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75

第875章 访腊婆(3)

这些新岐民陆续迁入腊婆之后,郝仁就发现这些人脑子和腊婆族、岐人都不太一样,他们都不喜欢种地,因为他们在原籍地就没有像样的农业体系,所以对种地不怎么热衷。

他们种地基本上管饱就行了,再多他们都不种,原因其实很简单,种地太累人,反正腊婆一年能种四季稻米,随便撒撒种一季也能管饱一年。

而且他们有丛林狩猎和捕鱼、海捕的习惯,所以定居安置之后,他们开始大量养牲畜、养家禽。

因为牲畜、家禽在东南亚很有市场,在族群里牲口越多,地位越高,而且牲口在腊婆本地市场也很广。

而腊婆本地人对养殖牲畜却没太多动力,因为他们饮食习惯上以素食和大米为主,吃肉不多,而且也以海产品居多。

加之岐军来之前,当地的农业体系不合理,生产力低下,导致养牲畜成本太高,所以吃肉就不多。

于是在腊婆就形成了奇特现象,岐民都大量种地,新岐民养牲畜、海捕,腊婆各族种地之外也搞百业、香料、割胶、伐木、种树和经商。

而且岐帝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所以在腊婆积极鼓励种地,但是腊婆人还是一年就种一两季,因为一季就够吃了,种多了海运运力不足,也运不出去,种地还累人,重要的是种的太多,当下在热带的仓储技术不行,所以米多也存不住,容易坏。

所以这些年新岐民和腊婆各族,对大量种水稻积极性一直不高,不过岐民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在国内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田,现在税赋低,敞开了让他们种,岐民的积极性就高得多。

于是又出现了腊婆部族把土地租给岐民种地的情况,而岐民在金戋寺政策鼓励下,家家户户都贷款买水牛,由此还带动了新岐民的水牛养殖业,亩产和粮产都比国内高得多。

而且岐民是一年种四季,一季粳米三季糯米,一年忙到头。

糯米用来酿酒,出口到广州和东南亚,甚至可以把糯米经由海上和珠江、漓江水系运往广州和岭南各地供应当地,成本要比岭南地区种糯米便宜一些,而且品质还更高,但是腊婆的粳米经过海上运输贩往岭南后,价格没有优势,反倒要贵。

但如果有万吨轮,甚至十万吨的轮船,腊婆无疑是岐帝国的粮仓。

上午一直忙于会见和认识大大小小的头人、官吏,下午郝仁在经略府摆了十几桌酒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各地头人,为沈云卿接风洗尘。

菜也就是那样,都是大鱼大肉,没宫里那么多的花样和排场,但是在当地已经是绝对的奢华。

不过沈云卿还是谨小慎微,以免朝中有人说他在外,借出使之名恶意重伤,说他大搞排场和铺张浪费,派头都盖过了女帝。

这种恶意中伤历朝历代都有,而且不乏一些阴险之人,恶意在你出巡的路上给你安排豪华排场和奢侈酒宴,制造舆论把柄攻击你。

加之一些大员确实做了一些杰出贡献,感觉志得意满感觉良好,往往就有些飘飘然放松了警惕,然后不知不觉之下中了别人的圈套,结果等到回京后,等着你的就是皇帝的冷脸和御史们汹涌的唾沫。

不过当今女帝不是小鸡肚肠嫉妒之人,而且沈云卿出行之前已经和女帝打过招呼,一些排场也酒席不可避免。

再说了,沈云卿平日里基本上从来没铺张奢侈过,要比奢侈,女帝几乎享受到了目前世界上能够享受的全部奢侈待遇,绝没有第二个人能跟女帝比奢侈,还不至于不近人情,容不下沈云卿出风头。

酒宴从下午一直吃到天黑,所有人都喝的酩酊大醉,气氛很是融洽,比起十年前剑拔弩张刀兵相向,和平与繁荣才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只有极少数的野心家和狂人才会渴望战争。

宴席散后,待等赵元、吴应等人离去,沈云卿喝了一些醒酒汤后,开始下一步的部署安排。

“钟将军,有关罗哈诺战报可有送到。”

“启禀郡王,九天前就已送到,我差人取去。”

“嗯,我这里有一封马帅要我转给你的信。”

说着,沈云卿从怀中取出马文修转给钟墨俞的信件,之后钟墨俞差人取来朝廷送达的战报。

沈云卿原本是想等周枢、薛刚回朝后,与二人见上一面,详细了解罗哈诺军情,以便于争取与乌兹曼在达尔翰地区的划界谈判,获取主动权,奈何出使时间紧迫,他二人当时还在呼延都护,只好先行上路。

但是嘱咐了兵部,让他二人与随同返回的部将,把罗哈诺战后情况,以及乌兹曼接壤地区情况,详细整理一份报告,并且把绘制的地图一同送来潮瓯。

期间上算起来,如何都能赶在沈云卿抵达腊婆之前送到潮瓯。

取来朝廷送达的战报,封在一个存放地图的皮革桶内,可见兵部整理的军情报告好不少。

确定铅封完好无算,沈云卿打开皮革桶,里面塞满了信件和几张地图。

先是取出全部信件,有兵部的详细报告,有范勇、陆争的信,女帝的密函,还有家书,也有有薛刚、周枢的信,沈云卿先拆了兵部的详细报告。

报告很厚,得有三万多字,要知道这可是中古汉语,三万多字的表达效率少说得抵七八万白话文。

报告开篇都是西征主要经过,这些都没太多的看头,一目十行略过就行了,主要是看中后段内容,沈云卿急于知道北高加索和南高加索的情况。

达尔翰地和铁律国分别在高加索南部和北部地区,结合绘制的百万比例尺地图,沈云卿发现这个铁律国的西部边境,距离第聂伯河已经不远。

确切的说,罗哈诺这个国家是由三部分构成。

主体部分是中亚北部和里海北部地区,铁律国是第聂伯河以东至伏尔加河平原,达尔翰国是高加索南部和土耳其东部地区。

达尔翰地已经超出了之前预料,并不像朝廷此前掌握,和西斯法赫描述的情况,正是这一点的出入,导致乌兹曼对岐军出现在达尔翰地非常紧张。

之前一直认为,达尔翰地是今天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东北部地区。

但岐军这次送回的绘制地图上看,达尔翰地包括了今天伊朗西北地区的大不里士,土耳其东部多数地区,都快冲到伊拉克和叙利亚了。

也就是说,岐帝国现在其实已经深度介入到中东北部地区,不单单是和乌兹曼接壤的问题,而是全线接壤,挡住了乌兹曼向北扩张进入欧洲的通道,所以乌兹曼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而且从兵部的报告上来看,达尔翰国王位被罗哈诺王继承,除了因为达尔翰王室子嗣继承出现香火断绝,法理上罗哈诺王有合法继承权,和寻求保护之外,从抓捕的达尔翰地贵族的供述来看,乌兹曼已经在打达尔翰地的注意。

也就是说,罗哈诺和波兹津火拼后国力被削弱,乌兹曼可能趁机攻打还只是联姻状态的达尔翰国,打通北上陆路通道,为日后攻取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奠定基础。

而且达尔翰地比预想的大得多,这是开战之前沈云卿没料到的。

他只以为这个达尔翰国,也就是南高加索巴掌大的地方,应该不至于引起乌兹曼的反应,但现在来看,是全面接壤了,乌兹曼无疑感到了紧张。

至于忽喇方面,基本肃清了罗哈诺北部国土,俘获了大量人口,为了达到统治目的,继续奴役了一部分,同时对那些炮灰和投降者幸存下来的这批人,进行了封赏,让他们继续为忽喇卖命效力。

不过忽喇正在往北罗哈诺迁徙牧民,一来监视当地,二来进行分封,以达到缓解内部矛盾的目的。

此外岐军在打到达尔翰与乌兹曼边境钱之前,乌兹曼已经出兵越过了达尔翰与乌兹曼传统边境线,控制了大量要津和土地,岐军曾前去交涉,要求乌兹曼退回边界,但遭到了拒绝。

由于乌兹曼枪多人多炮多,岐军未做还击准备,也就是说,乌兹曼不费一枪一弹,占了达尔翰地上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都是当地最好的耕地,其中还有一处很大的金矿也被乌兹曼给占了。

而岐军由于枪少炮少,底气不足,未能进行有效军事震慑,被占的土地也要不回来,此外达尔翰地本就是意外“收入”,岐军将领大都抱着多一寸少一寸,都无所谓的态度,所以这件事上前线采取了克制态度。

即便真打起来,岐军并不占优势。

兵部的报告基本就这样,范勇和陆争的来信分别提了划界、军事部署问题,以及黑海以西的情况。

范勇不主张在目前的实际控制线上划界,因为乌兹曼越界控制了北上通道的全部要津,岐军处在平原上,能够固守的战略要地少得可怜,一旦乌兹曼入侵,岐军无险可守,更何况当地民情不利,驻军不足以应付乌兹曼倾巢出动。

其次是兵力问题,无论是否裁撤罗哈诺投降军队,都面临解散后如何安置,这些人都是长期打仗的职业军人,根本不会种地,如果放牧就是允许他们到处流动,随时都可能发展成反叛武装。

但如果不解散,这四五万的收编罗哈诺军有可能成为隐患,可如果养着,有得是一大笔支出,朝廷现在主张解散,但解散后解决不了问题,范勇来信询问沈云卿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