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60714600000007

第7章 在认同与共情中治疗

林朝阳是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已婚男士,工作能力强,收入不错,可就是他的“倒插门”婚姻,让他的婚姻生活一点都幸福不起来。在和妻子以及妻子家人多次发生矛盾后,原本个性忧郁的林朝阳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缺少生气。在和咨询师会谈时,他谈起了自己近10年的“孤独”人生。

林朝阳和他的妻子章文月是大学同学,毕业前夕,二人因为一个想要到大城市闯荡,一个想要回家乡发展,曾经短暂分手。后来,林朝阳始终忘不了章文月,辞掉了大城市的工作,千里迢迢追到章文月的老家,二人复合后很快结婚,章文月也先后为其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二人的甜蜜生活没过上几年,林朝阳和章家人的相处变得危机四伏。矛盾线索之一是林朝阳的岳母抱着传统观念,一直瞧不起“倒插门”的女婿,在生活上对他百般苛刻和刁难。传统意义上,“倒插门”或者称为“上门女婿”多是因为男方家庭条件不好,娶不上媳妇,才会“嫁”到女方家里,上门之后,男方改姓随女方,后代也要跟妈妈姓。对于男权社会中的男性来说,“倒插门”无疑是个人和家族的屈辱,“上门女婿”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可是,林朝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倒插门”。他为了爱情远走他乡,离开父母和亲人,选择和章文月厮守,尽管他一心为家,为妻子儿女,却免不了受岳母数落,因为林朝阳和岳母关系紧张,他们小两口也免不了偶发争吵。在求助心理咨询之前,他和妻子章文月吵了一架,在单位宿舍已经住了两个月。

“说起来都是无聊琐事,我不过在微信上跟一个哥们儿抱怨一下,说我有点受不了我岳母,烦她那副狗眼看人低的嘴脸,也说到离婚,结果被我媳妇看见了,她就不依不饶地跟我闹。我真不是故意打她的,我媳妇那人脾气暴,火气上来了,谁都拦不住,我就那么一用力,不小心就打到她了。”提起两个月前的那次失控,林朝阳记忆犹新。

“听你的口气,似乎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些想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有啥想法?如果说刚结婚那会儿还有些不甘心,现在只能是逆来顺受了,孩子们那么小,我还真能跟她离婚吗?只是有时候会怀疑,如此宝贵的人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实在可惜。20岁的时候,以为自己有着超人的能量,这辈子得干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名留千古,这才10年而已,说起来真让人唏嘘。”

“这些想法,你跟你的妻子交流过吗?”咨询师问。

“跟她说这些干吗?被她妈知道,又要说我一身酸腐气,没有能力赚大钱,整天做春秋大梦。你也知道,结了婚的女人,世界就这么小,视野也窄,见识更短,我媳妇早已不是10年前的她了。”

“你这样说似乎有欠公平吧。”

“当然,我不是说你,也不是所有女人都这样。反正我媳妇是这样了,以前我和她妈闹矛盾,她还能开解我一下,现在她和她妈一个鼻孔出气,我也不指望谁能理解我、安慰我了。”

“听起来,你虽然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你有家、有事业、有妻子儿女,但我感觉,在你的内心深处,你仍然觉得孤独,无人理解,是这样吗?”

“人人生而孤独,只不过我比别人承受得更多罢了。你没有听过那句话吗,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不记得具体怎么说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被迫生活的,出生、活着,本不是我们能自主选择的,孤独在所难免,我习惯了。”

访谈的后半程,咨询师一直在倾听林朝阳的“孤独”说,看样子,他并不是那么迫切地想要解决他们夫妻之间的困惑,神经衰弱也不急于治疗,有人倾听他内心的声音,赞同他的想法,比寻求婚姻幸福之道更吸引人。

这个案例中,咨询师采用的是罗杰斯式的以人为本的共情方式。来访者的情绪、感情受困于进退维谷的婚姻生活,咨询师在倾听的前提下看到了来访者的孤独本质,并以精巧、准确又不失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听起来,你虽然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你有家、有事业、有妻子儿女,但我感觉,在你的内心深处,你仍然觉得孤独,无人理解,是这样吗?”没有什么比获得理解、得到认同更能令一个孤独者觉得安慰了,事实证明,这位来访者的婚姻并没有走到岌岌可危的地步,他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彻底倾诉的机会。

共情,也称同理心、同感。共情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如今渐渐成为心理治疗,尤其是心理咨询中通用的技术,而且频繁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不管是心理失调理论,还是精神分析理论,甚至是在理论、治疗方法上存在对立的流派,对共情的理解、应用都逐渐趋于一致。和心理治疗的其他技术相比,共情也成为一切治疗手段运用的基础,没有共情能力,任何技术、方法都无法发挥效用。

共情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咨询师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由于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不同,共情的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拿不同流派的治疗师来说,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会选择一种直抵人心的共情方式,试图打破来访者的防御模式,尽快解开心理谜题;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倾向理解来访者,感受来访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共情方式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唯一要求治疗师的是以当前的情境为前提,做出最适合来访者的反应。

罗杰斯惯用的共情模式即“我理解的……是这样吗?”在罗杰斯看来,人与人之间理解本就存在困难,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也无法完全理解来访者的内心真实,在面对陌生的来访者时,心理咨询师唯一能做的便是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他说:“一个人把自己非常脆弱的一面表露给你的时候,只要人家觉得你有一点点误解、拒绝或评判什么的,都会对你关闭心灵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