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54

第54章 八兄弟争着当红军

1933年秋,******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果实,扩红和补充兵源,成为****中央在中央苏区的头等大事。中央苏区人民怀着朴素的革命感情,在生离死别的选择中,如滚滚洪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红军队伍之中,由此演绎了多少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共同上战场的感人事迹。杨家八兄弟争着当红军就是在那壮烈的环境中最为突出、典型的一例。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的贫农。当年,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根据一位知情的瑞金乡亲说:“那时饭都吃不上,哪会想起取名字。他们都叫生保,只是按照年龄,分别叫一生保,二生保,三生保……八生保。”在红军没来之前,杨家无瓦无地,穷得连锅都快要揭不开,有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困窘。后来,红军将革命的旗帜插在了瑞金这块红土地上。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给瑞金长期受到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杨家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生活面貌。杨荣显一家在苏维埃政府的关怀下,分得了土地、山林,几个儿子也娶上了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谁也没有料想到,1933年秋,******又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了更大的第五次“围剿”,妄图消灭中央红军。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军事“围剿”,打破了苏区人民宁静的生活,也打破了杨荣显一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当时,中央苏区的红军人数只有敌人的五分之一,在苏维埃政府扩充红军的号召下,苏区家家户户都在热烈讨论着送男子参加红军的事情。

一天,杨家老八急匆匆地从外头回来,激动地对家里人宣布:“白狗子就要打到咱们家门口了,我要去参加红军,打白狗子去!”那会儿瑞金老百姓都将国民党反动军队称为“白狗子”,对其恨之入骨。

老三闻言皱起眉头,大声道:“八弟,我和老四、老五昨天就去扩红报名处把名给报了!两位哥哥都是有老婆孩子的人,你年纪又太小,就留在家里种田吧。我们仨去就行了。”

老八一听不乐意了,拍着胸脯大声嚷嚷起来:“谁说我年纪小了?我扛得起好几袋米,挑得了好几担水呢!别说是举枪杆子,就算大炮我也能背着跑!”

老大说:“要先保国才能保家,参加红军算我一份,弟弟们年纪小的就别去了。有革命就会有牺牲,指不定我回不来了,爸岁数也大了,家里还得留几个劳力种田养家……”

其余几个兄弟也不同意。就这样,兄弟几个你一句我一句,吵得面红耳赤,非要争出个输赢来,都想参加红军,尽快赶赴前线,保卫这得来不易的革命果实。

一旁,大儿媳抱着年幼的孩子哭了起来,说道:“男人们都走了,这个家可怎么办,我们娘俩可怎么办?”

正相持不下之时,此刻已身患重病的杨显荣见八个儿子个个满怀参军的热情,心中顿时感慨万千,既舍不得儿子们都去参军,又忆起昔日红军对百姓们的千般好,百转千回了许久,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对八个儿子说:“你们不要争了,既然前方需要,你们都放心去参加红军吧,家中有我和你们几个兄弟的媳妇。希望你们在前线英勇杀敌,多杀几个白狗子,平安回来就是。”说罢,老人眼眶便湿润了。

几日后,杨荣显与儿媳孙儿们一起,在七堡乡第三村的村口为八个儿子送行。

几个月后,当时的中央苏区第一大报纸《红色中华》将八子争相参军的动人事迹以图画的方式刊登出来,他们的故事像是插上了翅膀,在广阔的中央苏区土地上口口相传。

结果,在几次激烈的战斗中,六个兄弟先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知道杨荣显一家八个儿子都参加红军的动人事迹后,还专程前往看望杨老,并建议中革军委能召回一个儿子照顾年迈病重的老人。一路波折,工作人员终于在宁都黄陂战场找到机枪手七生保、号手八生保,但两人请求组织打完接下来的这场战役再回去照顾老父亲。谁知,这一场战役下来,杨荣显的这两个儿子也壮烈牺牲了。

1934年深秋,杨荣显老人病入膏肓,直至卧床不起。在弥留之际,他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等待红军反“围剿”的胜利,等待他的儿子们平安归来。此时,守在老人身边的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泪水不断地往下流,他们都知道因前方战斗惨烈,参加红军的八兄弟已全部壮烈牺牲,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怎能忍心告诉老人。最终,杨荣显老人还是带着未见上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后来,杨荣显的孙子也渐渐长大,虽然他们无缘再见爸爸、伯伯、叔叔们,但他们知道,父辈们是英勇的、无私的、光荣的。为了永远铭记他们,儿孙们在村里的山坡上堆起了八个空坟,以此来表达儿孙们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先辈们永远的纪念和缅怀!

(叶秋华 黄霞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