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60

第60章 “真享福”的机枪手

有这么一位老人,1909年出生在江西于都县,1931年2月参加当地的游击队,随后进入红三军团。他一直是一名机枪手,记不得一辈子打过多少次仗,而且战场上,处于敌人火力最“照顾”的地方,竟然没有受过一次伤。他是一个“真享福”的机枪手,他被称为中国红军的“福将”。这位老人就是曾福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八个不同的渡口过于都河(贡江),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曾福祥所在的红三军团从小溪口渡过于都河。接到渡河的命令后,上级并没有告诉部队要往哪儿走,只是接到通知,北上抗日。他们不知道,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8日,天刚刚蒙蒙亮,曾福祥所在的部队就开始从于都小溪口渡河。所有渡河部队都严禁打火把。闻讯而来的当地老百姓送来鸡蛋、干粮、布鞋等等,一时间,小溪渡口热闹非凡。曾福祥接过一双当地妇女送的布鞋后,与大部队一起出发,通过工兵营搭起来的浮桥,过了于都河。

由于布鞋太过珍贵,曾福祥一直舍不得穿,平时走路都是穿草鞋,把布鞋放在包里。等到歇脚时,先把脚和腿上的泥清洗干净,再换上布鞋。一路走来,这双布鞋一直伴随曾福祥过了金沙江,过了泸定桥……后来部队四处辗转,这双珍贵的布鞋却不知去向。为此,曾福祥郁闷了好几天:“穿草鞋走路更舒服,穿布鞋不好走路,但穿起来更舒服。”

战场上,机枪手是敌人火力最“照顾”的地方。可令人称奇的是,曾福祥经历无数的大小战役,竟然没有一次受伤。“把机枪放在地上,打几颗子弹就得换个地方。”经验告诉他,机枪手往往是敌人重点开火的地方,要不断移动自己位置,因此他的“享福”心得是,要舍得花力气,抱着20斤重的机枪不停地换地方……正是怀揣这样的战斗“心诀”和具备了一个天生的机枪手独有的机敏,造就了他身经百战不受伤的令人称羡的传奇经历。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率领下,向娄山关挺进,与王家烈率领的黔军遭遇。敌人仓促应战,退到娄山关口,凭险据守。红军向黑神庙猛烈攻击,并在点灯山急调第十团从东侧迂回,全歼敌军三个团,取得长征途中的第一次胜利。为了不给敌人喘息之机,红一、红三军团不顾疲劳,继续向遵义方向展开追歼战,重占遵义城,黔军弃城南逃。此时,向遵义增援的敌军吴奇伟的两个师孤军冒进,红一军团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敌一部惊慌逃过乌江,并砍断浮桥,敌尚未渡过的1000余人和大批军用物资被我俘获。红三军团也于黄昏歼灭敌五十九师大部,遵义之战胜利结束,这就是著名的“遵义大捷”。曾福祥亲历了娄山关战役和遵义大捷。“天上好多飞机,地上敌人又多……”如今,老人对这两场恶战的一些细节仍然还记忆犹新。

长征路上,与敌人的大小战斗不断,很多时候,都是一边赶路一边战斗。“仗打了不知道有多少,每次子弹都是绕开我走的。”曾福祥笑着说,好多次,一个连冲上去最后能活下来的没有几个人,但这几个活着的人当中,总会有曾福祥。“战争对我来说,没有最危险的时候。”老人笑着说。

曾福祥说,一辈子打了多少次仗,他都记不清了,打死了多少敌人,更无法统计。“反正很多。”看老人那神情,战争对他好像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

过了金沙江后,曾福祥被编到红九军团。随后于1936年,过了雪山、草地后,部队在甘肃省哈达布休整了一个礼拜。休整那些天,曾福祥突然得了严重的胃病,什么都不想吃,连水也喝不了。“我花了一个大洋买了一头猪……很多人都在路上饿死了,那天竟然有两个吃多了给撑死了……”曾福祥说,要不是有胃病,他也会大吃一顿。不过,他表示,“吃得差不多就算了,不会硬撑”。后来,部队继续开拔。一个多月后,曾福祥的胃病在没有吃什么药物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康复。

一双旧草鞋,一杆锃亮的机枪,一枚枚军功章,曾福祥这位见证中国革命风风雨雨的军人,他的故事被一代代人传颂,影响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黄松林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