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051

第51章 开炼

当日中午,重新将那九只低硼玻璃碗装入木箱之中,用稻草填满固定后,随同张祥一同启程北返神都。

张祥离开后第四天,林海通再度登门,此前说好是两日,但其一走便是七天,显然是去秀州汤县了解底细,运送一批样品给耽搁了。

总号后堂,林海通带来一万五千两银块样品,不出所料都是石板状的黑色银块,有明显人为洗刷留下的痕迹,显然是涨了青苔和微生物,黏在了银块上。

“沈财东,这里是大约一万五千一百两白银,今日能否开炼?”

沈严良抬头看了眼天色,还差三刻午时,他说:

“可以,不过出炉恐怕得等到天黑了。”

“无妨,那就请沈财东带路。”

“那行,不过炼炉乃我沈家机密所在,阁下只准三人同行,且不可随意走动,一来炼炉危险,二来沈某机密至关重要,还请阁下见谅。”

“请沈财东放心,林某自有分寸。”

“那好,请。”

此时沈云卿与周晟、全衡二人已经等在沈家炼炉坊,周晟、全衡二人扮作了工匠,面上抹了黑灰。

“沈公子,你的水晶玻璃也是在此炼炉中炼得的?”

“不是,炼炉有多种,沈家炼炉共有五座,但只有一座六石的炼炉,其余只有数一两石。

六石的专炼白银,其他小炉只能炼锡、铜、铅,水晶玻璃在锡炉中炼。”

“原来如此,那此种炼炉是做何用,为何像窑炉一般?”

周晟示意远处的倒扣如馒头的窑炉,工匠进进出出,比冶炼炉还要忙碌。

沈云卿这时说:

“那是焚炉,另有用处,但也能烧制瓷器、陶器。”

焚炉是最近盖起来煅烧水泥的工艺炉,结构与窑炉大致相当,但有炉窗便于供氧,由于工艺落后,炉内容积小,同时要保证质量,每一批次的水泥产量很低,成本也不便宜。

与周晟说话之际,有家丁来报:

“少爷,老爷来了。”

“好,你去吧。”

“是。”

待家丁离去,周晟问: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妥当了,你放心,就是没有问题,也给他弄出毛病来。”

周晟侧目一冷眼,心中不禁在想,你这个奸商!

少时片刻,沈严良携林海通,押着一万五千一百多两银块来到炼坊,沈云卿安排周晟、全衡二人去安全处装模作样。

“爹,炼炉已经准备就绪,就等银子了。”

“很好。”话音落下,沈严良与林海通说:“林财东,按规矩,进这炼炉坊大门之前,阁下的银子都得全数过称,得出总额之后,阁下签押确认,你我均无异议方可开炼。”

“既如此,就按贵号规矩办。”

“那好,请稍后,沈某前去安排。”

杂银回炉重炼前后要过称三次,第一次是进门前,双方过称确认。第二次是银两铸造成形后,逐个称重,记录总额,最后一次是所有银两一起过称记录总额。

第二和第三次是为算出总的火耗,和每两新银的火耗,最终确定加工费用。

林海通提供的银块都呈长方形,很明显是有意人为浇筑成长砖状,放入盐水中熬煮发黑后,堆在沿海大坝下冒充青石板。

到时海水一泡,盐霜、青苔浮一层,愣谁本事再高,也看不出来。

过称持续了两刻,沈云卿一旁摘录重量的同时,用木尺丈量了两块银砖,考虑道误差和铸造外形走向,密度不会很准,但也不可能差的离奇。

但结果两块银砖的密度都远高于10.5的系数,最高的达到了12.1,这意味着里面除了白银,还有其他什么东西。

“怪了,密度都这么大,难道里面有黄金?不会吧,能把黄金炼在银子?”

暗忖之际,沈严良前来催促:

“云卿,记重多少?”

“一万五千一百零二两七八钱。”

将单据交给沈严良过目,沈严良又转给林海通说:

“林财东,这是本号所得计重,若是与阁下有所细微出入,乃各地所用称具不准所致,但按票号规矩,以我票号为准,待出炉重炼,仍以我票号称具为准。阁下若无异议,请在此处签押。”

“贵号信誉,林某是信得过的,那就下炉开炼吧。”

林海东看都没看,大笔一挥签下大名。

此时沈云卿回到炼炉坊,寻到周晟小声说:

“周公子,吕明武财宝中有黄金?”

“应该有黄金,怎么,林海通弄来了黄金?”

“不清楚,但送来的银块要重得多,除了黄金,不可能是其他。”

“怪哉,银块中掺入黄金做什么。”

“我也纳闷儿,民间票号可是不能炼黄金的。”

“先去炼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

由于黄金少,而价贵,黄金的冶炼和民间杂金的回炉都在道府和神都进行,钱庄、票号没有官府同意,不得故意私自冶炼黄金,违者罚没熔银授许,还得罚款。

如此高的密度,显然不可能是全是铅,铅的密度只有12.1,而黄金密度是19.3,其他还有钨、铀、铂、铱等少量元素能达到黄金的密度,但以当下的技术,不存在获取的可能,那就只能是黄金。

工作准备就绪,火工开始往两石炼炉中填入银块。

此前都是将炼炉烧热后投料,但那是散碎银两和元宝,如将几十公斤的银块直接砸下去,结果是炉底砸穿,炉毁人亡。所以只能先堆料,再开火。

但冷炉开炼有危险,由于银的密度大,固体堆叠对单位面积内的压力剧增,随着炉温增加,炉底可能塌陷,所以只能用两石的小炉炼。

由于当下技术制约,炉子容量越小,越能利用耐火涂料堆积炉避的厚度,用量堆积提高炼炉的强度。而容积越大,这种单纯依靠堆积厚度的措施,很难起效。

因为炼炉体积厚度越大,内中存在的应力越多,越容易出事。

从下料到出水,足足炼了一个时辰,期间陆续投放石灰,通入风箱通入空气,以加速杂质排除,尤其是铅,通入空气让铅氧化下沉分离。

直到银水出炉,依然没有出现金银铅分离的现象,不免让沈云卿费解。

银水浇入模具冷却定型,黄昏时第一批锭银开箱,称重之下竟然还重了一钱半。

“爹,这银子不对呀,怎么还重了呢?”

“对呀,如果有铅,应该下沉才对。”

“爹,这司马称没毛病吧?”

“吃饭的家伙我能不当心吗?”

父子二人纳闷之际,林海东前来询问:

“沈家主,银两可否足重?”

“重,足重足重……”

沈严良愣愣点头,示意林海东自己看,谁知道林海东从怀中掏出了司马秤亲自测重。

司马秤是专门称量贵金属的精密小衬,中药铺的戥子其实也可以,精度很高。

林海东根本不理会沈严良的称具,用自己的司马秤测重银两,结果称出的结果让人意外,足十两。林海东非常满意:

“不错,贵号信誉果然名不虚传呐。”

此时父子二人惊讶之余都连连点头,沈严良说:

“那是那是,信誉乃立足之本,沈某时刻谨记在心呐……”

嘴上说着信誉乃立足之本,然心里沈严良却又是另一番吊诡心情。

待林海东回到炼炉旁,沈严良忙说道:

“云卿,模具可有问题?”

“没有,去年底才从户部发来的,今年就没用过几次,不可能有损耗,所以银子不应该变大,而且刚才姓林的司马秤分明就是十两,他们知道银子有问题。”

“可那能是什么呢?”

沈严良百思不得其解,沈云卿这时说:

“爹,想办法换下一锭银子,孩儿回去后能算出来。”

“那好,我去弄银子。”

天黑不久,酉时七八刻左右,全部银水出空,几乎未见沉渣和杂质,这意味着这批银两成色十足。

最后全部过称,合计一万四三百四十五两,差额是浇注和冶炼当中的损失,比承诺的一钱五每两足足少了一钱。

“呵哈哈,沈家主的银两好啊,林某人将安排银两运来,交由贵号熔银,还望沈家主始终如一呀。”

“呵呵,一定一定。今日天色已是不早,明日沈某在酒楼定下一桌宴席,款待诸位。”

“那好,一言为定。”

欢送林海东离去,已经等着不耐烦的周晟上前来问:

“怎么样,可有金子?”

沈云卿摇头说:

“没有。”

“没有?没有为何会比足银重。”

“暂还不得而知,需得回去测算一番。”

“测算?”周晟闻讯不解,忙不迭问:“都成这样了,还能测算?”

“回去后殿下便知道,待姓林的走远,我等再离去,免得露出马脚。”

当天晚上,拿到炉渣和碎银样本,沈云卿开始着手化验,先用水代法测出了密度,约11.7,跟铅已经很接近。

但冶炼工艺理论上会排除绝大多数铅,而纯铅的密度才11.3,所以不会是铅,否则11.7的密度,即便全是铅,也没这么重。

最终化学测定结果显示,高出的密度是少量的铂和大量的汞,汞的成分占多数。

铂的密度达到21.45,比黄金还重,汞的密度大于铅,约为13.6,两者凑一块儿,密度比铅大也就不奇怪了。

其中汞占了多数,少量的铂元素,不排除是银矿伴生产生的碎屑,而铂熔点高,不易融化,最终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存在于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