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32

第632章 议和起征程(2)

司马炼是薛伯充的亲信,同州的军刺史,也就是武官出任的刺史,薛伯充不在,他的职务最高。

军刺史的官阶与上州刺史相当,都是从三品,介于禁军将军的三品和中郎将之间,以便于政务、防务统筹协调,是岐帝国的特殊制度。

所有边关六品以上的主官多数由武官担任,同时限制少数归化和汉化的少数游牧民族出任重要边防职务,这就杜绝了安禄山和努尔哈赤这种狗咬主人情况的发生。

因此军刺史制度,是岐帝国多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边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军刺史制度也让边镇将领权限过大,造成薛伯充这等边疆军阀的出现。

同时岐帝国以禁军为体系,分化军队派系的制度,又抑制了边镇军阀对内地的伸手,户部独立的财政体系,遏制了边镇军阀的经济能力,从而让这种现象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至少目前还是可控的。

但如果国内情况恶化,社会发生动乱,那就很难说不会发生吴三桂这种情况。

所以制度这套东西,永远没有万能的一套,只有不同时代采取不同合适的制度才行,不能一套制度从出身用到老死,完全一点不改革,不变通,彻底僵化。

沈云卿向司马炼传达了女帝圣旨,但当晚与司马炼再次密谈,将女帝另一道圣旨转给他。

看完密旨,司马炼大惑不解:

“陛下既已派遣御史中丞郭萧逸出使,为何还要另派邱继匡、李义清前往?”

“司马将军镇边多年,应该知道忽喇的情况,此番是朝廷主动议和,因此势必要破费一大笔财货。然郭萧逸这些个文官,却异想天开,自恃薛大将军在西辽取胜,本王在腊婆戡乱,就能藉此文功武吓吓退忽喇,好少掏一些钱款搪塞忽喇。

实则不然,忽喇根本不惧我朝我朝威胁,而此番又是我朝主动提和,底气不足,忽喇势必狮子大开口,因此郭萧逸此去一定是一事无成。而且可能到不了汗帐,就可能被忽喇迎头痛击杀害使者。

有鉴于形势险恶,只能继续派遣邱继匡与李义清为使,继续议和。”

“原来如此。”司马炼捻着长须点头肯定,随后又说:“那海郡王需要本将做些什么。”

“准备双倍粮草,一份给郭萧逸等人,一份给邱继匡、李义清准备,要快。”

“此时简单,我连夜令人准备。另外,本将听说前朝廷已经造出一种极为厉害的火器,可有此事。”

“有,眼下已有四五千支,邱继匡、李义清此去随行携带两千支此种火器。传闻忽喇也已经购得火器,但绝非我朝火器对手,司马将军大可放心。”

“但愿朝廷能早日配发各军,尤其是火炮,光有炸天雷仍然很是吃力,敌军可以围而不攻,大颗的炸天雷即便装上投石机,也难打击数里外的敌军。一旦城池被围,再好的近战火器也无济于事。”

“司马将军说的不错,朝廷眼下正在加紧研制新的火炮,不用多久便会制造。”

投掷类爆炸火药武器虽然解决了火药的弹体化,但没有解决远程投送的问题。

兵部研发了各种大小拉弦炸天雷后,也仅仅是用投石机发射投送,而投石机受到杠杆臂长限制,投射距离十分有限,因此火器的关键仍然在火炮和枪。

岐帝国现在火炮的尴尬是有弹没炮,弹丸很厉害,榴霰弹、爆杀弹、实心弹已经齐备,但就是缺少炮。因为弹丸的技术相对简单,难的是炮。

没有炮,一旦城池给围起来,近距离投掷型的火器就没用武之地。

司马炼这些边关守将整天专门琢磨守备防御的弱点,所以思考的深度就比其他没有实战作战经验的武官强的多。

尤其是忽喇是骑兵,现在又有枪杆子、黑火药,反而能对守军造成威胁。一旦躲在弓箭、投掷爆炸武器的距离之外,给你搞穴攻堆黑火药,那会很棘手。

这还是在长城防线,最多也就是把家门堵起来。一旦日后被攻入腹地,可能四面围城。守军丧失了城外回旋余地,就很难坚持防御。

但如果有大炮架在城头山,配合现在岐军的榴霰弹、爆杀弹,就能把围城守军挡在至少七八里外,七八里之内都是火炮和投掷爆炸武器的杀伤范围,敌军不敢贸然强攻,只能长期围困,大大增加了守军坚守时间,为后方调兵遣将争取了喘息之机。

郭萧逸、朱梓楠一行在同州停留两日,补充粮草马匹和载具,随后出关北上。

离开同州当日下午,邱继匡、李义清二人一同抵达。他二人其实早到了,一直躲在城南客栈,待等郭萧逸、朱梓楠一走,即刻露面现身。

沈云卿在临时居所备下了便宴,给二人洗尘。

“两位大人辛苦,请坐。”

“这天寒地冻的,怎来的胡萝卜与莴苣?”

邱继匡好奇不解,李义清也问:

“北地冬季苦寒,种麦尚且不易,这同州竟还能种出胡萝卜与莴苣,真是奇哉。”

“呵呵,二位大人不要误会,这胡萝卜与莴苣,是为了此行议和,早在入冬之前前备下的蔬果。”

“嘶……就是两月之前种下,入秋之后也快冻死,如何能保存至今。”邱继匡不是傻子,他也是种过地,屯过边的将领,北方的节气他很清楚。

“这胡萝卜与莴苣,这天气自然是种不出来的,也保存不到今天,是本王制成干货之后,随行携带便于食用。”

“哦……还有这等妙法,那此种干制果蔬能保存多久?”

“北方干燥地区一年半载不成问题,若是能存入容器之内保存,可以更久,邱大人可是在想日后供应大军食用。”

“莫非海郡王有此打算。”

“不错,非但可供大军食用,大军自己也屯种莴苣、胡萝卜自己能做。来,不妨尝尝口味如何。”

当下还没有出现干制蔬菜的工艺,只有干制草药,因为还没发现适合干制的蔬菜。而莴苣和胡萝卜是最合适干制脱水的蔬菜,而青菜这类野菜不合适干制,尤其是古代技术条件差,叶菜非常不合适制作脱水干制蔬菜。

莴苣可以切片直接晒干,无需先熟制,而胡萝卜最好需要烫熟,但不能炖烂,然后沥水,晾干,最后暴晒风干,能最大程度保存其中的维生素,但是口感不咋地,但基本解决了冬季蔬菜的来源。

此行出塞,吃菜很成问题,忽喇人已经习惯常年摄入高蛋白和谷物,中原人不行,即便是冬季,至少也吃一些腌菜。

此去至少四五月是冬季,四五月不摄入蔬菜,中原人根本吃不消。

而且有了干制莴苣和胡萝卜,日后还能供应各地北方驻军,甚至日后出海,也能携带一些。

三人边吃边聊,话题很快从蔬菜转向议和。

“海郡王此行不能露面,但据本官所知,那鲁古图不是等闲之辈,会否被他察觉。”

“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要有备无患。”言毕,沈云卿放下筷子,从怀中掏出一本装订的手稿递给邱继匡:“二位大人可先翻看一下,此行路上二位都得默记在心,本王会与二位推演忽喇问话,以便于二位应对。”

邱继匡接过手稿翻开细看,李义清也斜着脑袋伸长了脖子看着。少顷,只见邱继匡脸色浮起一丝诡异,他说:

“这些……这些可都是朝廷机密呀。”

“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假的居多,如果忽喇问起以上内容,邱大人见机作答。这些手稿之内,都是本王拟定的应对策略与忽喇可能试探的内容,以及忽喇可能掌握的消息,都需要二位大人应变作答。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有备无患。”

“那陛下可否知道此事。”

“若非陛下首肯,本王岂敢善做主张。二位大可放心,出了事,由本王兜着。”

沈云卿一共草拟准备了六百三十九条忽喇可能问及和刺探的情报信息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生产、生活、交通、后勤等方方面面。

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得要回避,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真的,都做了详细的罗列和清点。

此去出塞路上至少有四十天的时间,李义清、邱继匡必须在这段时间之内,熟悉掌握所有这些内容,同时补充其他遗漏。

用过饭后,沈云卿将司马炼邀至居所,与李义清、邱继匡二人见面。

翌日下午,龙武卫将军孔涛率军抵达同州,兵马暂不进城,驻扎在城外。需要换装番军制服甲械通关出城,以掩人耳目。

稍晚时,沈云卿携领军卫枪手一哨人马,与司马炼前往同州西郊无人处试枪。

数次射击过后,林子里的大树千疮百孔木片范围,威力很是惊人。

“新式火器竟然如此厉害,一尺粗的大树竟能轻易洞穿,足胜过强弩十倍。”

“当下任何甲械都无法招架新式火器如此密集射击,而且七十步之外的准头远胜过忽喇火器,与弩相当。”

“果然厉害,我朝有此火器,日后何愁不灭忽喇,可惜了这次议和。”

“司马将军无需气馁,此番议和是为争取朝廷喘息,为日后向忽喇复仇,绝非朝廷与陛下的懦弱退让。”

“嗯,本将军相信定有复仇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