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74

第874章 访腊婆(2)

队伍由东门入城,比之十年前,现在的城东面貌焕然一新,到处可见中原风格的建筑,繁华的街市都快赶上中原腹地的大城市。

地方治理的好不好,就看当地的建房和小商小贩多不多,尤其是在农耕时代,这个标准其实很实用。

因为小商小贩多了,说明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强烈,同时小商小贩中一部分是全脱产的手工艺人,一部分是农闲半脱,产搞些额外营生补贴家用,这种小商小贩越多,说明经济越活跃。

当地的建筑更新和修建越多、越频繁,则说明客商、大商人和旅客越多,房屋的建造又会带动伐木、烧砖、石灰、石膏、火碱等行业的生产消费,进而让相关行业从业者都能收益。

沈云卿记得当年抵达潮瓯时,城东都是一片矮房,城北有一些瓦房和宅院,其他地区都是茅草屋,街上的老百姓看不到太多的生气。

现如今城内两层、甚至三层的木质建筑随处可见,瓦房商铺鳞次栉比,街上的行人面色红润中气旺盛,都是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结果。

此外潮瓯城外这些年聚集发展出了大量棚户居民区,一些是当年安置的灾民和难民,一些是后来投亲靠友过来谋生的族民,经过七八年发展和经营,城外棚户区正在成为潮瓯城外部城区扩张的新动力。

一行来到城北经略使府,现在的经略使府就是之前的左承王府,赵元正式受封之后,左承王府的宅邸已经配不上岐帝国“特级王”的地位,故此在城北别处重新修建了一座更豪华的王府,为了便于办公,左承王府就腾挪给了郝仁和钟墨俞用于经略使和军略使用房。

吴应、钟墨俞与一众上百号大小头人一早已经等在府衙外的檐廊下,

檐廊是近些年腊婆新出现的一种特色建筑结构,就是在正门院墙的外侧屋檐往外修,然后建一个游廊,但游廊通常建造在宅院内,腊婆修建在宅院外墙,因此得名“檐廊”

檐廊的出现也是顺应腊婆的气候、民风,改良发明的建筑结构。

由于腊婆社会结构以大小头人为马首是瞻,而且一般情况下,开会都要来一帮子人,老百姓告状也是来一大帮子人,腊婆地处热带,有了檐廊之后,老百姓和大小头人就能在檐廊内休息,所以檐廊里还有廊座方便休息。

此时吴应、钟墨俞恭候在府衙前,一众头人和随从都在檐廊下随便站位,也没个队形和秩序。

这就是腊婆各部的习惯,要是在中原,上边来了大员,下边地方官吏,肯定得毕恭毕敬列队欢迎,绝不可能出现这种不穿官服随意站队的画风。

但入乡随俗,得要遵循当地的风俗,不能一味的约束的太严,改造太快,否则容易出问题。

“腊婆军略使钟墨俞参见海郡王。”

“臣潮瓯刺史吴应参见海郡王。”

“二位大人请免礼。”

“谢郡王。”二人异口同声。

此时站在有廊下的一众头人就没这么多礼数了,基本上都在看戏,反正他们就是这样,朝廷和沈云卿也没指望他们这代人能规范起来,反正慢慢来吧。

略作寒暄后,穆斯旺、拓客、阿萨雀、叶巴等人走上前来:

“真是多年不见了呀王爷,这些年可好。”阿萨雀操着蹩脚的汉话说道,头发已经雪白,年纪也见长,背部也明显的驼了许多。

“一切都好,我也很是想念诸位。”

“呵哈哈,我老啦,如果再年轻十岁,肯定是要去神都看看王爷的,听说神都就和天堂一样,好想去看看。”

“只要阿萨雀头人愿意,随时可以去神都,本王可以专门派一艘又大又稳的大船专门接你。”

“真是太感谢王爷,来来,我给王爷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女婿谷术务,我的小儿子蒙颂。”

阿萨雀有一女一子,腊婆之战都还没成年,这些年都已经成家立业,开始处置族务和生意。

穆斯旺接手木珐部族后,这些年发展不太顺利,主要是腊婆之战,潮瓯的岳仰族部族损失太大,赵越又从潮瓯拉走了不少岳仰族青壮,在交趾混战和后期收复作战中损失惨重。

所以被拉往交趾的岳仰族青壮多数都死在了交趾,对潮瓯岳仰族冲击很大,至少一半以上的女人成了寡妇。

而腊婆西部的岳仰族人口众多,人口虽然有些损失,但他们人口基数大,容易恢复,所以话语权更大。穆斯旺在潮瓯还有些影响力,但出了潮瓯,在岳仰族内的大会上就没什么话语权,因为他人少。

所以这些年穆斯旺都在鼓励生育,攒人口,不过郝仁也说有点够呛,毕竟人口基数受到战争冲击,再怎么能生养,别人也敞开了生养,也还是追不上。

叶巴比十年前胖了一大圈,其岳父喀昆和土部头人纳拉图、毕虚桐都没来,原因是喀昆亲自去了在中南半岛北部其他部落发展联盟,纳拉图在土部坐镇,毕虚桐去了涅佛罗邦国北部了解情况,都抽不开身。

土部的内务大头人牙理玛五年前去世后,现在是喀昆处置族务,牙理玛由于没有儿子只有女婿,而且是三个女婿,三个女婿之间又夺权,所以牙理玛没把族务传给任何一个女婿,传给了喀昆,因为喀昆和沈云卿有点人情关系,这样一来,不至于被腊婆人欺负。

土部接受朝廷管辖后,只是名义上的纳入管辖,实际上土部和腊婆各族还是有很大区别。

其一是岐军基本不住兵,只派一两百人驻扎土部,负责向西的监视和侦查,不干涉其内部事务,并且定期轮换。

其二是土部的族兵不受朝廷约束,而腊婆的民练、族兵是受到制约的。

其三是土部不置朝廷官吏,基本和夷洲少数民族一样,让他们自己管自己。

不过土部态度较为开放,全盘接受了岐帝国的文化、衣冠和技术,而且积极引进中原文化教育。

一方面是土部在文化上比腊婆更落后,腊婆好歹还有鸟文,他们没有,生产力也落后一大截,不接受先进文化和技术,他们生存不下去。

另方面没有文字的弊端也很显著,容易吃亏,记事和信息、经验传承不方便,所以这些年土部的中原化速度比腊婆快得多。

最后就是土部向西发展部族联盟,但土部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去发展别人加入自己,当然是想控制别人,不是被别人控制,既然要控制别人,你总得有比别人先进的地方和好处吧。

而且腊婆西部各族也在西进,双方属于竞争关系,你不比腊婆更先进,怎么彰显自己高大上的地位,拉拢别人参加你的部族联盟。

之后在赵元安排下,陆续接见了各族头人与腊婆官吏,还有个别的夷兵头目和归化夷民。

除南屿不再归属腊婆管辖,划归交趾行政和防区外,岐军目前在腊婆四地和穆喇戌有驻军两万多人,其中八千人驻扎在治所潮瓯,其余一万两千人分散驻扎在各地。

另有精简编制的夷兵一万人,其中三千人部署在穆喇戌。

夷兵最高峰时多达三万人,经过这些年的裁减、遣散和就地安置,压缩到了一万人,另有八千多裁撤夷兵定居潮瓯,并由朝廷派船、雇船,把家眷亲属分批都弄到了潮瓯定居。

有甚者一个人就拉来了两百多人定居,因为这些夷兵出来当兵混饭吃,本质上还是老家的生存环境太恶劣,活不下去才会出来。

为此郝仁还要专门还要花钱租船接送他们,或者协调户部和张翀的船只把人弄到腊婆。

目前仅退伍安置的夷兵,及其家眷就有六万四千多人,比迁入的岐民还多。

这些安置归化夷民及其家眷就地安置后,实行新的国内新田制,每人划拨有自留地,自留地外允许租用朝廷的土地,并且统一编制户籍,改族籍为“新岐”,不再以夷族称呼。

同时免去他们一代人的田赋、地税和劳役,但前提是必须保持常备征召状态,定期接受训练,凡年满十六周岁,四十周岁以下男丁,必须保持随时征召状态编入岐军作战。

战时不再享受作为雇佣兵薪资待遇,与岐军番军等同待遇,阵亡与伤残待遇也一样。

这样一来,腊婆就有一支至少两万人的潜在力量可以动员作战。

新岐民的管理由他们自己内部推举头人,但不是永久世袭制,五年一届,届满之后大家继续推举,允许连任一届,两届后不得继续担任头人,同时朝廷派遣官吏担任副职,负责监督和思想教育工作。

法律和管理方面,尽可能宽松一些,尊重他们的习俗和风俗,若非杀人、反叛等恶性事件,基本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甚至伤人也不会判罚重罪,代以监禁和紧闭为主。如若屡教不改,则驱逐出境,遣返原籍。

因为他们现在就是这种习性,认知浅,理念淡薄,短时内是改不了的,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归化,不能一上来就用岐帝国的法律把他们管死了,这就好比用二十一世纪的法律,去管公元前的社会,这是不讲理耍流氓,很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