,我相信消息会很快传到城外的。”

“是,下官即可去办。”

沈云卿的方案里外看着对腊婆各部族都是公平,但其实也不公平,因为战后需要在腊婆扶持一个权利架构,以及部族象征代表,赵元现在无疑是最为符合条件的赵氏成员。

其具有血缘,以及政治地位的优越性,但弊端是腊婆各部其实并不服赵氏,沈云卿随时可以再找一个将其换掉,这种损失是赵元所无法承受的,如此一来,这几个月来,他就全都白干了。

当日,岐军开始大量伐木,其实过去数月间也一直伐木,但仅限于生火做饭,建造临时住房和军事设施,现在伐木是为了更大规模的火烧夯土,规模比以往都大。

为省力,岐军如今爆破伐木法,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最早是兵士往大树地下刨个坑,拉响手榴弹,把树根个炸了,大树自己就倒了,如果单纯用锯弓和斧子,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后来开始使用无烟火药块,以替代手榴弹,炸断树根。

沈云卿甚至开始考虑,应该生产爆破索,刨坑挖洞埋炸药炸树根还太慢,用爆破索缠上大树,一次串联十几颗几十颗,一次全部炸断,这才叫多快好省。

就连劈柴,也大量使用工匠按图施工,制造的简易木质锯木机,依靠畜力和风力驱动,除了钢锯需要工部制造提供,从国内运来,所有结构都就地取材,使用石料或木料加工,方便省力。

一台如此锯木机,一天得到的柴火相当于三百人一天不停的伐木,不停的劈柴,速度不要太快。

沈云卿还不忘领着赵元、吴应等一票权贵,参观岐军的建设速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差距和岐帝国的差距。

与赵元谈话后的第四天,城内的头人、勋贵与官吏态度出现微妙的分化,赞成与岐军扩大合作的,态度明显软化并倒向赵元,而虚与委蛇表面配合,私底下拒不合作的,陷入交困与矛盾。

矛盾是因为利益就在眼前,但态度仍不转化,打算似硬到底,属于那种既要敌人好处,又要敌人命的,沈云卿给这号人专门下了一个定义,是典型的痴狂症。

交困是他们态度的犹豫,让城外的联络人产生了疑虑,加之公开倒向赵元寻求合作的头人态势趋于明朗,城内外的联络人逐渐受其影响,尤其是现在连他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了。

首先,岐军的条件已经开的很诱人了,纵使再怎么花言巧语,把岐帝国描绘成妖魔鬼怪也好,现在人家的态度摆在这里,诚意摆在这里,实惠也摆在这里,而且比所谓的打着团结一致,实为消除异己的幌子看得见摸得着。

其次,这么好的条件,你阿杉贵、赵禹给的什么条件,不说比岐帝国好吧,但也不能太差吧,就算咱们盘子小,至少以前算账的办法得改改了。

而且眼下战火连天,保不准哪天谁死了,尤其是躲城里心甘情愿沦为岐军走狗的,日后他们的地盘土地和人口怎么分,是不是说清楚了先。

最后,九月的一战,岐军的战力是明摆着的,现在不再继续作战,显然也是打不过,这打不过,继续这么对峙,赵禹、阿杉贵有继续对峙的本钱,因为他们的领地又不在潮瓯,砸了稀巴烂不是他们的地盘,而当地的土民和部族继续对峙,倒霉的是他们自己。

于是里外一撺掇,城里城外的联络人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帮着赵禹、阿杉贵这是图什么。

而且六月底撕破脸之前,沈云卿还接见过他们这些头人,当时都是好话好说,然后你们反手去帮赵禹,现在吃了亏,赵禹却说我沈谋人不好,那你怎不问问他赵禹在交趾杀了我多少人,我动手被打还不准还手,还手还说我的不是,有这个道理吗?

岐军的大兴土木始终在腊婆军的监视之下,但在此之前,阿杉贵、赵禹并未放在眼里。

岐军的要塞修了塌,塌了再修,反反复复根本没有成功过。

但转转眼几天功夫,岐军营寨燃起滚滚大火,岐军的要塞建设迅速转入快车道,这才几天时间,要塞的夯土地基进展顺利,外围的土坯矮墙顺利合拢,大有继续堆砌的架势。

“右承王殿下,岐军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成功建起了城墙,如任其建造,两三月后,潮瓯四面将尽是岐军要塞,我军再要夺回潮瓯,将难上加难。”

副将阮文龙担心道,赵禹有些恼火:

“就不应该给岐军喘息,应该连续进攻,岐军的援兵就不会轻易进入潮瓯,今天也就不会在潮瓯的外围建造要塞,阿杉贵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夺取潮瓯的最佳时机,走,去找他。”

“殿下,大王如今已将用兵作战之权交予左护国,而且各部尚未整顿完毕,不宜继续用兵。”

“你懂什么,我们缺乏攻城的需要的工匠、器械,没有强大的攻城力量,岐军如果继续增兵,我们彻底失去夺取潮瓯的时机,最后不是我们困死他们,而是他们将我们拖死。”

在此之前,岐军大兴土木,赵禹、阿杉贵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因为他们很清楚,岐军根本造不起来。而且岐军也不会建造木质的堡垒和要塞,因为腊婆什么都多,尤其是盛产植物油脂,木质结构的要塞很容易被火攻,因此只能建造土坯要塞。

过去一月间也证明了这一点,岐军修建的工事,修了垮,垮了修,反反复复毫无进展,阿杉贵、赵禹自然也就放心了。

但现在,岐军非但把要塞修了起来,规模还不小,赵禹坐不住了。

正如其自己所言,腊婆军严重缺乏攻打要塞和城池的器械重武器,除了是因为缺乏工匠,本质还是文明不够先进,缺乏基础技术和人才资源。

一旦岐军建立起完整的要塞群与防御壁垒,腊婆军再想要夺回潮瓯,基本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