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30

第530章 纵火投毒

“陛下,臣仍然建议派出小股兵力袭扰,让忽喇不明我朝目的,同时不妨虚张声势制造一些假象,令其相信我军在关外两道秘密部署了数十万大军,等着他钻进圈套。”

“哦,海郡王有何妙计,能为朕变出数十万兵马骗过忽喇。”

“臣建议将河南、京畿、关中三道新募军卒拉往云中、关外两地,不着军服,只穿便装,配发精良器械,就在关外、云中两地集结操练。”

“不可。”范勇阻止道,继续又说:“海郡王此法形同儿戏,本官不能赞同。”

“范大人,本王话还没说完,能否容本王说完在做定论。”

“请说。”

“这些新募军卒抵达关外之后就地集中操练,然后将关外两道的人丁前往两地南部,待等忽喇南下,我军可在草原放火,一把大火烧断整个塞外草场。”

“这……”

范勇吃惊,这时陆争说:

“偌大的塞外如何能一把火都烧起来?”

“说容易也容易,说简单也简单,边关内外州郡储备有脂水(石油),京畿、关中、河北、河南、陇西、呼延、天山、西域更是有大量常年储备,神都城外的兵部武库更是有汽油、柴油、煤油,可就近调集脂水运往关外、云中两道北地草原,就地自东向西浇在地面,能浇多少就浇多少,然后放火。

如此一把草原大火犁一遍,想来漠南的草地得要烧光多数,届时忽喇赶着数百万牛羊,上百万马匹越过了漠南,结果没了草吃,什么结果,诸位大人可以自己想象。

本王琢磨着,这把大火怎么也能烧上个一两月,然后拖住忽喇主力两三个月,届时集中关外的新军多数已经操练过半,薛将军在东线也该节节胜利,到时候几十万兵马压在关外,忽喇望火兴叹,焉能南下再战。”

沈云卿计划在外蒙古高原南部自东向西放一把大火,烧毁草场和牧场,草原大火一旦烧起来,将成燎原之势,会像癌症一样迅速扩散,尤其是草原多晴少雨,一旦烧起来根本没法儿控制,烧上一两月都是常有的事,有甚者能烧半年不灭。

到时候忽喇如果南下,面对大火过不来,待等大火烧过了,忽喇赶着几百万的牛羊,上百万的马匹南下,一路走过一路没草吃,饿就得饿死,更别提打仗。

这么一拖,至少能争取两到三个月,甚至更久,而且到时候已经入夏,烧掉的牧草多半已经有所恢复,而岐军已经点了一把大火,忽喇难道不担心再来一把大火?而且他人在草地上,一把大火烧过来,他得掂量掂量。

而且这把火现在烧起来,忽喇就无法南下。待等大火熄灭,过火区没有牧草,还是无法南下,等到牧草长出来了,可能还有大火。

但这么打一把火过后,对生态肯定得要产生恶劣影响,搁在现代人为这么大的一把大火,卫星看的清清楚楚,放火的人就是枪毙一百次也不够抵命。

不过话说,就你沈云卿聪明,历代王朝就没人想出来?

其实不是没人想出来,利用草原大火抵御游牧民族的战例不是没有,但没有这么大的过火面积,其次是受到条件制约,很少能用。

沈云卿之所以提议放这把大火,那是盘算过岐帝国家底。

岐帝国每年都从西域运回石油,用于守备城墙当油锅用,或者纵火,虽然每年的总量不多,但是这上百年北面主要边境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所以北方边境的石油储备只多不少,囤着也是囤着,不如一口气拉出来放火。

而且石油挥发性低,燃点低,重要的是燃烧持续性强,因此岐帝国有这个基础前提。

当然,要在外蒙古高原南部放一把纵横上千公里的大火也不容易,所以得优先选择传统牧场和必经之路,剩下大片范围就靠老天保佑,让大火自己扩散。

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其实不是骑兵,对付骑兵的办法多的就是,他们的优势是后勤,都靠四条腿自己带着肉,只有后勤解脱了包袱,骑兵才有机动的后勤保障,所以烧没了草场,游牧骑兵的后勤保障也就没了。

此时气氛沉寂了许久,女帝再次问到范勇意见:

“范爱卿,海郡王此议可有成功把握?”

“回陛下,若是能成,不失为良策,只是臣担心塞外广大此计未必能成,所以最好能有个后手,以防万一。”

“朕也以为及有必要。海郡王,可还有其他良策?”

“回陛下,可以投毒。”

“投毒?”女帝扬起眉毛大惊失色,遂即连忙又问:“如何投毒?”

“忽喇南下,需得牧场放牧,同时还要水源,因此我军可在南下所有水源投以剧毒,令其无法南下。”

“投毒损人不利己,日后我朝牧民还如何饮水牧羊。”陆争质问,着实有些恼火。

“陆大人,本王既然能投毒,自然可解毒,只需随身携带或者将解毒药剂投入水中,便可去毒。”

人类社会都是逐水而居,现代社会依然如此,三天不喝水就得死人。

游牧民族更是严重依赖水源,人还能依靠携带的水囊自持供应,但总则上百万的牛羊必须依靠水源点,也就是湖泊河流。

所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在塞外作战,首先争夺的不是牧场,而是水源。

匈奴败北西逃,为阻止汉军追击,一路沿途防毒,正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下,所以已知的水源点,都在必经之路上,绕不过去。

忽喇南下也是这个道理,要正面南下蒙古高原,沿途的水源与河流就那么几个,所以都是必经之路,只要所有水源点上投下剧毒化学物,就能组织忽喇大规模的南下,但小规模的南下还是会存在。

等到南北和谈成功,在投解毒药剂中和沉淀,自然分解,水源又能恢复安全。

而且只有岐军有解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战场就变成单方面开放的塔防,岐军能依靠解毒药去撩拨忽喇,但忽喇就是过不来。

当然,又是投毒又是大火的,对生态一定是巨大破坏,搁现代枪毙一万次都够了。

“陛下,放火投毒之前必需迁走附近百姓与牧民,并将我军投毒消息加以扩散,让忽喇知道我军已在南下水源投毒,如此又可争取一些时日。”

“此议准奏,侍郎陆争。”

“臣在。”

“即刻通令边关个镇速将脂水运往关外,投毒一事尽速实施,不可迟误。”

“是。”

此时天色已黑,众人尚未用饭,女帝与欧阳羽说:

“欧阳,着令膳尚监备宴,五人为宜。”

“是,奴婢即刻让人准备。”

吩咐过欧阳,女帝看向薛刚、沈云卿二人:

“今日海郡王与薛侄与朕共宴,叙谈国事。”

“是……”

沈云卿原以为五个人应该是薛刚、他、武卫忠、范勇还有陆争,现在只留薛刚和他,那另外三个人会是谁?

就在范勇、武卫忠、陆争三人离开不久,女帝让人去宣怀王、薛仲安二人,这顿饭的苗头终于有些眉目,但仍然不清楚女帝的目的。

单纯是聊忽喇,怀王和薛仲安没必要赴宴,能让他二人来,一定是和钱有关。

就在去传二人进宫同时,女帝、沈云卿、薛刚三人已在偏殿入席,喝着茶就着糕点边吃边聊,女帝仍然念念不忘火器。

“海郡王,新造火器当真比乌兹曼火器更为精良?”

“陛下放心,测试中若无大的瑕疵隐患,臣所研制火器不说天下无敌,至少比我朝所得乌兹曼火器厉害五倍。另外臣听闻乌兹曼已有新式火器,但不知究竟如何,为以防万一,日后臣还将研制更为厉害火器,届时此等火器一旦装备我军,将是天下无敌。”

“哦,天下无敌!”女帝眼中闪过光芒很是欣喜,她说:“果真如此?”

“千真万确。”

“甚好,甚好啊……”

此时此刻沈云卿已经明白,女帝问这番话,其实是说给薛刚听的。

薛伯充若能成功荡平肃汝,并将忽喇逼回谈判桌,薛氏的影响力将达空前,女帝一而再再而三的问火器,就是给薛氏传达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不要居功自傲心生邪念,否则朕的火器分分钟就能平了薛家军。

约莫半个时辰后,薛仲安、公孙行先后来到御书房偏殿就席,此时菜其实已经都上齐凉透,重新温热之后又端回桌上。

女帝问过长短,随后漏了些许口风,为今晚的谈话定了调。

“而今大敌当前,国库不堪重负,虽有金戋寺担当重任,然朕依旧放心不下。朕考虑再三,有意让金戋寺向民间开禁,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公孙行与薛仲安都是聪明人,迅速意识到女帝这番话背后的真实意图,于是二人目光刹那都扫了一眼沈云卿,而沈云卿这会儿心里其实并不好受,女帝当着他面,跟公孙行、薛仲安提及金戋寺改革,这就等于把他推出去,而女帝躲在背后继续遥控。

女帝话音落下片刻,薛仲安小心说道:

“母后,如今金戋寺经营有方,向民间开禁是否不利朝廷经略天下。”

“嗯,朕也担心,海郡王以为如何?”

不出所料,沈云卿就知道女帝要甩锅。

虽然报告是沈云卿打的,但他做不了主,决定是女帝自己的意思,但偏要他出来做挡箭牌解释,解释的好,女帝点头,解释的不顺心如意,女帝站在后面敲警钟。

沈云卿迅速酝酿腹稿说:

“回陛下,臣以为目前金戋寺应当向民间开禁,同时为鼓励民间参与朝廷经略,朝廷应当开放更多匠术与机器。而朝廷得到民间的钱资,用以经营天下,同时也能供养大军所需一应开销,如此才有把握打赢与忽喇全面战争。”

“言之有理呀,还是海郡王目光长远,甚合朕的心意。”

说是沈云卿目光长远,其实女帝更想展示自己的用人得当慧眼识英。总而言之,功劳都是她的,苦劳都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