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98

第598章 轩禾新学

古代由于认知不足,无法对大气变化做出快速且明确的反应,调整内政和农业生产,最终导致亡国的不在少数。

北宋、南宋、明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小冰期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争夺南方生存空间导致的亡国。

忽喇眼下虽然具备了灭亡任何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但可惜碰上的不是两宋和明朝,军事实力上不考虑后勤问题,岐帝国完全能够碾压忽喇,如果考虑后勤问题,坚守本土作战也没问题。

同时期岐帝国进行了改革和官僚安抚,武官系统长期保持高效运作,也让岐帝国不会出现两宋和明末的情况。

因此忽喇短时之内不足以对岐帝国构成毁灭性的危害,真正有危害的是大气异常带来的自然灾害,会搞垮国力,引发内变,进而让国防和官僚系统崩溃,招来忽喇的入侵。

所以沈云卿担心的不是忽喇,而是农业问题。

小冰期带来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是年平均气温降低,冬季尤为明显,出现零下三五十度都是常态,第二是农业生产周期缩短。

因为所有谷物植物的成熟,不是数日子,而是热积累。热带地区为什么一年能种三四季稻米,就是因为热积累更多更快。

小冰期让春夏秋三季的平均温度降低,导致热积累需要的周期变长,夏收的问题可能还不大,但是秋收就会导致粮食减产,因为夏种的粮食按正常历法入秋后还没成熟,就只能延后收割,但入秋后温度迅速降低,导致热积累不足,谷物无法达到所需热积累而枯死或是冻死,造成歉收。

有鉴于以上两点,迅速调整农业生产,是当务之急。

而且幸亏已经打下了腊婆,交趾收复指日可待,日后还能进一步统一中南半岛北部,得到半个以上的中南半岛的热带土地,将之变成朝廷的口粮基地,如此无异于多了一个强力补丁,但是需要时间经营。

翌日早朝,就沈云卿所提六点建议进行朝议,朝议进展出奇顺利,不顺利才真的有问题。

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扩大种棉,亦或者养绵羊收羊毛,官僚系统都有利可图,修水库要水泥吧,收棉花要纺纱织布吧。

宁阳水库建造至今十年多,各地早就眼红纷纷打报告要修水库,但都给工部给否了。

现在朝廷出钱修水库,既能提高地方蓄水灌溉效率,还能提高官员政绩,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官僚系统显然是不会拒绝的。

这些都是利益,只要让利益始终围着自己转,官僚和资本就会围着你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神都的大雨一直下到了九月中旬,雨刚一停就起霜,紧接着发生了霜冻,沈云卿、高鸿一早匆匆赶去轩禾书院,沿街满目可见瓦上覆着的白霜。

“表弟,前一阵百官议论的天生异象,莫不是这白霜冰棱?”

“白霜冰棱只是表象,背后还有很大的学问。赶紧走吧,难道抽空回一趟轩禾书院,今天后有很多事要忙。”

前几日女帝已经透了口风,高鸿要从海通调入礼部任职员外郎,负责新学教育试点。

但在沈云卿看来,女帝是想通过欧阳羽这桩婚姻,用高鸿控制自己的核心秘密,同时也日后女帝改组礼部打下伏笔。

以目前的政治架构,能阻止女帝废周的两大势力是工部和礼部为首的文官,其中礼部虽然好办,但是最顽固,而且党群也最多,因此要攻破礼部,最好是从内部着手,放个木马进去让礼部自己瓦解。

抵达轩禾书院时,满耳尽是读书声,氛围不同凡响。

“这轩禾书院来过不止一回,但还是头一次来的这么早,气象果然不同。”

高鸿大发感慨,感慨轩禾书院与私塾、太学的不同。这时沈云卿发生下马说:

“新学新学,关键就在一个‘新’字上,要是不新,还高什么新学。”

“想当初只以为是表弟的不学无术,没想到今日都办成了新学,还要大操大办,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那你这是挖苦我误人子弟喽。”

“我哪敢挖苦堂堂郡王,就是觉得朝廷现在的气象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不是朝廷的气象捉摸不透,而是朝廷变化太快,你等还没领悟。”

二人边说边走,已经来到文教区。

文教区以文化教育为主,是小初部、中级部所在地,高级部开始会分科,所以高级部与其他科部在“百教区”。

其中小初部、中级部分为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沈云卿南征之前原有的数学科小初部、中级部,一个体系是南征之后,以文科为主的体系。

原有的数学科小初部、中级部都是招收的识字青少年,甚至是秀才、举人、太学生,所以文化课程基础性较好,都是直接开始培养数学能力。

而最近三年由于女帝加塞和盲目扩张,导致大量生员进入轩禾书院,数学教育师资不足,只要另立体系保障质量。

这些后来加塞的生员统统重新编排新的小初部、中级部,新小初部以识文断字和学习文理为主,适当加入简单的加减乘除和一元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一般的教书先生就能传授。

新中级部会安排一些初中数学课程,中级部毕业后,安排统考,决定是否可以转入数学科中级部。不能转入者进入机械科或者是医道科,亦或者继续读书走科举道路。

所以新小初部与新中级部,比数学科小初部、中级部的数学教育内容低了一个等级。

“轩禾书院目前有生员八千一百多人,其中小初部、中级部占五分之三,约四千八百余人,配属先生五百五十六人,此外还有工匠、匠作、郎中、医正上千人。”

“人可不少啊,钱粮从哪而出?”

“最开始由沈府出,后来工部也出一些,三年前开始陛下也从内司府每年拨发一些钱粮,此外也有生员自费。但总体上就读生员无需支付读书费用,但是需要支付食宿费用。此外书院每半年都有奖学金,用于奖励平民子弟品学兼优者。”

“奖学金?”

高鸿不解,沈云卿细说道:

“就是对那些贫寒子弟学习出众者的奖励。”

“如此岂不成了牟利之举?”

听到这里,沈云卿顿时翻了个白眼,这些个文官脑子不知道怎么长的,现代社会正常的奖学金制度,到了古代就成了读书为了牟利,但话说那些个贪官读书之前难道就奔着贪污来的?

“今后朝廷开办新学,必须先从小初部开始,而后再办中级部,高级部暂不扩大。”

“但朝廷兴办新学,不正是为了轩禾书院的匠术能为朝廷所用吗,为何不可广办高级部?”

“高级部的先生不够多,因此生员多了也教不过来。其次是高级部的生员也不够多,需要时间培养,成才之后择其优良者留在书院担任先生,其他都要送入工部或者其他科深造,因此人才不够用。需要时间积累。

其次是高级部生员都来自中级部,不先学中级部,无从学高级部,而中级部又要在小初部学习,因此不能像考科举那样,从小就读四书五经,必须一步一步的来。”

这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模式完全不同,古代教育无论儿童、少年、青年还是成人,课本都一样,而且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灭亡,基础的几套课本都是四书五经,然后补充一些诗词文赋和律法内容。

所以十三岁的秀才和六十岁的秀才,十三岁的时候考科举,读的可能都是一本书。十岁的孩童,二十岁的小伙,也可能在一个屋檐下是同窗。

但是现代教育不行,因为有了数学和知识层次之后,必须逐级逐级的建立体系化教育,不可能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轩禾书院高级部现在重点培养数学生,甭看现在有四千八百多人的小初部和高级部生员,最终能升入高级部数学科的不会超过四分之一,多数人只能分流到机械科和医道科。

高级部数学科毕业后,部分留校任教,部分需要送入机械科深造制造、设计等专业,去工部工作实习,日后再抽回部分组建新的学科。

同时沈云卿还在考虑兴办更多的系部,用于容纳和分流轩禾书院中级部生员。

尤其是地图测绘、地形学、动物学、植物学、勘探学、气象学、航海学、地图测绘学、翻译,机械科、医道科也需要重新分流冶金、设计、制造、加工、外科、内科、草药方学、药剂学、微生物学、解剖学、护理、护士等等不同学科,系部扩容已经势在必行。

系部扩容意味着教育系统化向下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尽快推广建立试点势在必行。

离开文教区,进入百教区,所见又是另一番不同景象,高级部数学科低年级正在组织实践测绘,对书院东面的不规则菜园进行实地的测量计算,其实就是微积分的现学现用。

“表弟,他们这是在做何事?”

“测绘那片奇形怪状的菜地,以丈量大小。”

“数学科高级部就整日学这些?”

“那表兄你可知道那片奇形怪状的菜地有几亩地?”

“可这些又有何用呢?”

“那表兄可知道京畿道有多大,别告诉我有良田多少亩,纵横南北多少里,我要知道京畿道的方圆之内,山川林地,田亩沟壑,水域湖泊总的大小有多少亩。”

“这……这岂是人力所能为。”

“但是算数就能丈量的很清楚,一座山占地多少亩,一座山大致多重,都能算出。甚至日后还能算出一座金矿含金多少两,这些都能算。

表弟我研制的那艘三千石新式宝船,也是用算数算出之后再行建造,免去了大量放样与实验。”

“当真能有如此厉害!”

高鸿难以置信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竟然孤陋寡闻一问三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