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52

第52章 万里长征第一山

万里长征第一山——云石山,位于瑞金市城西的梅坑,距市区约19公里,海拔不过百米,方圆不足千米。1934年7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都迁移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附近的各个村庄。这里也可以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临时所在地。由于在博古和李德为首的“左”倾错误领导的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了,使中央红军被迫做战略性转移。中央领导机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这里出发,这也是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经历万水千山的第一座山,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万里长征第一山。

可以说这里的一石一木都记录了革命进程中艰难抉择的悲壮,记录了那一代革命前辈们关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的焦灼之情,记录了“红旗飘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的悲壮情景;同时也叙述了******骨肉分离的悲怆故事,牵动着一代伟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这是一位诗人游览云石山时的生动赞叹。云石山的美集灵秀于一身,山中奇石嶙峋,千姿百态,色如云雾,云石山之名即来源于此。自古云山一条路,云石山从山底到山顶只有一条百级石砌小道可以弯曲通行,其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在小道途中有两道天然石门屏障,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云石山顶上,有一幢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寺庙,那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1934年7月至10月的临时驻地。

云石山与革命结缘于第五次反“围剿”。当时,国民党为“围剿”中央苏区,共调集了50万兵力,步步紧逼,妄想剿灭中央红军。1934年7月,驻在沙洲坝的中央领导机关被国民党发现了,不时有敌机来轰炸。为了安全起见,中央领导机关分别转移到这山多林密的云石山境内的各个村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则迁驻在云石山的庙中。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机要秘书贺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员就住在这庙里。

石山有情,古寺有义。******与张闻天之间的深厚革命友谊就是在这云山古寺中建立的。1933年初,张闻天从上海经党的地下交通护送辗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政府首府——瑞金。起初,他受博古“左”倾路线的影响,曾与******的正确革命路线和战略思想格格不入,后来被博古等“左”倾领导安排其担任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以架空******在中央政府的领导权。在这里,张闻天显露了他一生之中最为可贵的品质,他尊重实践,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他与******在山石树木之间经常交流思想,沟通工作,分析战情,从相交到相知。张闻天的思想转变很大,他看到了革命战争受挫的根源,充分肯定了******的正确路线和思想,转而渐渐支持******。特别是在后来的遵义会议上他对******的支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重新回到了核心领导层,红军也得以在******的正确路线和思想指导下恢复并发展壮大。

残棋难举,残局难收。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左”倾错误领导的指挥下,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丧失军事指挥权的******在云山古寺中心情显得非常沉重,他怎能不为亲手垒筑的红色政权担忧。而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领导指挥权却在一个不懂中国国情和战争实际情况的洋顾问李德手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力量悬殊,李德照搬书本教条和苏联攻打大城市的模式,不相信游击战是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像刘伯承这样的军事将才,因为与李德的意见不一而被打入“冷宫”。刚烈耿直的彭德怀看到红军战士在惨烈中牺牲,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在国民党蚕食中日益缩小,十分愤怒地大骂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疼”。即使这样,也无法扭转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思维,他仍然固执地推行他的堡垒战、亡命之战。一次次的交战,一次次的失败,青山赤土尸骨成堆,中央红军元气大伤。******痛心疾首,如此惨绝地断送中央革命根据地,如何向已经为之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交待,又如何使刚获得自由解放的苏区人民信服。此时的******虽大权旁落,但他仍在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不断地提出许多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一直未被李德、博古采纳。******能够做到的,就是凭借自己在军民中的威望,亲自到前方督导战事,以尽可能地减少我军的损失。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的南北路军疯狂地对兴国、石城、长汀和会昌等地形成合围攻势。中央领导在云石山秘密召开会议,鉴于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机已经丧失,会议做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10日,风啸雨残,中央机关齐聚云石山,编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与当地群众挥泪告别,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也就在这一瞬间,云石山成为了人民永远敬仰的“长征第一山”。

(黄斌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