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67

第67章 盘山红军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中闻名遐迩的战斗英雄群体,他们的壮举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深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和敬仰。而早在1934年中央苏区南大门会昌筠门岭的盘山战斗,就涌现了“狼牙山式”的红军壮士,他们的壮举同样惊天地,泣鬼神,感人心魄。

说到盘山战斗,就不能不提会昌筠门岭保卫战。

会昌县的筠门岭地处闽粤赣边陲,是江西通往福建、广东的必经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筠门岭成为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拱卫着红都瑞金的安全。而盘山,又称盘固山,就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南边的民范村(处于现在省级风景名胜区汉仙岩范围内)。

1934年4月初,筠门岭遭到了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的重兵围攻,驻筠门岭的红军主力部队红二十二师设置三道防线进行防御。担任正面防守的红六十四团在第一道防线岔口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后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盘固隘。盘固隘距筠门岭15公里,地形复杂,山道崎岖,地势险要,主峰盘山呈磨盘状,只有一条小道通往顶峰,构成护卫筠门岭前沿阵地的天然屏障。

为尽快打开苏区南大门,4月中旬,敌人改变策略,开始以整师、整团的兵力强攻盘固隘,加上五架敌机不停对我军修筑的土木碉堡工事进行轮番轰炸,攻势犹如汹涌的海浪袭来,一阵连一阵。英勇的红六十四团依托地形死死坚守阵地,进行了三天两夜的顽强阻击。虽然歼灭敌人约一个营,但红军自身的伤亡也较大。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六十四团团部作出将主力撤至第三道防线筠门岭进行阻击的部署,由红六十四团二营六连担任掩护撤退任务。红六连在连长钟鸿义和指导员蔡保林的指挥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恶战的考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牢牢把敌人挡在盘固隘。

得知红六十四团大部分主力已撤至筠门岭,红六连连长下达了撤出掩护阵地的指令。可就在此时,敌人袭来一阵排炮,将通往山下的唯一小道炸塌,全连只好退守至盘山主峰。敌人一见这情形,就纷纷吼叫着“活捉****!活捉****!”的口号,凶恶地蜂拥而上,展开了更加猛烈的强攻。红六连班长张秀良和王万有等十来个重伤战士主动向连长钟鸿义请求断后。此时此刻,钟连长心里虽有一万个不舍,但又别无选择,只好点头同意,含着泪一一和重伤员握手告别,最后对全体重伤战士说:“同志们,你们是好样的!为了战斗需要,你们临时组成一个大班,听从张班长的指挥。”随后,钟连长下令全体战士把现有肩上的背包取下,把被单取出撕成条状接起来,一个个从后山40多米高的悬崖滑下去。

负责断后的全体重伤战士,在班长张秀良的统一指挥下,临危不惧,英勇阻击,为整个连队的突围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子弹打光后,他们就捡石块狠狠砸击敌人,直到没有一块可搬动的石块为止。待敌人步步逼近扑上来时,在班长张秀良的带领下,十来个战士个个毫不犹豫地抱着敌人,纵身跳下40多米的山崖,与敌人同归于尽……

山崖间久久回荡着英烈们宁死不屈的喊杀声,敌人闻之莫不毛骨悚然。

(胡占洲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