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第一本阳光心理学
6360200000007

第7章 爱屋及乌 (1)

例如,当你看到一些人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时,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这种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故事背后)

长相憨厚、歌声质朴的满文军,在1996年以《懂你》获得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一名,从此正式踏入歌坛后来,他陆续推出了《让你的天空最美》和《望乡》等专辑,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是,就在2009年5月19日凌晨,满文军竟因涉嫌聚众吸毒在北京某酒吧被抓事件被曝光后,很多人都大呼“不信”娱乐明星满文军歌唱得好,长得也老实,我们从此一相情愿地以为,满文军其作为一定也属忠憨而忠憨的人是不会吸毒的吸毒者应该是看起来专横胡来、整天抑郁想不开的人所为像满文军这么外表阳光、身披爱心大使光环的人,他也吸毒?真是给了我们思维一个巨大的颠覆由此可见,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表面性与陌生人交往最容易产生晕轮效应,因为对对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他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是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不全面的片面性初次交往的双方很难抓住人和事的本质,往往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形、或是一无是处,这就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弥散性弥子瑕是卫灵公的男宠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

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对方一旦对你有了成见,就会产生“恨屋及乌”的情况,你的好处也会受到牵连成为坏处正如文中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如何预防晕轮效应在评价陌生人时,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为了避免以上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避免“以貌取人”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对72个人进行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个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个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个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个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为此,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就能有效摆脱晕轮效应的影响避免“循环证实”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证实,势必会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避免误解他人注意“第一印象”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但初次接触,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避免晕轮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有“主见”当然是正确的主见有了正确的择友标准,理智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情感波动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就不易产生恰如摄影时,如光线过强,你可以加滤色镜人际交往中感情的光线,同样可以通过理智的滤色镜来加以调节少“偏见”对己对人都要作全面的分析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横向视野而没有纵向视野,或者只有近距离视野而没有远距离视野,都会产生感觉和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交友的导向失误必须全面观察、考察一个人,才能较准确地予以评价要听取“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真听取和分析周围人的意见,集思广益,也会帮助自己获得正确的主见,只是对别人的意见不应盲从,而应“择其善者而从之”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正确把握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效果,防止其负面作用,不论在人际交往还是处理多种关系时,都是必要的9.“自己人”好办事(自己人效应)

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词——“自己人”,但是交往双方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以前都没共过事,这怎么成了“自己人”了呢?其实,“自己人”只是一种交际手段,是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令对方将自己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同时还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信赖,这就是“自己人效应”做他人的“自己人”心理学家发现,各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际吸引为此,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进行了实验:他以17个不相识的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先测定他们对有关社会问题的态度、价值观以及个性特征;然后,将相似的大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寝室里几周的研究结果发现,态度、价值观越相似的学生相互间的吸引越大,越喜欢在同一个寝室由此,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纳奇什维里提出了“自己人效应”,他把彼此有一定相似之处的人称为“自己人”,而“自己人”之间,一般都容易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认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的这些平常现象:本专业的教师向大学生介绍一种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相反,其他专业的教师向他们介绍这些方法,学生就不易接受在小组争论时,当你企图说服别人,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如果你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同类人、自己人,那么对方就会改变最初的逆反、防御心理,一步步慢慢地接受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首先能获得你的好感的,必然是与你有共同点的人比如,与你有共同爱好的人,与你有相同出生地的人,与你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的人,与你有相同经历的人,等等这在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是指个人把他人归于与自己同一类型,是知心朋友每个人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自己人效应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你是为他们好的这样,就会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其放下戒心(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