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16

第16章 校长与学员同条板凳

一条板凳,折射出一代伟人的俭朴风格和平民风尚。那是1933年,中革军委在瑞金改编了红军学校,创办了旨在培养军队指挥员的红军大学。办学不久便传出一则“校长与学员同条板凳”的新闻,一时传为佳话。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苏区时期鼎鼎有名的红军高级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国家主席的******同志。******进入中央苏区不久,奉命担任红军大学副校长,分管后勤事务。由于战争频繁,红军指挥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红军大学学员增至2000多人,一时间祠堂改做的教室不够,桌椅奇缺。对此,分管后勤事务的******急得火烧眉毛,他找到祠堂周边的八户农家,逐个登门造访,讲明了红军大学的“实情”,最终向这些农家临时借用了七八间“闲房”做教室,借了一些桌子、凳子、椅子做课桌凳。经过努力,教室解决了,但课桌凳缺口很大,许多学员用土砖当作凳,用双腿当作桌,认真地学习。

一天,******路过一间教室门口,见后排的许多学员站着听课,作为分管教学后勤的副校长,顿时满脸通红,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沉思着回到办公室,刚坐下灵感乍现:自己白天很少在办公室,白天凳子基本上闲置,只有晚上在这里办公,加班加点,何不把自己的办公凳拿出来给学员坐呢。次日上午上课前,他把自己办公用的板凳端上,来到许多学员站着听课的教室,把板凳递给一位学员,说:“你们白天上课时用它,下午下完课后归回我办公室就行了。”

学员们认识杨校长,见他为办校日夜操劳,人累得又黑又瘦,不忍心占用他的办公板凳。一名学员说:“杨校长,我们农家子弟,辛苦惯了,站着听课没关系,比起前方打仗的战友们幸福多了。板凳就留着你自己办公坐嘛。”

“我是分管教学后勤的,看到你们因缺凳桌站着蹲着听课看书,心里一直不安,很对不起你们。”******把板凳往学员身边一放,诚恳而歉意地说。他为了打消学员的顾虑,对板凳的使用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白天上课时你们用,晚上我用,我多利用晚上时间来办办公。”经******一说,学员们只好接受了这条板凳。因为这条板凳稍长些,同时可以挤坐三名学员。从这一天开始,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便出现了:每天上课前,从校长办公室到一间教室准时有一名学员把板凳端到教室,傍晚这条板凳又沿着这条线路回到校长办公室。

一时之间,校长与学员同坐一条板凳的新闻马上在学校传开了。学校的宣传栏上很快就登出了一则《校长与学员同条板凳》的表扬稿。3个月过后,学校缺少桌凳的问题经过******等人的努力终于解决了。随之,那道风景线也就消逝了。但******这种关爱学生的情怀和品德,以及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工作作风在学校校园内久久传颂。

红军长征后,当地的老表把这条板凳保留了下来,存放在瑞金******的旧居内,让后人瞻仰参观。

(刘丽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