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02

第602章 洋泾浜

首先,中亚那块地方不是忽喇主力所在,所以一时半刻还影响不大,相反岐军驻扎中亚的三万多人,都是重装骑兵兼重装步兵,岐军自己还放牧搞屯田,因此坚持一年问题不大。

而罗哈诺的生产力、技术等级远不如岐军,他们凭什么胆气敢跟岐军的三万重装骑兵对抗。

而且西域都护府已经装备了拉弦炸天雷,岐军取守势有绝对取胜的把握,当然,这一点罗哈诺未必知道,但在岐帝国看来,军事上的威胁短时内不是很大。

因为罗哈诺的主力都被吸引在波兹津,其本身人口就不多,能够动员的兵力和战争潜力相对有限。

他们发了什么疯,敢于挑战岐帝国。沈云卿宁愿相信是鸿胪寺、太学院的这些个洋泾浜的翻译出了问题。

看过来函,交还女帝,沈云卿沉默了许久,思考着可能的情况。

公孙芸惠耐心等了片刻,但迟迟不见沈云卿开口,她的耐心渐失。

“海郡王如何看待目前西域情势。”

“回陛下,臣不建议立即做出判断,应该再等顾通军报。”

“罗哈诺宣战国书都已送到,难道还不能说明贼子野心。”

“回陛下,臣怀疑鸿胪寺与太学院通译是否翻译有误。”

话音未落,尚书陈锦檀就说:

“虽然我朝与罗哈诺并无邦交来往,但是并不影响两国文书往来,所译内容并无不妥。”

沈云卿不认为陈锦檀的话有问题,但同样不认为他讲的就正确,因为中国文明和外部文明的思维逻辑有本质上的不同。对于这封宣战国书,沈云卿更倾向于最后通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战。

在中国其实有最后通牒这一现象,但从来没有被正视过,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会感觉这一过程不存在。

如某地叛乱,朝廷不会立即用兵,因为朝廷要调集平叛大军需要时间,地方的州兵民团组织度低,人数分散,不具备第一时间剿灭大规模叛乱的条件。

所以朝廷得到消息之后,往往第一选项是派人去恐吓,或者安抚,争取调兵调粮时间,绝不是电视剧上演的,发生叛乱立马神兵天降。

所以中原王朝也有最后通牒的习惯,只是很少以官方的正式文书的形式对外发布,甚至连对外宣战,也仅仅是在国内发天下檄文,让国内老百姓知道,很少直接把战书送到国外。

同时当下还没有系统性的语言翻译,只有纯粹的学习和模仿,这种学习掌握没有近现代语言翻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也缺乏全面性,存在翻译尺度上的模糊。

即便是近现代,翻译不准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外国人很难理解中文,往往只能生搬硬套,有些概念外国根本就没有。

就比如中国人的“经络”概念、“气”的概念、“阴阳”概念、“风水”概念、朝代概念、朝廷概念,都没法儿翻译,朝代往往翻译成“国”的代际兴亡,“朝廷”给翻译成政府,所以西方就污蔑说中国只有皇帝史,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其实都是放屁。

所以沈云卿高度怀疑是不是鸿胪寺、太学院没给翻译准确,之所以要等顾通下一封急报,就是要确定罗哈诺有无大规模越界入侵。

西域都护离着洛阳太远,消息传递和朝廷做出决策需要很长时间,罗哈诺多少应该清楚这一点,而且这个时候中亚已经入冬,不利于大规模作战,所以如果是最后通牒,他们应该会等待一段时间,同时调集兵力。

如果是宣战,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开打,今早或者明天应该会有第二封、第三封八百里加急,所以要等。

但女帝觉得鸿胪寺、太学院翻译的就是宣战国书,被人打了脸,不做反应有损君威。而且当初为了收复西域,朝廷差点垮掉,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公孙芸惠岂能甘心。

陈锦檀确定翻译没问题,沈云卿无法反驳他,因为当下就这个水准,你不能用现代标准衡量一千年的水平,这是不讲理。

迅速思考拿捏了分寸,沈云卿说:

“陛下,兵部现在是何意见?”

“上将军(武卫忠)认为西域此时已经入冬,不久将下大雪,不利于两军作战,故而尚可保一时太平。”

“臣还是坚持刚才建议,应该再等顾通军报。同时臣猜测罗哈诺国书,应该不完全是向我朝宣战。”

“哦,何为不完全?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臣猜测也许是最后通牒,只不过我朝此前都是以口头与公函威胁,极少使用国书威胁。此番我朝被外邦以国书威胁,以我朝惯例属于宣战。此外两国往来生疏,文书翻译或多或少有所出入,臣在腊婆期间也曾多次发生翻译出入,因此臣判断罗哈诺国书应是最后通牒。”

话音刚落,武卫忠说道:

“即便是最后通牒,与宣战又有何异!”

“既是最后通牒,敌方会给与我方消息传递与思考时间。同时罗哈诺此时送来国书,他们也要调兵遣将转运粮草与牧群,而且眼下西域已经入冬,不利于大规模作战,罗哈诺作为强国,应该清楚这一点。”

“不利于敌,同样不利于我军,而且如今忽喇数十万大军压境,我军百万大军都在北线,无力西顾,若是罗哈诺知晓我朝形势恶劣,就是等到明年开春又何妨,难道我朝能有援兵西去驰援。”

眼下最大的困境是岐军主力被吸引在长城一线,同时西域路程过于遥远,无法大量投送军力,因此现在是既无兵可调,也没有能力增援。即便能拖上五六个月,明年的现在还是一样的困境,朝廷无能为力。

兵部的结论是攻守都不利,攻则兵力太少,地方太大,三万精锐重骑虽然战斗力凶悍,但是你让他在四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战,根本就不现实。

同时朝廷核心本土距离太过遥远,国力鞭长莫及,距离永远是农耕文明的最大灾难,所以能够输送的援军和补给极其有限。即便使用游牧战术,赶着牛羊随军出征,岐帝国也吃不消长期的消耗。

而罗哈诺就在自己家门口用兵作战,有距离和后勤投送的绝对优势,所以罗哈诺方面是吃定了岐帝国,无论是否交出波兹津使团,他都能取得绝对的军事胜利。

如果采取守势,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岐帝国在中亚地区只有三个据点,其中西域都护治所“远翰城”是最大据点。

也就是说,中亚四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岐军只有三个城池,其他都是各地的少数民族和领主。而那些领主大都是哪边风大往哪边倒的墙头草,今天岐朝皇帝来,他们拜岐朝皇帝,明天罗哈诺国王来,他们也能认账。

所以岐帝岐军实际的控制区就只有三处,如果罗哈诺围困三处据点,也就几十平方公里,那剩下的几百万平方公里完全可实际占领。

这样一来,坚守西域还有什么意义。

人家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给占了,你就占百分之零点一的三座城,在地图上就是个点,你说中亚是你的,谁相信。

沈云卿判断,罗哈诺攻取中亚地区,根本动机很可能是为了丝绸之路上的关税和贸易节点,而且是趁着岐帝国与忽喇翻脸的当口上,否则无法解释罗哈诺发了什么疯,敢于挑衅岐帝国。

此前忽喇与罗哈诺长期有边界冲突,而木可烈时期忽喇与岐帝国又是亲戚关系,西域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忽喇在西部边境的武装震慑,同时岐帝国的重骑兵也不好惹,罗哈诺安分守己是摄于忽喇与岐帝国的双重威胁。

现在忽喇和岐帝国翻脸,当初的双重威胁就荡然无存,罗哈诺完全可以毫无顾忌的攻取中亚,在忽喇攻取西域之前,拿下中亚地区,趁机扩张势力做大地盘。

同时忽喇与岐帝国陷入长期战争,最终无论谁赢了,也都是输了,罗哈诺将彻底消化中亚地区,并赢得喘息之机。

以目前的战略态势和岐帝国的国力,兵部得出悲观结论也就顺理成章并不意外。

沈云卿猜测,兵部现在心里想的不是怎么对付罗哈诺,而是开始考虑暂时放弃西域,抽回那三万重骑兵和几万岐民,加强天山都护的防御力量。

所以兵部现在心里想的是弃是保,而不是战和问题。

但这话显然不能宣之于口,以女帝的秉性,吞下去的难道还能吐出来?更何况本就是老娘的东西,要老娘割肉,老娘先拿你人头。

此时天色已经大亮,气氛僵持不下,迟迟无人拿出办法,素来以计囊著称的沈云卿,也束手无策,无疑让形势更为严峻。

“陛下,今日是否早朝?”欧阳羽小声问道,寄希望于转移话题,缓和气氛。

“今日不朝。”

“是。”

言毕,欧阳吩咐王素琴前去章台宣旨。这时沈云卿上前说道:

“陛下,臣有事向陛下私下陈述,望陛下容禀。”

“随朕过来。”

“是。”

此时众人目光纷纷投向沈云卿,心情无不复杂纠结。

户部担心花钱,兵部则不看好沈云卿能有什么好主意,礼部则怕沈云卿打小报告,指责是礼部翻译工作没做好,误国误民,大搞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