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6256300000137

第137章 癞狗咬毒汤

(下瘀血汤)

癞狗咬毒无妙方,毒传迅速有难当,桃仁地鳖大黄共,蜜酒浓煎连滓尝。

来源:象山县验方。

药物:生大黄9克, 桃仁(去皮尖打)15克,地鳖虫(活去足,酒醉死)12克。

用法:三味共研细末,加白蜜9克,陈酒一碗,煎至七分,连滓服之。如不能饮酒者,用水兑饮。小人药量减半。孕妇不忌。

按:本方药味与《金匮要略》的“下瘀血汤”全同,而只是药量稍有变动。仲景原用它治疗“产妇腹痛”因于“腹中有干血”所致,所以方中药味都属破血攻瘀之品。此处所以称它“癫狗咬毒汤”,是因为浙江象山县用它治疗癫狗咬伤取得了效果。据严苍山氏介绍,运用本方治疗癫狗咬伤,乃“悟仲景有言,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被癫狗咬而狂者,亦瘀血为患也,故用仲景此方试之”。在运用时,“空心服此药后,别设粪桶一只,以验大小便,大便必有恶物如鱼肠猪肝色者,小便如苏木汁者,如此数次后,药力尽,大小便如常。

不拘剂数,要大小便无恶物为度,不可中止,恐留余毒为患,以至复发,如服药后而大小便无恶物者,非癫狗咬伤也。愈后并不禁忌。”并说疗效“百发百中”。况且癫狗咬伤,向少良方,故节录以供读者参考。

§§第十章 祛风之剂

祛风之剂就是治疗由于外风或内风引起各种疾病的方剂。

外风就是风邪乘人体正气虚弱、营卫空疏的机会侵入,发生突然昏到、不知人事、经脉拘急、口眼歪斜、说话困难、语音不清等一般称为“真中风”的证候。或者发生肢体酸痛、麻木不仁的“痹证”。这种因外风造成的证候应当以散风为主,结合温阳益气或养血通经络的方法治疗。

内风是因为起居失常,饮食失节,真阴亏损,以致虚风内动,引起忽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能说话等“类中风”证。另外如神昏痉厥、四肢抽搐的肝风,也是内风的范围。

这种证候应当用熄风的方法治疗。

在治疗原则上,外风宜散,内风宜息,因此,祛风之剂分为散风和熄风两大类。

疏散外风的方剂,是为外界的虚邪贼风—一外风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而设。外风侵害人体所导致的病证,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伤风感冒;二是真中风;三是头风;四种痹证。这四类病证的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伤内感冒治宜发表,已在“解表剂”中谈过,这里不再重复。真中风又叫外中风,是因为风邪暴袭机体,临床极为少见。常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或四肢抽搐,并有寒热等表证,即所谓“六经形证”。其治疗通常以散风为主,随证配合其他治法。小续命汤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至于头风一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的是由于风邪上壅头目,头痛多兼寒热征象;慢性的是因为风邪留连于头部不解,以致正偏头痛,日久不愈,常常因为受风而复发加重。二者的治疗都宜散风清头目,常用川芎茶调散和菊花茶调散之类。关于痹证,单纯由于风邪所致的极少,大多因为风湿或夹杂寒邪侵袭人体,留着经络关节之间不去,而成为慢性的肢体、关节酸痛,或肌肤麻木不仁。在治疗上除了着重运用祛风胜湿或兼用祛寒的药物外,往往配用活血通络的药品,使气血流畅,风湿不复留滞,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三痹汤和独活寄生汤,都是这一方面的常用方剂。

平息内风的方剂,适用于内风所引起的疾患。所谓“内风”疾患,实际上是指内在器官的某些病证而言。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症状与外风尤其是外中风相似,所以说它们的致病因素是“内风”,即古人所谓“风从内生”。内风病证范围甚广,主要的是类中风和肝风。类中风多是突然发病,而见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它与真中风的临床区别:一是没有六经形证,二是证情严重。至于它的病变本质,一般说来,是由于肾亏,以致一方面真水虚乏,木失涵养,肝风内动;一方面真阳衰微,虚火上越,火助风威,于是风火相煽而暴病。所以其治疗,有时需用滋肾壮水、温肾益元等固本的方法来达到息风的目的。

不过在暴中之际,多以治标为急,或者标本同治。所谓其治标,就是由于类中的主要因素——内风,往往与“火”、“痰”、“气”三者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即所谓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助则灼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窍闭气滞,而产生种种标证。因此,镇潜、降火、豁痰开窍、宣壅理气等都是治标的方法。在暴中之时,往往非速用这些治标的方法,不能平息内风猖獗之势。如用苏合香丸开窍宣壅、理气降痰,以治疗中风气壅、痰厥之证,即是其例。不过标证不过急的,多宜标本兼治,方剂如镇肝息风汤加减。

肝风的主证是眩晕、头昏头痛、眉眼唇颊抽搐颤动、肢麻,亦可有四肢搐搦的现象。这些症状多属慢性。类中病人在中风之前大都可能出现此类症状。因此,可以说肝风是类中的先期表现,二者密切关联。肝风的治疗原则主要有二:一是凉肝息风,二是镇潜息风,也即平肝潜阳。前者可用凉肝息风的清空膏加桑叶、菊花、白蒺藜、天麻等味;后者可用磁石、石决明、珍珠母和天麻、芍药等组成方剂,如镇肝息风汤之类。此外,滋液息风也是常用的—种方法,方剂如羚羊钩藤汤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