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06

第606章 再出国

“西域距离长安少说八千里地,那罗哈诺位于西域更西,我朝版图向西延伸,日后将不利于朝廷管辖与固边,而且当地多为异民,朝廷要从国内向万里之外迁民难于登天,此事你可做周密考量。”

“范尚书担忧不无道理,统治距离过长,而产出又少,素来是朝廷忌讳所在,但范尚书可知道忽喇以北是何地?”

“忽喇以北是荒原极寒的不毛之地。”

“只要我朝荡平忽喇,忽喇以北从此再无强敌。但同时也要迁民戍边,巩固我朝在忽喇领地,如此北方再无大患,而我朝东面是大海,南面是弱邦,都不足为虑。日后我朝主要威胁将来自西面。西面南北纵横跨度比我朝北方边境短得多,只有四分之一,又何来比现在更为严重的边患问题。

至于距离遥远,沈某正在研制新式车辆,数年之内必有结果,一旦此车成功,日后朝廷统治距离可增加两倍,距离不再将是阻挡朝廷统治的障碍。”

汉唐时期包裹元朝时期,中原王朝为什么丢了中亚和西伯利亚,很大程度上是距离太过遥远,同时开发难度大,由此导致产出远远少于投入,需要长期的高投入,尤其是迁徙老百姓固边的成本太大,民生反弹太强。

所以还得感谢秦始皇,如果不是秦始皇开疆拓土,迁民戍边,不是汉王朝的南征北战,消除藩阀,中国的版图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

但是走这种极端的后果往往都是王朝覆灭一种结局,因为在农耕时代,迁徙人口的成本太大,仅仅明朝朱元璋时期,为了巩固河南、河北、关外、关中、四川地区人口,几乎就抽空了国库。

当时迁徙老百姓,都是靠11路公共汽车,没什么骑车、火车、电动车,滴滴打车、自行车,能有驴车就不错了。

这么些人农业脱产在路上走,他们可不是军队,都是没组织没纪律的老百姓,走在路上稀稀拉拉,从山西走到广东,能走半年。这一路上的吃喝拉撒都要靠朝廷免费解决,否则不解决吃喝拉撒供应为题,贸然迁徙人口,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所以可以想见如果从河南,向东欧大平原移民,会是何等惊人成本和艰辛。

更何况出了甘肃到新疆这段路上,沙漠隔壁和荒原占了百分之六十五以上,人口很难集群通过。

中原王朝最终丢失中亚的主要根源,就是在打下之后没有能力迁徙人口戍边。

同时当地和周边民情、国际关系复杂,中原王朝没有人口基数支撑,不能能提供大军驻防的供应保障。

同时受到通信速度的制约,即便是和平时期,从中亚用八百里加急传送消息,也要三四十天,战争时期可能得要两个月以上,朝廷即便调动兵力,没有半年也调整不过来。

当年高仙芝出兵中亚,协防波斯抵御阿拉伯入侵,之所以败给阿拉伯人,就是因为唐军少而雇佣军多,最终是阿拉伯人买通了雇佣军从背后击败了高仙芝,导致唐军全军覆没。

所以中亚民情和国际关系的复杂,也决定了战争时期守不住,当地的部落和小邦国对中华文明没有归属感,基本上都是有钱就是老子,有奶便是娘的人。

沈云卿的豪言壮语仍旧不能打消范勇顾虑,但这个时候贵族和资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下等官吏,说出这等豪言壮语,一定会遭到其他官员和高级官员的嘲讽斥责。

但现在是一个有着手腕、技术和战功资历的郡王说出这等话,就能压服质疑和反对,因为你的功绩和能力能作为预判的信息,确定你的执行力的可行性。

听取沈云卿陈述,女帝一概之前阴沉脸色,心情大有好转,她说:

“此事暂不可宣扬,只在场诸位知晓即刻。”

“臣等遵旨。”

“现在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三人俯首行礼,范勇、桑劲川转身离去,唯独沈云卿还在。

“海郡王还有何事要想朕禀报?”

“陛下,臣希望随同使团一同出使忽喇。”

女帝闻讯吃惊,她忙说:

“海郡王当知自己现在身份,南征朕已容你一次,此番决不可妄为。”

“陛下,臣此去随行是匿名而去,暗中摆步议和,如此便是借给李义清第二个胆,让他放心唱戏,臣兜着。”

“若被忽喇识破,加害于你,朕心何安。”

“陛下放心,臣自有保命之法。现如今轩禾书院已经初具规模,臣的生平所学多数已经传授书院,即便臣有三长两短,陛下只要按臣的既定方略施政,五十年内可保万无一失。”

“不行,这次朕绝不同意。”

“陛下,此番议和事关国运,危害程度比腊婆更为严峻,非臣亲去不可,望陛下以国事为重。”

“容朕再做考虑,爱卿退下吧。”

“是。”

沈云卿并不放心李义清、邱继匡出使忽喇,他二人虽然能完成议和使命,但是不能骗忽喇西征,改变战略态势,所以只能亲自出马,操盘谈判进程。

同时沈云卿此去塞外,还要随行考察沿路地形,寻找适合筑城地点,在漠北、漠南地区扎几个永久居民据点,以便于日后修铁路,将据点连线。

如果为了修铁路而同步建设居民点,将没有任何基础保障。必须先建永久性的城池居民点,再修铁路,铁路修成之后就能迅速通过已经建立的居民点,扩张规模,同时向外围辐射,兴建更多居民点。

日后将是热兵器的时代,这些居民点和铁路建成之后,只需要少量国防力量,依靠手中的热兵器,就能巩固一大片领土,忽喇日后再南下,这些个拥有火器的点,就足以迟滞他们的进攻。

走出泸溪宫时范勇、桑劲川二人不约而同等在宫外候着。

“二位大人这是?”

“方才陛下面前不变言明,想私下与海郡王好好细说。”

桑劲川的不方便说,其实是不方便当着盛怒之下的女帝面前说,只能私下说。

“不知桑大人何事不便明言。”

“我与范尚书所想其实都一样,都是担心日后朝廷即便打下了罗哈诺,经营那偏远蛮荒之地,朝廷会入不敷出。”

这时范勇插话说道:

“海郡王的壮志雄心,范某何尝不曾有过,然外世鞭长莫及,岂能是人力能为。”

“那就不用人力。走,本王带二位大人开开眼界。”

范勇、桑劲川仍然一头雾水,跟随随沈云卿一路出宫来到了轩禾书院,载具动力实验室。

郭炳正与陈谦、陈理二人正在仍在继续测试昨日的小火车。

沈云卿给二人细说了火车原理与功用,范勇、桑劲川反应各不相同,范勇就说:

“此种小车如何能拉上万数十万石的货物。”

“如此小的铁车自然拉不得数千石的货物,但是日后可以放大一百倍,日行千里两千里绰绰有余。”

“当真!”范勇着实给日行千里吓到。

“当真,范尚书眼前所见小车轨道,首尾相连是半里地,小车现在日行可达四百多里,也就是八百圈。就在此堂屋之内,每天十二时辰不停地跑,一日就跑了四百多里地,何等之快。”

“也就是说,日后只要大修此等铁路,就能贯通全国日行千里。”

“不错,运兵、云马、运粮、运百姓,铁路修到哪里,人货就能送到哪儿里,然后在再向铁沿线两百里内扩散,将十分利于朝廷统治边远土地。”

话音刚落,桑劲川却说:

“这得要多少的铁呀!”

“所以才要扩大铁产,炼更多的好钢,铁价才会更便宜,铁价便宜了,修铁路也更便宜。但是在此之前,各地矿山需要改善采掘工具,更多的使用铁轨道与矿车,如此才能更多运输开采的矿石。”

“可铁增多价格下跌,岂非贱如草芥。”

“盐价下跌,但朝廷盐利岁入不降反增,百姓与盐商均得实惠,难道盐价下跌朝廷就亏本了?

铁也是这个道理,铁价下跌,利润是会变薄,但关键在于如何用铁。若是将铁变成机器,铁价就会因为机器更值钱。

同理,日后兴修铁路,朝廷运兵、运粮,要剩下多少民力与运力,这块支出就足以让户部剩下更多钱粮。同时铁路修成之后,还能用于百姓往来出行,朝廷可用于贩卖坐位牟利,又能将兴建铁钱款收回。

而且铁路可用五十年、一百年,一百年之内创造的收益好处,难道还不能把本钱收回来。”

沈云卿就发现,跟户部这帮子人交涉,千万不能说“投资巨大”这四个字,你得跟他们说“收益巨大”四个字。

户部这帮子人的脑子还停留在农耕时期,所以他们算账方式和工业革命后的算账方式不一样。

就好比这铁路,户部算账是按年产二十四万石算的,所以怎么算铺铁路都是寸铁寸金的价格。

而沈云卿是按年产五百万石、一千万石算的,所以成本会迅速降低。

引范勇、桑劲川人参观了火车,沈云卿引他二人离开书院返回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