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27

第427章 星汉夜谈

两日后夜,星汉阁五楼,女帝移驾到此,空气中氤氲散发着特殊的香气,令人不觉困倦。

等了许久,欧阳羽推门入室上前来说:

“陛下,司徒大人到了。”

“快请。”

“是。”

女帝收敛仪态起身上前,快步走到门后,少时司徒潭住着拐杖,颤颤巍巍来到阁外。

“罪臣司徒潭参见陛下。”

司徒潭俯身欲拜,公孙芸惠连忙上前去扶:

“恩师快请起。”

“让陛下在此久等,罪臣惶恐。”

“恩师无需如此,快进阁坐吧。”

“多谢陛下……”

女帝扶司徒潭入座,遂即又与欧阳羽道:

“欧阳,奉茶。”

“是。”

待欧阳羽转身离去,女帝径自落座,继续刚才的话说。

“恩师身体可还好。”

“多谢陛下记挂,都好着呢。陛下今日召见老臣,是为海郡王的《经略概要》吧。”

“嗯,正是为此。过去数年,朝廷变化巨大,恩师应该都清楚。眼下万事俱备,朕要大展手脚之际,户部却为一己之私而至江山社稷于不顾,朕甚为恼怒,又无可奈何。今日搬请恩师到此,便是想听恩师一言,再为朕谋良策。”

“老臣远离朝堂多年,门生故吏散尽,朝中恐怕是帮不上陛下什么忙了。至于良策,老臣看过海郡王所著《经略概要》后,有两番话想与陛下说。”

“恩师请说。”

“这第一件事,陛下如何看待朝廷官署工坊?”

“恩师这是何意?”

“那陛下想过没有,朝廷何以开办官署工坊。”

“自是为补税赋不足,以供朝廷驱使。”

“那陛下可曾想过,改变官署工坊,以补民间不足。”

“官署工坊既补朝廷补足,便是补民间补足,老师不会不知吧。”

“老臣自然是知道的,但陛下仔细想想,官署工坊真补了民间补足?”

“当然,由于墨吏横行,官署工坊所产最终朝廷所得甚少,自然也就难以弥补。”

“陛下若是如此想,那就错了啦。”

“错了?但自古以来,官署工坊以朝廷为根,再以财政补民间,为何会错。”

“那陛下可曾想过,朝廷为何要补民间不足?”

“自然是因我朝税制所限,凋敝时期征税不足以负担朝廷收支,故而加征税赋之外,仍需要依仗官署工坊维持朝廷收支。”

“那老臣再问陛下,如今官署工坊年产可足用否。”

“尚可足用,恩师究竟何意?”

“陛下难道没有发现,海郡王之法的奥妙便在于多产。”

“多产?”

“正是,唯有以更少的民力,产出更多的货物,朝廷在格局不变之下,才能有更多的财力物力。而节省的民力,又能挪作他用。陛下这些年来所推新政,不正是如此吗。”

“那与官署工坊有何关联?恩师的意思,莫非是大力兴办官署工坊,以代民力。”

“非也,民力也好,官署工坊也罢,都是朝廷维系民生,维系天下的手段罢了,缺了谁都不行,关键在于如何统筹调配。”

“那精髓何在,朕又该如何去做。”

“眼下户部、工部、兵部、吏部三四均有官署工坊,其中户部主财货,工部、兵部主器械,吏部与户部重叠,但规模小,此外内司府也有,大致分此五家。其中户部一家独大,但工部匠术革新后,户部机械受制于工部,且海郡王强势,手握匠术在手,机械均被其独占,才有孟津新政。

故而下一步,陛下当以内司府为根基,积极效法海郡王,多置办机械,兴办新式工坊,藉此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民力,同时抑制户部购买机械,此消彼长之下,令其无法扩张。”

“听恩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陛下过誉了,此皆乃《经略概要》核心精髓所在。陛下若能加以掌控,我朝必能再现盛世。”

“那恩师第二番话又谓何意?”

“陛下若能做到第一件事,这第二件事就好办了,陛下可知道工部要这么多铁做什么。”

“研造机械,代替人力。此外兵部、工部与孟津县皆仰赖工部机械,才有今日局面。”

“陛下所见实为表象,并非内因。”

“那内因何在?”

“在乎生产,在乎消耗。”

“工部研造机械,海郡王购置用于生产难道不是生产?”

“是生产,但生产、买卖机械何尝又不是生产,不是消耗。陛下想想,户部要这么多铁做什么,不就是为换取钱粮好处吗,但再多的铁,若是超出民间所需,超出朝廷所需,又有何用,再多的铁也一文不值。因而关键在于铁用作何用,如何消耗。

倘若户部每年得铁才百万石,但民间需求二三十万石,那多出来的七十万石铁往何处去,岂非都要砸在自己手中。”

司徒潭一番点拨下,公孙芸惠如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朕明白了,恩师的意思是,工部如今手握朝廷官署工坊命脉,同时又需大量铁料,一旦增加铁料生产,户部反有求于工部。”

“不错,任凭户部坐拥多少财货,最终仍需加以运转,财货若不能运转,便无用武之地。”

如今的工部已非十年前的工部,如今的工部既垄断生产“先进”设备,又是矿石、煤炭、金属材料的生产和消耗大户。

简而言之说,手里有技术,能生产先进的生产资料。同时又有客户、市场、生产技术和消耗,因此工部实际上的权重相当之大。

只是被当前的生产关系、官僚系统,和资源配给束缚了手脚,一旦获得充足的原料,就能大量生产。

而经济的运作的本质,无非就是生产、市场消耗、原料、技术四大块,工部实际控制着尖端生产资料和设备生产,垄断先进技术,控制重要的市场消耗,而户部只控制原料和部分市场消耗和销售。

“陛下,老臣建议,铁料增产不如就此全权交给户部与盐铁司经营打理,如此以退为进可得转圜余地。”

“但户部尾大不掉隐患犹在,如今让出如此大利,朕不放心。”

“老臣若是所料不错的话,陛下定是想要从速解决户部,可是如此。”

“恩师既知,又何必多此一问。自朕登基以来,户部便如庞然大物如影随形十九载,朕心寝食难安,如今户部式微,朕岂能错过此等良机。”

“陛下,请恕老臣直言,户部根基遍布天下,要想根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海郡王之法才是一劳永逸根除户部之法,唯有与户部打成一片,将其利用起来,才能使之为陛下所用。

陛下只看到户部从铁料增产中受益,但何尝看见这背后的形势转换。”

“恩师能否说的更详细些。”

“眼下的症结在于工部铁料不足用,但铁料不足用的本质不是铁料,而是产力大增,消耗增加,户部想要从铁料中分得好处。眼下只是几万石,若是日后几十万石,几百万石,户部得到好处不假,但若没了工部,户部的好处从何而来,陛下可曾想过。

相反,倘若工部不能得到足额铁料,便不能有研造更多机械,效法孟津生产。相比户部所得,陛下得到的岂不是更多。

而且一旦工部所需,与户部供应紧密相连,而工部又站在陛下身边,只要陛下一句话,户部岂能不低头。”

司徒潭的意思很清楚,只有打开原料供应,让户部敞开了供应工部,先把生产力搞上去,把市场做大,消费、需求、消耗扩大,户部控制的仍旧只是铁矿石、煤炭的原料供应,和铁料初级产品的销售。

而工部控制的却是技术、生产、技术商品和工业需求消耗,占据有绝对主导权。

但前提是必须把市场做大,没有足够的市场,就没有足够的经济承载力和原料供应,因此必须在原料供应上做出妥协。

户部开始是得到了巨额好处,但同时随着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一个只从事初级原料供应的官僚机构,甚至连矿产设备都不能生产,随着技术和市场发展,其危害和经济比重将会迅速削弱和稀释,最后谁控制上游的技术和生产,谁最终主宰市场。

纵然司徒潭言尽利害关系,但女帝仍然顾虑重重。

一个强大的户部不是她所愿见到,但一个强大的工部也不是她所愿见到,工部的尚书是林毅贤,林毅贤的外甥是三皇子周晟,这是摁下葫芦浮起瓢,打垮了户部成就了工部,这让自己儿子怎么办。

许是看出女帝端倪,司徒潭态度转而谨慎起来,他说:

“陛下若是为立储而烦恼,老臣恐怕不能为陛下分忧了。”

“恩师此话严重,朕其实……”话到此处,女帝欲言又止,想说而又犹豫,片刻后,就此作罢:“罢了,此事不提了。恩师,朕有意让烨茗入金戋寺供职,恩师意下如何。”

“让陛下费心了,但只怕有些人还在惦记臣的这把老骨头兴风作浪,未必会善罢甘休,还请陛下体谅老臣。”

“唉……既然恩师不愿,朕就不难为恩师了。”

司徒烨茗是司徒潭长子,司徒潭罢官入狱之后,尽管没有波及司徒家其他人,但司徒氏的仕途就此终结,受到户部的长期压制,司徒世家转而由仕途转向从商,依然与钱财货物打交道。

公孙芸惠有意扶持司徒家重入仕途,助其一臂之力,司徒潭担心招致横祸,委婉拒绝。

师徒二人聊至深夜,公孙芸惠收获良多,待司徒潭离去后,女帝与欧阳羽说:

“欧阳,恩师所谏,你以为如何?”

“若按司徒大人方略,户部可能迅速壮大,再次尾大不掉。而后期尽管工部异军突起,但难保户部不会察觉陛下方略而得寸进尺,索取更多权利与好处,甚至要求工部让渡匠术也是有可能的。”

此时女帝贴近了暖炉搓了搓手,神色有些复杂:

“此事看来仍得沈云卿出马。”

“陛下,是否召回海郡王主持局面?”

欧阳羽建议道,女帝摇了摇头:

“冶铁一事不急,拖上一年半载也无妨,回宫后替朕拟本,将此事详细写明交朕过目,而后发给沈云卿。”

“是,奴婢领旨。”

“走吧,回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