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第一本阳光心理学
6360200000006

第6章 投射效应

你喜欢吃什么,便以为你的朋友也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穿什么衣服,便认为你的朋友也应该喜欢穿这样的衣服;你经常算计别人,便以为别人也在算计你;你自己是个思想狭隘的人,便以为你的朋友也不大度;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便认为所有人都是好人;你害怕失去,便以为所有人都不能放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喜欢以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他人这种认知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的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地赞扬自己喜欢的人或是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例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言行,犹如东郭先生,尽管多次上当受骗仍不醒悟,因为他自己有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正相反,总是以恶意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明显的善行,也会被以为是出于卑鄙的动机,所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鳄鱼的眼泪”,这是因为他本人就心术不正为了验证投射效应的真实存在,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为80名大学生罗斯询问这些人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着牌子在大学里走动,并且,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这个结果表明,这些大学生正是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去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这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心理实验者也曾在出版领域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让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最终的结果却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怎样写》;编辑B正在托朋友办事情,他的选题是《教你影响朋友的法则》;编辑C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她的选题是《少年儿童教育丛书》;编辑D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编辑们在做选题的时候,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喜好便是受众的喜好,自己目前需要的东西便是受众需要的东西而用自己的喜好往往不能正确地衡量别人,也不能有效地对他人施加影响个人喜好的影响力巨大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你挑了一件自认为最适合朋友的礼物,但生日过后却从未见过朋友用该礼物;为了让父母高兴,你给他们买名贵的衣服、高档的补品,但父母仍然闷闷不乐;为了托朋友办事情,你曾尝试着送烟、送酒,等等,但朋友依然向你摇头;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你给他买各种与学习相关的电子产品以及复习资料,但孩子的成绩依然不见提高……这些事情无不向人们反映出这样的道理:用自己的喜好往往不能正确地衡量别人,也不能有效地向他人施加影响(借鉴案例)

吉米卡特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1964年,他还是一个刚从海军学院毕业的小伙子这时,他见到了海军上将里科弗将军当将军让他谈谈自己的事情时,吉米卡特为了获得里科弗将军的喜欢,自豪地提起自己在海军学院的成绩,他说自己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名列58名他以为将军知道他的成绩后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将军没有任何反应地问道:“你尽力了吗?为什么不是第一名?”这句话让吉米卡特不知如何回答案例中吉米卡特的经历,验证了错误投射现象的影响我们经常会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所以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有这么一个笑话:某个漆黑的夜晚,在一条偏僻的公路上,查理的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查理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别人的看法和行为不理解你觉得某个人不应该那么“固执”,是因为你自己太容易妥协;你觉得某个人的想法“大胆而不可思议”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你自己不敢去冒险;你觉得某个人的生活不应该那么“忙碌”,是因为你自己过惯了清闲的生活……其实,当你说别人“无法沟通”的时候,是因为你自己无法沟通投射效应的启示投射使人缩小了自己的思想视野,限制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投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分清自我和他人,不要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投射给他人,而带着主观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转换思维方式当你对他人作出某种结论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考虑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受到了自己经验或思维的某种干扰,这样就比较容易作出准确的判断放低姿态当对方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仿时,如年龄、性别等,就会产生一种“一较高下”的冲动与欲望因此,当你遇到与你经历相似的陌生人时,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姿态,经常赞美他,令其心态平和但要注意,放低姿态不等于丢掉自尊,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真诚沟通,了解对方想法初次见面,当你与对方的想法格格不入时,你不妨与对方开诚布公地沟通,了解他人的想法,他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当你了解了他人,你会更好地理解他人,这将会为你缓解并减少人际交往中的不少矛盾如何避免投射效应的影响如果我们用主观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就很难用平常心与之交流为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投射效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客观认识自己我们要学会分清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不断完善自己只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习惯,不断消除认知偏差,就能够正确识人多角度思考问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自身个性、生活需求等都不尽相同,这也必然决定了每个人在思维和行为上的不同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而应该有一颗理解他人的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单方面地将自己的特性、喜好投射给他人8.你是否会以貌取人(晕轮效应)

虽然人们都说容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但是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他人的外貌、穿着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人们还是更喜欢与穿着得体、漂亮的女生或帅哥在一起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的启示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形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向周围弥漫、扩散,形成一种光环作用正因如此,彼此陌生的人在交往时,通常会由最初印象决定他的整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他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为了验证晕轮效应的科学性,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的得分都比较高,而且被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中等魅力的人的得分次之;无魅力者得分最低晕轮效应,也就是爱屋及乌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