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59

第59章 儿童队长陈美福送信参军

还记得小学时期看过的电影《鸡毛信》,八岁牧童海娃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智送“鸡毛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面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令人感动的情节也发生在一位年龄相仿的南方少年——陈美福的身上。

陈美福,1914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社富乡稠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连长、副营长,警卫团副团长,陕北独立一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参谋长,警备第一旅三团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进干部纵队直属支队支队长,旅大警官学校教育长,旅大市公安总队总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旅大市公安总队司令员,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副部长、顾问。

陈美福15岁那年的春天,陈毅、萧克率领******第一纵队,在兴国、于都、赣县边界分兵发动群众,并深入稠村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少年陈美福深受影响,从此在他的心里种下了红色的情结。不久,******转战闽西,稠村一带的土豪劣绅趁机组织反动“靖卫团”对抗革命。以后土地革命在兴国全县展开,稠村却成了一个“白色据点”。怀着一股拼劲,或是爱国心的驱动,抑或是当地文化的熏陶,陈美福参加了秘密的儿童团组织,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儿童队长,积极配合游击队与“靖卫团”斗争。他利用人小目标小的条件,侦察敌情,传送情报,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

1931年夏天,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为了迎接更艰险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红军决定扫清兴国境内稠村这个白色据点,为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准备战场。隐蔽在稠村里的秘密农会准备和红军里应外合,配合进攻的主力红军作战。决定让陈美福送一封信到赣县田村,去和主力红军取得联系。陈美福的母亲很担心儿子遇到危险,听说他要去田村,猜到是去冒险,就劝他说:“孩子,现在兵荒马乱,你成天出去跑来跑去,我也不知道你是做好事还做坏事,弄不好要掉脑袋。我将来靠谁来养老呢?你还是不要出门吧。”陈美福安慰母亲说:“妈,我出去都是为我们穷人做好事,你放心吧。”陈美福扮作找牛的孩子,把信藏在牛梢竹里,安全送到了田村。他当即向接信的那位红军表达自己也想当红军的想法。经过再三要求,田村驻地的红军终于接收了他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这年,他刚好17岁。

陈美福当红军后,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他被选送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到红五军团任排长,后到中央警卫营工作。随后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悠悠岁月,转眼就是数十春秋。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昔日的儿童队长陈美福在战与火之中迅速成长,并取得卓著战功,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陈美福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能兴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