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61

第861章 奶制品

九月二十九下午,沈云卿在泸溪宫给孩子们做蛋糕。

宫里的饮食都由膳尚监负责,即便是王爷、郡王在宫内的住处,也由宫里订餐,或者按食谱联络知会膳尚监供应。

此外为方便生活起居,住所其实也有单独的灶房,但不能做什么大菜,只能热热菜,烧个饭。

一来是木质建筑,宫内火源点尽可能被控制起来,防止失火。

二是失火后救火太困难,所以除了冬天取暖,各宫其实不让搞太多的火源点。

三来皇室贵族多数是生活低能儿,不太可能自己动手料理吃饭问题,即便有,也可能万一手贱把自己给烧死了。所以就只能配备厨子,一个不多,十个百个就够呛了。

而且皇帝那么嫔妃、皇子、公主,每个人都配上两三个厨子伺候着,用人会迅速增加,不利于节省开支。

所以皇宫里的伙食供应,大都集中在膳尚监或者御膳房。

因此也会经常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如嫔妃之间相互正风吃醋,御膳房就成了重要阵地,因为这里是宫里人际关系交集密度最大的地区,谁的饭都在这里做,很容易出现纰漏。

沈云卿入住泸溪宫后专门辟了地方建了厨房,全砖混水泥结构,大锅大灶,还有烤箱、蒸箱,一应俱全。

平时都有专人把手,做菜则都是自己人做,沈云卿也经常下厨,偶尔也会让大一些的子女教他们下厨,得先学会照顾好自己,日后才能把事做好,决不能变成一个低能儿。

打开烤箱取出蛋糕,焦黄的色泽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看着都很有食欲。

“王爷,这是最后一块了吧。”龙菲问。

“嗯,是最后一块,等我把炉子给熄了,给蛋糕上奶油,再插一些水果就行了。你去隔壁六号柜取些奶酪,搁平底锅里放近烤箱熔化了,待会儿要用。”

“那东西又臭又硬,孩子们吃不惯。”

“调奶油里会好一些,赶紧去拿。”

“哦……”

厨房隔壁是储物间,主要放一些耐储藏的食材,如腊肉、水腌菜、酒类、干货、干制海产品、奶酪等等。

奶酪并不是西方的发明特产食品,最早是中亚传到的西方,是游牧民族入侵带过去的。

一开始是匈奴人,但匈奴人的奶制品还不能称之为奶酪,后来是蒙古大军西征带去了改良版奶疙瘩,或者奶块,传到欧洲后,经过欧洲人改良,才有了欧洲早期奶酪。

眼下忽喇人、肃汝人、库兀图族都做奶疙瘩,之前神都也有奶疙瘩卖,但岐人吃的不多,主要消费群体是库兀图族和外商,岐人吃不惯这东西,因为有股子臭烘烘的味道。

这些年岐帝国经济繁荣后,尤其是与忽喇议和后,贸易量增加,关外进入有计划的初步开发,同时对牧民和放牧业进行规范,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就不得不发展一些经济产品。

如剪羊毛卖羊毛,羊皮、牛皮、鹿皮巾、鹿鞭、肉干、奶制品等等,奶酪和羊毛是沈云卿重点发展扶持的两个产业。

羊毛、羊绒可以制成羊毛面料,利润和市场潜力很大,而奶制品则是高钙、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是可以替代肉制品的优良蛋白来源,尤其是航海和行军打仗,摄入奶酪比涉入肉制品更好。

尤其是出海,几乎很难保证新鲜肉制品,只能吃桶子肉,就是腌在木桶里的腊肉或者鲜肉,吃多了且不说严重便秘和营养不良,重要的是亚洲的海上环境和气候比欧洲恶劣的多,腌肉在海上存久了之后,致癌物质比同时期的欧洲海上腌肉高的惊人。

因为亚洲气温高,欧洲是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低,细菌繁殖速率低,同时亚洲微生物环境比欧洲复杂,加之气温又高,更容易滋生细菌和化学反应。

所以亚洲出海和欧洲出海,就天生面临地缘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劣。

亚洲出海的随船食物变质速度,是同时期欧洲随船食物的好几倍,欧洲出海的全麦硬饼干放在木桶里,搁几年都没问题,但亚洲的全麦硬硬干搁在木桶里,只要一出海,放几个月就会全部发霉,一直霉到骨头里。

所以欧洲人能依靠硬饼干、桶子肉和葡萄酒进行大航海,中国人根本不可能,付出的代价太高,这是气候环境决定的。

你首先就解决不了海上不靠港,长期航行带来的食物迅速变质问题,一旦食物变质到难以下咽的地步,就无从谈起人的生存问题。

其次就是地缘板块,中国一出海,周边全是国家和土著,文明指数比印第安人高得多。

而欧洲一出海,就是大西洋,沿途没有任何国家的阻挠,出海横跨三个月就是美洲,美洲印第安人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碰上的却是火器时代的欧洲。

而中国一出海,甭说三个月,一个月后食物就开始变质,哪怕是完全干制的食品,都会因为高湿度而变质,甚至干面粉都会发霉。

所以中国出海,面临的环境比欧洲恶劣。

郑和七下西洋,途径国家数以百计,如果用欧洲的逻辑一层一层的占领和强推,其实根本出不了南海,明帝国就得耗死在南海周边,巨大的开支就足够拖死明帝国。

而欧洲人一出海,直接用火器对付石器印第安人,那当然容易。而且美洲都是大陆,亚洲大陆之外全是岛国和土皇帝,谁都不好惹。

当基本的食物问题得不到解决,出海就根本谈不上。

如果按欧洲早期航海的食品标准,中国船员的寿命会短到只有三十多岁,而同期欧洲海员的寿命大都有四十多,甚至五十,因为食物带来的恶性疾病,尤其是肠道癌、胃癌、肝癌、肿瘤,乃至维生素缺乏,就会要了海员的命。

当下人命虽然便宜,但问题是经验很贵。

一个富有经验的风帆水手,少说需要十年十五年以上的经验,即便从十八岁开始上船,到能独当一面,就是二十八九岁,结果三十刚出头就因为长期食用高癌食品死了。

人死了可以继续招募,但无疑会急剧增加开支和战略损失,同时海员的高病死率,会打击国内参与远海活动的热情。

因此发现这一问题后,沈云卿加大了知识宣传,要求出海船只,无论官船还是民船,不仅要携带随船耐保存食物,靠港后尽可能补充现吃的食品和水果。

所以这就带来一个严重问题,要保证人的基本食物安全,就要一站一站的靠港,导致亚洲的航海传统,就是短途中转航行。

而欧洲出了葡萄牙,除了后期南下非洲,早期无论去美洲还是非洲,都无停靠。即便如此,他们的食品变质速度要比亚洲慢得多。

从中国出海探索世界,光食物带来的不平等,航海效率就低得多。

甭看郑和出海很风光,但是每次出海回来要死多少人,除了疾病和风浪带来的死亡,很多人都是死于隐性的食物引发的疾病,就是腌制品吃的太多,到了海上严重化学变质,只是吃在嘴里没什么变化,但是化学性质已经改变,大量的致癌细菌和亚硝酸盐,长期高含量涉入,短时内就能癌变。

沈云卿发展奶酪,就是为了替代部分肉制品,尤其是海上航行蛋白质和钙质的涉入必不可少,高强度、高消耗,蛋白、钙质摄入非常重要。

十公斤的牛奶,才能制成一公斤的普通奶酪,如果是干制脱水奶奶酪,大约需要十一到十二公斤。

奶酪有个特点,封存储藏后会发霉,只要按标准工艺发酵和包装,这种霉菌中的有害菌极少,多数霉菌有抵御细菌入侵,防止变质的好处。只要保存得当,可以放上两三年。

奶酪富含蛋白、钙质、脂肪,有益菌,补充能量和营养的同时,可以治疗便秘,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当然,吃多了也不行。

当然,这种专门为航海研制的脱水干制奶酪的保存,没现代这么精贵,非得要预装进真空包装袋冷藏低温储存,这是现代奶酪工艺。

早期和中后期奶酪都是常温生产储藏保存,没冰箱冷冻技术的年代,就不做奶酪了?一样还是照做,只是工艺和标准会低得多。

尤其是气味上,会有些接受不了。

此外食用的时候切掉奶酪的外层,只吃奶皮内的部分,内部的奶酪成分好得多。

奶酪虽然是耐贮藏的食品,但是奶酪有个特点,它会一直不断的发酵,只是很慢而已。

所以奶酪贮藏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是时间越长,口感越差,早晚会因为完全发酵变得不可食用。

随着这些年塞外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各项产业陆续形成规模,奶牛场大量出现,奶酪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不过由于奶牛的问题,用的都是传统的塞外牛种,没有近现代常见的那种黑白奶牛,所以产奶量不及近现代的奶牛多,不过奶牛的选育工作也在稳步推行中,十几年,几十年后,总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