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43

第43章 “红色华佗”深夜救主席

傅连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省长汀县人。他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个教会医院的医生,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卫生部副部长。因为医术高明,救治过许多红军伤员,加上长期负责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被誉为“红色华佗”。

在中央苏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深秋的一天下午,正在瑞金梅江区中央红色医院为病人做手术的傅连暲院长,忽然接到临时中央政府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说是在外搞调查的******病得很厉害,几天来高烧一直不退,要他火速赶往于都县******的临时住处。一给病人做完手术,傅连暲立即带上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与一名助手飞马上路。

傅连暲原是闽西汀州福音医院的院长,福音医院是所教会医院。1932年秋冬,身体虚弱的******在福音医院养了几个月的病,傅连暲院长亲自把脉、开药。这期间,******与傅连暲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还说服他参加革命,变卖家产,捐献医院所有药品,并把医院迁到瑞金,创办了第一家中央红色医院。他的义举在苏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红色中华》曾发表文章,称赞傅连暲是苏区的“第一模范”。

经过10多个小时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的长途跋涉,傅院长来到******的临时住所——于都北门外赣南省苏维埃政府驻地何屋。此时******睡在一张用门板搭起来的便床上,额上敷了一条冷毛巾,脸和脖子烧得通红,身体消瘦了很多。几个当地的土郎中立在屋里,手足无措。

******听到脚步声,睁开眼一看是傅连暲院长,蒙眬的双眼顿时放出光亮,下意识地点头打着招呼。傅连暲顾不上客套,立即打开药箱,开始望闻问切。体温表量出病人41度体温,傅连暲吓得不轻,转而讯问站在一旁的几个土郎中,其中一个年长些的土郎中告知了医治的经过,并暗示病人没有救了,赶紧准备后事吧。旁边的警卫员小吴双眼哭得肿胀,连声求着傅连暲院长救治好毛主席。

傅连暲此刻倒显得平静了,他知道******不能死,苏区军民不能没有******。傅连暲不慌不忙地再三检查,他结合以前病例特征和******病情症状,诊断******得的是恶性疟疾,确有生命危险,如果再耽搁几个小时,真的就没有救了啊!傅连暲马上为病人注射了奎宁和******,同时服奎宁丸。接着又吩咐助手多用毛巾沾水冷敷******的额头,多喂凉开水。

当晚,傅连暲院长就在******的病床前打了一个地铺,与他同居一室,以便随时掌握******的病情和医治护理。此时的傅连暲院长因为在医院为病人做手术已经熬了几个通宵,可是面对重病中的******,他岂能闭眼休息?他叫助手给自己打了一针******,强迫提神后,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起来为******测体温、喂开水和冷敷,直到天亮。

真是苍天有眼,五天后,******的高烧终于退下来了,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可以下地慢慢走动了。傅连暲和助手、警卫员等人才松了一口气。******握着傅连暲的手说:“傅院长,谢谢你啊,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你们辛苦了。”话音刚落,只见傅连暲歪斜了身子倒在地铺上就睡着了。助手对毛主席说:“这是傅院长劳累所致,主席您现在没事了,他就放心了。”

新中国成立后,傅连暲担任了中央政府卫生部副部长,是新中国卫生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梁友 王燕婷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