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63

第863章 秘密来信(2)

密州案外,刘岩镜还查到这个组织可能和七王之乱有关,但不清楚是否和周照宁有关。

依据是七王之乱时,女帝纠集了北方财阀吐银纳旧,由于信息的迟缓和朝廷内幕交易,导致南方财阀大量破产。从那时起,这些财阀就已经开始慢慢聚集。

一些人是七王之乱依附七王的余党,死里逃生侥幸没被抓,从而隐姓埋名继续苟延残喘,一些则是受到金融波及破产的财阀,还有一些是对当时现状不满的社会分子,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已经发现王朝集权的弊端。

简而言之,皇权政治下,个人都是牺牲品,皇权和中央集权永远都不靠谱,皇权政治内部的斗争,私人和民间资本就是皇权的筹码和棋子,随时都可以牺牲。

与其被无情牺牲,不如推翻皇权,重构新的权力结构,保障自己的利益。

从刘岩镜参与活动反馈的消息来看,这帮子人内部提出的权力架构理论分为两派,而且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在沈云卿看来,都是空想主义的乌托邦。

第一种思想是推翻现在的朝廷,灭周、灭公孙、灭沈、灭薛、灭慕容,把核心皇室权贵都灭了,同时另立新的皇帝,但是皇帝不再是实权皇帝,只是一个象征,但是外界不知道皇帝权力被架空,所以如果国家治理出了问题,他们就甩锅给皇帝,换皇帝或者杀皇帝。

而掌握实权的是秘密结社组织的几个头目,并且六部也不再是六部,而是增加更多的部门,从而让每个核心头目和派系都有拥有一定的权利。

这种模式又不是君主立宪制,因为君主立宪得有要有个议会,他们又不想搞合议制度,而是搞一言堂,我说了算,皇帝是接黑锅侠,想杀就杀。

倒是有点像“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味道,只不过这里的曹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帮子人,需要的“号令”不是圣旨,而是一言堂,号令的对象也不是诸侯诸侯,而是欺骗老百姓老百姓。

简而言之,二十年前的皇帝权力被户部、吏部绑架,而吏部、户部架构已经严重资本化。这帮子人要在这个基础上,把所有权力部门彻底资本化,美其名曰分享权力。

但在沈云卿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理想模式完全是幻想。

因为这种全部瓦解打散的国家权力结构,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更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是从土地分封,变成权力分封,各部门之间都是一个个山头,这种结构的政治模式怎么可能治理好江山。

第二种思想看起来有点谱,实则更没谱,甚至有点单纯的萌蠢逗人。

第二种思想干脆把皇帝称号废了,也别搞什么中央集权,把千百年来的帝制的脸皮给撕了,搞一个世袭议会,什么事都由参加推翻帝制的各大家族讨论实行。

这种模式甭看披着议会的名义,看起来有点像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个皇帝,变成几百个皇帝,只不过是几百个皇帝大家谈生意。

连议会的席位都能世袭罔替,还要讨论国家大事,连个国家元首和党派都没有,军队听谁的,财政听谁的,外交谁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言不合大家动手,然后就是不断地内战,最终还是要争出一个权威统治者,还是走中央集权的道路。

但是这两种思想在当下却很具有蛊惑力,因为沈云卿是站在五千年历史的高度上看当下,而且他有宪政、共和、资本、共产、君宪各种制度的可预知认知,所以清楚知道不同制度的体制和优缺点。

同时这些政治体制都是经过革命和发展演变,最后能存活下来继续执政的体制,存活下来的体制,才说明有其合理和社会的适应性,而那些在大革命中失败和淘汰的制度,则说明不适合一个民族,或者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社会,因此这些体制至少经过实践,有其多数合理性。

而这些秘密结社组织提出的思想理念,不是任何一种沈云卿见过的体制,完全是凭空想象,且没有实践过的体制思想。

而任何一种体制思想要变成现实,就必须实践,而思想体制的实践,一定是革命流血。

这些个家伙把体制变革想的太简单,纯粹是出于自己利益和私欲的产物,几乎是理想化的权力设想,完全脱离社会实际,但是却不妨碍精神意淫。

而且最可怕的就在于,当下人对这些思想危害没什么认知,对思想扩散和付诸行动,需要流血牺牲革命的危害没有深刻体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不知道一个思想和主义的实践,等同于流血牺牲和大规模动荡。

沈云卿可以站在五千年的历史看当下,他能判断出这些思想的好坏,而其他人没有他的认知。

加之这些思想经过包装,极具蛊惑性,很容易煽动人群,甚至都可能蛊惑给户部、吏部,甚至工部的一些人。

刘岩镜反应的这些问题太及时了,如果没有提前获悉这些内容,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朝廷在信息滞后,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大规模凭空出现看似有利大众的不利思想和舆论,真可能会突然击垮朝廷的合法性,尤其是皇帝的合法性。

不过幸亏这些年朝廷经济改革,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存压力了减少,不存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基础,尤其是神都、河南、河北、关中、两淮、江南这些核心富庶,人口、经济重镇地区,老百姓的压力比二十年前至少降低百分之六十以上。

但仍不可忽视这种看似为了伸张公平正义,实则为了资本利益的带来的危害。

沈云卿开始觉得应该进行舆论透明化,加快信息传播,而要舆论透明,最好是用媒体,眼下显然是没有网络、电视、广播这些玩意儿,那就只能用报纸。

除此之外,还得提高基层老百姓的识字率,全天下最大的盲从群体往往就是农民和文盲,而古代农民往往和文盲结合,就更容易被煽动,你有了报纸也没用,他们看不懂。

对于秘密结社组织传播的内部思想,刘岩镜也在信中写道,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他就提到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这么些人都有共同特征,就是因为政治和商业失意,所以他们能够凝聚起来。

可一旦日后共同的目标被推翻,开始面对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怎么办。

而且刘岩镜是经过商场斗争存活下来的一批财阀,他很清楚商人和商人之间就不可能和平共处,即便是地域内达成联盟,地域外,乃至全国范围内,一定有其他商业势力有野心,要做大。

按说这些秘密结社成员,难道就没发现这个逻辑弊端?按说他们是应该知道的,之所以相信这一套,刘岩镜判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这个组织运行时间很长,并且树立了一些长期信用和威望,做成了一些事情。

二是大家目前都有好处,同时又有把柄落在高层的手里,并且应该养着一支规模不大,但是精干的武装人员,类似于执行队,对于那些敢于危害组织,不听从组织调遣的成员进行谋杀,甚至根本不采取暴力暗杀手段,而是通过暗资本,把成员搞破产。

一个组织只有确立了纲领、执行力内强制力后,才会有生命力,刘岩镜提到的节点,无疑具备了这些要素。

除此之外,从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据刘岩镜判断,秘密结社准备在沈云卿出国之后,进行某些大活动。目前还不清楚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的密谋,总之沈云卿不在国内的两三年中,会有一次规模巨大的活动。

沈云卿琢磨着,他在国内坐镇,这些活在阴暗中的一小撮人就没有太多生存和活动的空间,所以他一走,这些人就闻到了自由的空气,想出来兴风作浪。

或者说,沈云卿不在的时候,一些重要的强力环节就会变的薄弱,他们就想渗透和突破这个薄弱环节,好搞些什么。

“趁我不在是个好机会,可他们趁我不在想搞什么呢?”

沈云卿心中暗忖,有些琢磨不透这些不知死活所谓的家伙能搞出什么大动作。

如果是经济上,目前国家空前繁荣,就他们的认知而言,无法从理念上进行压制,而以金戋寺现在的制度和运作模式,如果没有高级金融理念支撑,即便沈云卿不在,他们也不可能对金戋寺产生巨大威胁。

至于户部,户部主要靠人事,只要人事没什么大的变动,就没什么太大问题,而短短两三年时间,能有什么大的人事变动,除非是女帝趁着沈云卿不在,突然暴起清洗户部,但这种概率不大。

女帝现在已经改变了策略,她不会轻易主动搞你,而是等你自己跳出来,送上门,被她吊打。

尤其是这次沈云卿不在,朝中总有那么一帮子人按耐不住寂寞,嗅到了自由的空气,想出来搞点什么,就会撞到枪口上,但也不至于发生整个系统被全部清洗的状况。

想到这里,沈云卿当真琢磨不透这帮子人到底准备怎么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