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78

第78章 救回红军当儿子

钟国海夫妇,江西省瑞金市万田乡麻地村人,夫妇俩先后生了5个男孩,可当地百姓却羡慕地称这两口子真有福气,有7个儿子,这是为何呢?事情还得从红军长征开始说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此时,钟国海夫妇的5个儿子尚还年幼,大的不过十多岁,小的才刚出生,虽然有心想送儿当红军,可未能如愿。红军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中央苏区进行残酷的“清剿”,大肆叫嚣“屋换石头人换种”,红色苏区完全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这年冬日的一天,国民党保安团长钟运标带着几个乡丁,在钟国海家的后山上抓了两个外乡人,他们怀疑这两个外乡人是红军游击队员,正准备将他们捆绑着送到高围(现云石山)区公所去领赏。

钟国海仔细一看,被捆的这两个外乡人确实是在家乡这一带打过仗的红军。以前红军在的时候,曾经为钟国海一家做了不少好事,所以他在心里开始琢磨着如何解救这两个人。可在当时的处境下,要想解救这两个人谈何容易。钟国海决定先“犒劳慰问”那些乡丁,于是他把家里准备过年用的米酒和点心拿出来供他们享用。他还把钟运标请到了里屋,塞上几块银圆给他说:“贤侄呀,看在本家人的份上,把这两个人留在我家吧!”

按宗族的辈分,保安团长钟运标比钟国海小一辈。听钟国海这么一说,钟运标两眼一瞪,说道:“按理,我应该叫你叔叔,可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呀,这两个外乡人是****,会连累你们家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

“怎么能肯定他们是****呢?”钟国海笑着问。

“呵呵,我们从他们身上缴获了驳壳枪。”钟运标拍了拍腰间的枪,十分得意地说,“按区公所规定,****被抓全部要枪毙。”

“贤侄啊,就算来到我家的狗也要收留,莫说是两条人命呐,作孽作孽。”淳朴的钟国海一听急了,连忙说,“我家老太婆体弱多病,小孩个个都还小,我家的活实在靠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我买下他们两个来做长工。”

“做长工?以后他们会给你们家带来灾难的。”

“贤侄,我就管今天,顾不了以后了,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哩。你给个脸,想想办法。”说着,钟国海赶紧从腰袋口掏出了几块银元给钟运标。

“纸包不住火,瞒得了今天瞒不了明天,这事很难办啦。”钟运标阴笑着说。

钟国海见钟运标十分奸诈,但话却说得有道理,一人难瞒众人眼。如果这两个人送去区公所,肯定会被枪毙;有心留下他们又很难,即便留下来了,也可能带来无穷的后患。可一看到门口那两个被绑着的红军,又动了恻隐之心。“有钱能使鬼推磨。”只有一个办法,花钱打点这些保安团官兵,救下两个红军。

于是,钟国海当场就跟钟运标说:“我想法凑上100块银元赎下他们,你和你手下的兄弟把这银元分了,也算犒劳犒劳他们。”

钟运标一听说是100块银元,贪婪的内心当即就失去平衡。“好吧,看在你是我本家老叔的面子上,我就答应把他俩卖给你做长工,你就给钱吧。”

“我马上和我老太婆商量商量,凑足了就给你。”钟国海应道。

钟国海随即叫来妻子,叫她弄几个好菜,温好酒,先招待钟运标和几个乡丁,自己则赶快筹钱去了。

两个时辰过去,钟国海把自己家的几亩薄田卖了,还把父亲手上买下的两块山地也给典了,然后又把准备过年用的猪给杀了。这样,总算把100块银元凑齐了,交到了钟运标手上。

为遮人耳面,钟国海夫妇按照当地的风俗,故意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收这两个红军为干儿子。钟国海当场请保安团长钟运标及乡丁做见证人,并在买子契约上签名画押,喝血酒,发毒誓,承诺不再告发他们。就这样,钟国海夫妇倾家荡产救下了这两个红军。

钟国海夫妇救下的这两个红军,一个外号叫“矮老表”,是赣州南康人。数月后,他一再要求去找游击队。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家人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为此,钟国海的堂客曾长秀还做了一篮子米果给他在路上当干粮。他这一走便没了音讯,从此下落不明。另外一位叫李开华,是上饶人,当时是红军中的一名连长。他在钟国海家住下后,与钟家的几个儿子同吃同住,情同手足。大家互传手艺,互帮互教,共同学会了泥水、木匠、篾匠、修磨石、打砻等手艺。因为家里没田了,他们只好靠这些手艺来维持一家九口的生活。

这些年里,钟国海的几个儿子也从李开华那里学到了不少革命的道理。他们期待着红军早日归来,经常利用赶九堡圩、高围圩和万田圩的机会,打探红军的下落。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谢,冬去春来,还是不见红军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开华和钟国海夫妇的感情与日俱增,得到了坑里坑外乡亲们的认可,就犹如真的一家人似的。在钟国海去世时,李开华与钟国海5个儿子一起披麻戴孝,扶棺上山。

盼星星,盼月亮,新中国成立后,李开华重新回到了上饶老家安家置业。可是不管怎样,一直以来,在他的内心里,他都把自己当做钟国海夫妇的儿子。前几年,钟国海的堂客曾长秀七十大寿时,李开华还带着儿子前来拜过寿。

(梁友 王燕婷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