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62

第862章 秘密来信(1)

目前关内北方地区陆续有些销售,岐人仍然消费不多,更多是库兀图族消费。

尤其是奶酪以前都是中上层库兀图人才吃得起的奢侈品,现在普通牧民偶尔也能消费,就因为朝廷的扶持政策,初步产业化,让产量提高了。

此外也卖给忽喇人,而且需求量很高。

现如今岐帝国拥有及其广袤的草原,放牧的成本极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产奶量不及现代奶牛的问题。当放牧成本变低,产奶成本和奶酪成本也低得多。

当然,再怎么低,规模、产奶量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设备也跟不上,远没到大众消费的水平。

尤其现在市场狭窄,人口众多的岐人不吃奶酪,所以没出现紧张的供需问题,如果大家都吃奶酪,价格会暴涨,再次变成奢侈品。

目前产出的奶酪,除了传统的牧民奶疙瘩,主要生产六个品种的奶酪,所有的工艺都由轩禾书院提供和改良,严格按工艺制作。

所有奶酪都统一做成直径一尺、高度三寸,或者直径五尺,高度四尺的圆饼形,以便于标准化计量、运输和配发。

其中关外道出产三种奶酪,云中都护出产两种,肃汝出产一种,其中云中都护出产脱水干制奶酪,是主要供应海军的奶酪,因为当地气候比较适合脱水干制奶酪。

关外道出产常见的奶酪,肃汝出产的奶酪有点特殊,原本传授给肃汝的奶酪也是咸奶酪,不知道哪道工序出了问题,最后变成了乳酸菌发酵的甜奶酪。

但是这种奶酪有个问题,不容易运输,一运输就会变质。原因是对奶酪成形后的加工环境和保质要求较高,眼下技术条件达不到后期加工包装要求,所以只在东北地区流行。

一旦到入了关,会迅速变质,即便是冬天运输,也很容易变质,尤其是暴露空气中切割之后,会迅速变质,没法儿长期保存。

所以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大都是关外道的奶酪,沈云卿家中储备的是黄霉酪,因奶酪在窖藏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的一种金黄色奶酪而得名。

这种奶酪最大的特点就是常温下容易保存,不易变质,无杂菌,关内可以窖藏地下,即便夏天,地下的温度也较为凉爽。切开后刷上医用酒精或者盐水防杂菌,再裹上油纸即可保存。

黄霉酪口味十分绵软浓郁,蛋白含量、钙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是关外道三大奶酪中最高的,而唯一的缺点就是实在太臭,臭的不得了。

欧阳龙菲捏着鼻子取来奶酪,眉宇间厌恶之色可见一斑。

“太臭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人粪。”

“有那么严重吗,待会儿熔化之后气味就好许多,再调入蜂蜜、香料和坚果碎,拌入奶油,就没这么重了。”

“反正我不吃。”

“你不吃我吃。”

“也不许烨儿吃。”

“烨儿在长身体,每天吃半两对身体有好处。”

“不行,吃了又臭又脏,今后怎么出去见人。”

奶制品一直不被中原人待见,主要还是这东西是文明指数较低的游牧食品,所以间接的就打上了低贱下等的标签。

此外就是奶酪太臭,甭看现代超市里买的真空包装奶酪没什么臭味,即便是厂家生产贮藏的奶酪也不是超级臭,甚至已经是经过改良的奶酪,多数现代奶来发酵后都没非常惊人的臭味,但是早期的欧洲奶酪就臭的令人发指。

而游牧民族的奶疙瘩,是没这么臭的,因为欧洲和蒙古高原的气候、微生物环境,以及制作工艺完全不同。

游牧民族的奶疙瘩是半发酵阴干食品,欧洲的奶酪是全发酵食品,加之早期没什么技术条件,所以臭的不行。

当下的奶酪也是这个问题,臭的不行。而且经常食用奶酪,身体确实会分泌一种狐臭,这一点已经从海军常年食用奶来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此轩禾书院专门研究了一些散剂和药浴除臭。

据说当年西方传教士给康熙进贡了一块奶酪,差点让康熙爷吐血,就是因为奶酪漂洋过海走了半个地球后,慢性发酵变得奇臭无穷让人发指。

沈云卿驾轻就熟从奶酪上切下半斤丢进平底锅,随后给奶酪刷上了盐水,继续包起来放回储藏室,趁着烤箱的温度将奶酪熔化。

岐一斤是十六两,半径其实就是八两,约合差不多320克左右,看着挺多,其实很少,放进平底锅溶化后,部分会挂在锅上,然后六个孩子几个大人,算上泸溪宫的宫女、护卫大家一分,其实每人涉入的奶酪蛋白其实很少。

经过高温熔化和杀菌,奶酪的臭味会发生改变,奶香更浓,臭味更少,然后倒入奶油里,放入一些蜂蜜,制成芝士奶油,装入奶油枪里,开始给蛋糕们上上奶油。

沈云卿一共做了五块十寸蛋糕,相当于十四英寸的蛋糕,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全府肯定够吃。

做到第三块时,周雪琳来到厨房,一样是捏着鼻子进来。

“真臭……”

“闻着臭吃着香,待会儿就不会说臭了。”

“臭死了臭死了,今晚上可别来我屋里,我可不想明天被人笑话。刚才书院的聂先生捎来了一封信,要你亲启,我没敢耽搁,先给你送来了。”

“信?”

“谁寄来的落款?”

“没名没姓,只有一个“苏”字的印章,也不是金戋寺邮驿送来的。”

“快,把信给我。”

放下奶油,沈云卿接过周雪琳递来的信,看了眼信封上加盖的印章,是沈云卿为刘岩镜专门定制的联络暗号,具有防伪暗纹。

刘岩镜突然来信,一定是查到了资本结社的重要信息,否则不会以这种形式给他来信。

为了安全保密,刘岩镜来函一律不写发出地址、送件人和收件人,只在信封上盖“苏”字,然后交由金戋寺在兰陵金戋局的协理,由协理派人以公务名义前往神都投递到轩禾书院,而不是从邮驿系统。

书院有专门接受邮件、包裹的收件处,收件处的工作人员会把这盖有“苏”字的信件转给聂泳,聂泳再派人送给沈云卿。

拆开来信,不是刘岩镜的笔记,也不是刘文莫,看笔迹是女人的笔迹,也许是刘岩镜老婆代笔。

刘岩镜是个谨小慎微且势利的人,所以她的妻妾背景都不差,而且做事有分寸,刘岩镜让夫人代笔说明绝对信得过自己的妻妾。

内容不出所料与资本秘密结社有关,刘岩镜去年因徐州案受到处罚后,一直在寻找进入秘密社团的机会,但始终没能找到突破口。

密州案后,刘岩镜收到沈云卿来信,积极寻找入口,终于在间接关系中发现了一些门路,但仍然没有进入秘密结社的核心架构,仍在外围组织。

之前去年黄泫策来信,其实他参加的也是外围组织。

按沈云卿的理解,是这些秘密社团组织对入会成员进行考察和摸底,对于那些态度不坚决,背景可疑的人不会接受入会。

刘岩镜虽然处于外围组织,但刘岩镜的身份很特殊,其次子刘仁举现在是周启的高级幕僚,而刘岩镜因为徐州案“惨遭罚款”,同时和蔡家也不对付,非常符合秘密社团发展接近朝廷权利中枢人员的条件。

因此即便是外部组织,刘岩镜得到的权限也比其他处于观察期的成员多得多。

根据刘岩镜叙述,密州案发后,组织内部要求分流一批资金,刘岩镜分到了三十五万贯铜钱,一万两白银,要求其进行转账和汇款,实际上就是洗钱,把资金从没有名目的收入,通过商业走款方式,变成有来源名目的收入,从而逃避金戋寺的查账制度。

金戋寺成立后,由于有报税和交税功能,所以为那些不愿意贿赂和被拔毛的有钱人提供了公正程序,因此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在金戋寺交税,拿到税单和证明后,只要去司户衙门登记,就可无需再向司户衙门交税。

所以现在金戋寺和户部衙门的税收逐渐分为两个系统,地方司户越来越变成老百姓纳税部门,而金戋寺变成有钱人的纳税系统。

因为金戋寺在地方的分号仍然很少,只有县、州、道府一级有一个或多个门店,不出城墙,所以老百姓交税并不方便,尤其是农民的赋税仍然依靠衙门征收。

所以就带来一个问题,富人从户部逃税向金戋寺交税,虽然减少了被拔毛,增加了政府公信力,但是户部显然不会放心金戋寺收税,并且替代户部的税务职能,所以地方司户都会与金戋寺分号对账,户部也会和金戋寺总号对账。

这就带来查税和对账,既查金戋寺的账,也要核对地方交税人的账。

这样一来,那些资产突然莫名多出来,但没有交税的富人,同时资产和产业规模有对不上账,就会出现明显的财富破绽,招来衙门的稽查。

于是就需要通过商业和金融渠道,以走款和商业运营的名义进行洗钱。

刘岩镜怀疑,这次的分流走款,就是分流假币案的获利和赃款。

而据刘岩镜观察,这些资金来回在商业和钱庄之间走账汇款,并且流入不同行业参与交易,但却不知道这些赃款最终去了哪里,因为刘岩镜的等级权限不够高,所以无法接触到核心机密,自然不知道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

密州案的信息到此为止,没有再多的其他消息,以刘岩镜现在的权限,他能知道的恐怕只有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