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参天巨树和奇花异草,也有绊你跌跤的“鬼索”,这就是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圈圈的白藤。
白藤也叫省藤,我国云南也有出产。棕榈科省藤属植物。云南特有种。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海拔1500~1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最北分布到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河谷。茎攀援,单生;带叶鞘的茎粗1.5~2.5厘米,裸茎粗1.0~1.3厘米。叶羽状全裂,长约90厘米,叶轴顶端不具纤鞭;羽片在叶轴上每侧有6~11片,不等距排列,长30~35厘米,宽4.5~5厘米。雌雄异株。果实椭圆形至近球形,长1.8厘米,直径1.5~1.7厘米,鳞片15~18纵列,干时红褐色;种子长圆形,扁压,表面具瘤突,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藤茎柔韧,质地优良,是编织藤制家具的优质原料。茎尖营养丰富,可作野菜食用。一般用种子繁殖,也可用组织培育方法繁殖苗木后再大量种植。藤椅、藤床、藤蓝、藤书架等,都是以白藤为原料加工制成的。
白藤
白藤茎干一般很细,有小酒盅口那样粗,有的还要细些。它的顶部长着一束羽毛状的叶,叶面长尖刺。茎的上部直到茎梢又长又结实,也长满又大又尖往下弯的硬刺。它象一根带刺的长鞭,随风摇摆,一碰上大树,就紧紧的攀住树干不放,并很快长出一束又一束新叶。接着它就顺着树干继续往上爬,而下部的叶子则逐渐脱落。白藤爬上大树顶后,还是一个劲地长,可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攀缘的了,于是它那越来越长的茎就往下堕,以大树当作支柱,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怪圈圈。
白藤从根部到顶部,达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树还长一倍呢。资料记载,白藤长度的最高记录竟达400米。陆地上没有比这更长的植物了。
北美红杉、道格拉斯黄杉和王桉,虽然都有身高超过110米的记录,被称为“世界最高的树”,但却不是身体最长的植物。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株来自中国的豆科植物白藤,是1892年栽种的,迄今已逾百年。它的身长达到150多米,覆盖了几乎一英亩的面积,体重252吨。这株巨大的白藤,春季开花时的景色极为壮观,在持续5个星期的花期内,陆续开放的花朵有150万之多,因此被列为世界最大的花木。
过去,滇南,滇西地区省藤资源十分丰富,种类也多。由于过度采伐,省藤大量减少。现在用的省藤,主要是境外边民背进来出售的。当地人把省藤分为“饭藤”和“糯藤”两种。用“饭藤”做骨架,用“糯藤”剖成蔑片,编织藤椅、藤凳、藤桌,很受人们的喜爱,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一二件藤蔑编织的用具。用省藤做的拐杖,也十分别致,是一种文明和身分的象征,倍受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的青眯。
在古典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征南蛮时在盘蛇谷火烧藤甲兵的描述。藤甲兵的铠甲就是用省藤编织的。诸葛亮面对身穿铠甲、刀箭不入的3万蛮兵,束手无策,节节败退。后经过调查研究,编铠销甲的藤生于山间林中,盘于石壁之上,铠甲编好后,浸于油中,半年后方取出晒干,晒后再浸于油中,反复多次,所以刀枪不入。惯用火攻的诸葛亮,一把火烧得3万蛮兵鬼哭狼嚎,尸魂遍野,臭气冲天。诸葛亮看到这惨状,垂泪而叹日:我虽有助于社稷,必损寿矣!
最早的陆上植物
最早的植物生长在水中,蓝绿藻就是它们的祖先,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代时就有化石了。而陆地植物的出现却晚得多,因为这些植物属于高等植物,通俗的说,有根、茎、叶的分化和具有多细胞的雌性生殖器官和胚。这类植物以被化石记录证实了,称为囊蕨。
大约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地壳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变动,出现了大批新生陆地。一些原来生长在海滨潮汐带上的绿藻,经常随着海水的进退而过着两栖生活,有一些无法适应新环境而趋于灭亡,而另一些种类则在心环境里改造自己,增强了变异性能,这就是顶囊蕨,最初出现于志留纪晚期,到泥盆纪时,迅速遍及北半球各地和澳大利亚。蕨类植物是一群既古老又复杂的植物类群。根据古植物化石推断,古代和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的共同祖先,都是距今4亿年前出现的裸蕨植物。
低等藻类植物在水域中生活发展了近十亿年的时间,在距今约4.4~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和下泥盆纪时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和植物体本身适应能力的不断增强,增加了藻类植物登陆的可能性。但是只有那些经过自然选择,能初步适应陆生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最早的以裸蕨植物为代表的陆生植物。裸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
裸蕨植物因无叶而得此名。这类植物曾在距今3.9~3.7亿年前的早、中泥盆纪盛极一时,广布全球,是当时陆生植物的优势种。直到距今3.6亿年的晚泥盆纪才趋于绝灭。
裸蕨植物一般体型矮小,结构简单,高的不过两米,矮的仅几十厘米。植物体无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仅有地上生的极其细弱的二叉分枝的茎轴和地下生的拟根茎。但是却出现了维管组织,在茎轴基部和拟根茎下面,又长出了假根。这不但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运输,而且加强了植物体的支持和固着能力。与此同时,茎轴的表皮上产生了角质层和气孔,以调节水分的蒸腾;孢子囊长在枝轴顶端,并产生了具有孢粉质外壁的孢子,坚韧的外壁使其不易损伤和干瘪,有利于孢子的传播。这些结构都是裸蕨比它们的祖先——藻类更能适应多变的陆生环境的新组织器宫。这些组织器宫与现代的高等植物相比,确实是非常简单和原始的,但是,裸蕨植物正是依靠这些简单的组织和器官解决了它们在陆生环境中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矛盾,并且为沿着这样的道路继续衍生越来越高等的陆生植物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由此看出,裸蕨植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桥梁植物,也是最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
裸蕨
裸蕨植物并非一个自然分类单位,而是一个极其庞杂的大类群。通过化石资料分析。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瑞尼蕨型;工蕨型和裸蕨型。这三种类型的植物又都是来自最原始的裸蕨植物——顶囊蕨,由于顶囊蕨的孢子囊是光的,所以又叫光蕨。
1937年发现于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国,1966年在我国云南也曾采到化石。顶囊蕨的茎轴不到10厘米高,非常纤细,二叉分枝,维管束也为二叉分枝,环纹管胞,孢囊顶生,孢子同型,肾形,是惟一的最古老的陆生维管植物。
1.瑞尼蕨型
这一类植物的典型代表是瑞尼蕨,1917年发现于英国的苏格兰。它是一群构造简单的小型草本植物。孢子体没有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明显分化,地下的拟根茎向下长着一些单细胞的丝状假根,向上长着直立或以二歧式分枝为主的立轴。高18—50厘米,粗3毫米,中柱细弱,中央无髓,有环纹管胞组成的木质部,其外围有一层薄壁细胞所组成的韧皮部,是一种最原始的中柱类型。立轴及分枝无叶,表面具角质化的表皮,其上有稀疏分布的气孔,枝顶有单生的孢子囊。配子体为横卧地上的轴状体,其下生有假根,颈卵器和精子器埋生在假根之间的配子体组织中。这些特征,和现代蕨类植物完全一致。从这样一个原始的瑞尼蕨类型,向着两个途径演化。一条是,瑞尼蕨的能育和不育的顶枝简化,孢子囊聚合生长,并产生新的拟叶,由于枝的缩短,孢子囊由顶生变为侧生,也就是聚囊位于拟叶上方的短枝顶端,成为蕨类植物中的松叶蕨类。另一个途径是,瑞尼蕨产生近似轮生的叶子,孢子囊穗上的孢子囊倒生、悬垂于反卷的小枝顶端,成为歧叶和芦形木。由此进一步演化为具轮生分枝和孢子囊柄弯曲的木贼类。
2.工蕨型
工蕨型的代表植物是工蕨。它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区别尚不明显,也无根、茎、叶的分化,长在地面的拟根茎部分,由于常常发生“工”字形的分枝,构成一种特别复杂的盘根错结的状态。它的枝轴内部具有简单的单体中柱和外始式的初生木质部,这都表明了它的原始性质。工蕨不同于其它裸蕨植物的最大特点是,它在枝轴顶部组成穗状的侧生孢子囊,它们大都成肾形,基部有短柄,并有沿着前缘切线开裂以扩散孢子的细胞加厚带。
曩蕨工蕨型植物出现得比瑞尼蕨型植物晚,它是从较早出现的瑞尼蕨型植物的原始类型衍生出来的。后来发现的一种早泥盆纪植物肾囊蕨,其植物体二歧式分枝和孢子囊单个顶生和瑞尼蕨型植物中的顶囊蕨一致,而孢子囊呈肾形,并前缘切向开裂,却又非常近似工蕨型植物。这一中间类型植物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工蕨型植物是由瑞尼蕨的原始类型通过肾囊蕨演化来的。后来工蕨型植物发生了一次多方向的演变,经过星木发展成为原始的石松类植物。其中一部分就成了现代石松类的远祖。
3.裸蕨型
裸蕨型植物的代表为裸蕨。它的主轴比较粗壮,并常呈假单轴式的分枝,侧枝二歧式,分枝次数较多,生殖细枝末端顶生着很多成对的或小束状的孢子囊,它的主轴明显的比侧枝粗,外部形态比瑞尼蕨型复杂。裸蕨的维管束木质部和主轴的直径相比,已经粗大得多了,从木质部的结构多少可以说明它和瑞尼蕨型植物的某些渊源关系。这也就是说,裸蕨型植物发源于瑞尼蕨的原始类型。
肾蕨从裸蕨的形态结构和由几层厚壁细胞组成的外皮层,都说明足够支撑一个相当大的植物体了。裸蕨的孢子囊可纵向开裂以传播孢子,这是比较进步的。它是裸蕨型植物中最高级的类型。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裸蕨型植物中,有一种叫三枝蕨的裸蕨型植物,它生存于早泥盆纪末,在它的主轴上长着螺旋状排列的侧枝,侧枝从主轴长出后,很快就发生一次相等的三又式分枝,这种三叉式的每小枝向前长出不远,就又发生一次不等的三叉式分枝和两次二歧式分枝,然后在每个末级细枝顶端,生长成对的或三个彼此紧靠成束的孢子囊。从三枝蕨的分枝形式和顶生成束的孢子囊以及所在的地质时代,无不说明它和其它裸蕨型植物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植物体已很粗壮,加上枝轴形态结构的特别复杂,则为一般裸蕨型植物所不及,因而它很象是裸蕨植物与更高级的维管植物之间的过渡植物或中间类型。由此发展为真蕨类和前裸子植物后者再进一步演化为各类裸子植物。
可以这样说,所有的陆生高等植物,除了苔藓植物以外,都是直接或间接起源于裸蕨植物,没有任何一种陆生维管植物能够绕过裸蕨植物而直接发源于水生藻类的。因此,裸蕨植物在植物界的系统发育中,上承生活在水中的藻类,下启陆生的蕨类和前裸子植物,是植物界系统演化中的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