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14

第514章 形势严峻(10)

范勇、陆争、武卫忠均无异议,但陆争仍然问了一句:

“腊婆、土部兵马与夷兵,海郡王准备如何处置?”

“腊婆、土部兵马毫无战力可言,充其量是乌合之众,只因占有地利之便,而我军不熟腊婆气候地形,所以才会吃亏。因此土部、腊婆各部人马只要有地可耕,施以仁政低赋,便不会与朝廷为敌。

甚至可以就地征调土部、腊婆民力,日后向西攻略开疆,进一步收复岭南以南众多土部,同时让腊婆各部、土部各族人丁向西扩散,就地通婚,削弱腊婆本土人丁,以利长治久安。

至于夷兵,有些散漫,不足为虑,但夷兵忠勇可信,夷兵所属故土与海外邦国,日后时机成熟,不妨出海占之,归入我朝疆域。这些夷兵现在是我朝军卒,日后便是我朝出海占地先锋,只要用对了地方,便是一把利剑,陆大人可还有疑虑。”

“但只怕这些土人生性顽劣,不服王化,难以随了海郡王的愿。”

“但凡是需要引导,强扭的瓜不甜,强压着土人接受岐人的民俗教化,他们自然不会接受。得要变通,令其获利的同时,得觉得朝廷的办法好,他才会认同。

同时朝廷也要接纳土人的习俗,甚至委任土人入神都做官,为他们谋利,如此土人才能感到朝廷的一视同仁和平等互利,否则一味强压逼迫,土人岂能不反。”

南征腊婆,沈云卿就总结一条,军事武力要的,民族和解政策也得跟上,不能光用武力和强硬政策,还得有民族政策和对策。

时间转眼到了未时末,快三点,御书房的气氛建有缓和,腊婆大体方针的确定,让南方问题看到了解决希望,但大前提还是北方问题,北方不稳定,南方的稳定和开发就谈不上。

于是话题再次回到北方,但不是对忽喇用兵,而是北方的经济问题,女帝让欧阳羽拿来了户部去年的账目和一月份陆续入库的岁入,就户部的入不敷出和经济增长的反常现象询问原因。

“如今天下富庶,人丁兴旺,原何户部还会收不抵支入不敷出。”

“回陛下,其中既有金戋寺的影响,也有户部僵化不善经营所致,倒并非户部现在比以往更贪,而是户部现在想贪,也很难。”

“哦,这是为何?”

“细说陛下未必明白,臣只粗略说一下大概,陛下就会明白。

眼下的国库就好比是做生意的本钱,以前做一万贯的生意,本钱是四千贯,如此能有六千贯的赚头。但现在是六千贯本钱,做五万贯的生意,陛下以为,其中的赚头可是四万四千贯?”

“难道不是吗?”

女帝反问,这时欧阳羽也说:

“五万减六千,难道不应该是四万四千贯吗?”

“是,欧阳大人算的不错,但欧阳大人却忘了一个前提?”

“什么前提?”

“货,货如果没变,利润在增加,而货的成本却没变,本金只增加一点,六千贯的本钱,如何能做得五万贯的买卖。”

“但海郡王却说能做,这又是为何?”

“因为做这笔生意的不只有户部,还有金戋寺、海郡王府、内司府,是四家把这个买卖给做大了,但现在要户部撑起这个门面,户部自然撑不起。”

“朕还是不明白,既然民间更加富庶,原何国库依然入不敷出。”

“因为户部并没有合理经营朝廷的天下,所以金戋寺虽然把饼给做大了,但户部反而不会吃饼了。”

以前蛋糕小,不够分,户部吃相难看,现在蛋糕给沈云卿做大了,户部反而不会吃,反应到现实层面,就是经营不善。

因为经济要素增多了,商品名录扩容了,技术生产商品正在改变经济链,而新增的蛋糕带来的营业收入和净收入,都是金戋寺和海郡王府创造的利润,同时与金戋寺、海郡王府产业直接有关的生产、销售、损耗,纳税也走金戋寺,甚至无需纳税。

户部无法得到与金戋寺、海郡王府有关的技术所有经济好处,只能得到与金戋寺、海郡王府有间接关系的经济利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神都治下几乎所有工业配套是他沈云卿一个人的,利润除了认捐女帝的分红,其他都进沈云卿兜里,这一么一大块经济效益都没进户部的账。

而配套工业的下游产业,又受到沈云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产生的利益又围绕沈云卿展开,户部只能收取微不足道的利益和税收。

所以全国的经济虽然全面好转,但把经济蛋糕做大的却是金戋寺和海郡王府,户部只是受到了红利影响,看起来收入增加了。

如今户部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层面,对正在转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正在初见雏形的初级工业体系没有认知,无法将工业生产与商品经济,农业经济联系起来。

此外最近六七年,朝廷收紧了铸币,户部无法随心所欲铸币解决财政,同时女帝实行减税政策休养生息,也影响了税收。

于是在户部也好,文武百官也好,甚至女帝,都搞不清楚户部岁入大幅增加,怎么钱还不够用。

“那按海郡王的意思,户部缺钱,但朝廷不缺钱?”

范勇这话话外有话,沈云卿心领神会,他说:

“南征腊婆本王之所以不建议朝廷征税,既是南征兵力有限,开支也有限,金戋寺财力足可承担,其次便是调动民间财力,以金戋寺经营之法加以运筹,如此便能应付局部战争。

此番回朝,本王尚未核算最后所需支用,但想来金戋寺还能应付。

至于国库收支,需要重新调整税目、计税、交税、田税、丁税,重新调整之后,岁入将会更多,同时朝廷再开战争税,天下加税,本王粗略计算,岐军总额增加至一百二十万,天下财力至少可供朝廷坚持四五年,四五年后迅速衰退,影响国内。”

听到这个结论,兵部的态度大变,武卫忠忙问:

“海郡王,此话当真。”

“前提是户部得要配合重新修订与税目税率相关律法,否则无济于事,而且只怕重修税法,势必要触及地方勋贵、财阀地主的利益,只怕户部不会答应。”

“此议朕看可行,税法得改,不改税法朝廷无以为继,欧阳。”

“奴婢在。”

“传旨户部,就海郡王所提之事交由户部先行商榷,而后报朕。”

“是。”

经济体系、经济结构、商品种类、生产关系、生产力在变,政府的经济模式不变,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重新修订计税方式和名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户部的问题,但能通过推动修改税法,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理顺了,经济发展更顺畅,金戋寺、海郡王府的触角也能伸的更远。

户部能通过税法调整,经济系统进一步与金戋寺整合,金戋寺通过整合户部,影响户部的经济系统,户部也能得到经济红利,税收进一步增加,但只要沈云卿控制了技术、控制了生产力、控制了生产关系,户部能掌握的只有国库税收,没了沈云卿这个大户,他就玩不转。

现在钱有了,兵部一改此前畏首畏尾的态度,范勇直截了当建议说:

“陛下,既然海郡王有把握维持朝廷支用四五年,臣建议不妨在塞外大打一场。”

“本王不赞同。”

“海郡王之前还赞同出兵,为何现在又不赞同。”

“范大人,本王赞同出兵,是为了不大打出手,战是为止战而非寻战。

即便我朝花费四五年时间,与忽喇决死一战,也不能将忽喇彻底平灭,相反还将拖垮我朝国力,让周邦其他宵小趁势崛起,如此岂非让他人坐收渔翁之利。而且北方开战,南方腊婆如何收拾。钱粮都投入了北方,南方将无法兑现给予腊婆的好处。

所以本王建议出兵,是以快、准、狠、精,给予肃汝以致命一击,同时以精锐刺痛忽喇,令忽喇收敛,不敢再生南下野心。从而以较小代价,换取我朝十年,十五年的修生养息。

待等十年、十五年之后,我朝国力将达空前,届时扫灭腊婆不费吹灰之力。

范大人,本王还是上午的建议,如要大打一战,本王可以兜着,但只兜四年,四年之后本王下野,兵部兜着。如是小战,本王愿倾全力,助兵部一战,荡平肃汝,迫使忽喇和谈,换取十年安宁。”

“但即便将逼和忽喇,忽喇人丁五六百万,吃喝用度从何而来,他若狮子大开口,我朝继续照给,吃也能吃垮我朝。”

“范大人所虑不无道理,但本王判断,若是能逼和忽喇,我朝再做一些妥协与诱导,本王以为,忽喇必会有的放矢。”

范勇其实说的很笼统,因为他的认知毕竟被束缚在当下。

范勇的话说白了,就是忽喇由于只游牧不农耕,生产力落后,但是人口又爆炸,其实主要还是岐帝国常年输出物资,给养出来的。

所以要和谈,忽喇肯定要狮子大开口,继续勒索和讨要更多的东西,养活他们更多的人。

如果有铁路火车,问题倒也不大,有问题的是农耕时代没这么高效的运输手段,从河北、河南运粮到贝加尔湖,即便忽喇用马驮,民力、畜力、财力的代价也很大。

所以岐帝国用于供养忽喇的支出及其庞大,而且是农耕体系下,养五六百万只放牧,不耕种的人口,其实根本养不活。

同时忽喇内部也有矛盾,只是名义上的相对统一,都勒阔推翻沃腊舒达,又加剧了内部的政治问题。

所以忽喇现在是经济、政治双重矛盾,一贯的解决套路是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焦点。

因此岐帝国与忽喇和谈,也和平不了多久,因为忽喇内部的问题并没解决,解决不了就得有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是撕毁协议,再次发动战争。

这是范勇想要表达的意思,沈云卿非常清楚,但他同时也清楚,忽喇其实还有一个方向可以突破,但不是肃汝,但也是沈云卿为什么要打肃汝的另一个原因。

绝不能让忽喇取得东北平原基地,一旦从东北到中亚,全线与忽喇接壤,简直就是灾难,岐帝国与忽喇将永远不可能和平,因为此时忽喇已经拿到了全部北方核心地块,在漫长的国防线上,即便有长城,也防不住。

因此只能迫使忽喇走成吉思汗的道路,迫使忽喇西征,先去攻打罗哈诺,然后一路向西进入欧洲,让欧洲先替岐帝国顶住忽喇一波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