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民族与国家的主体,是民族与国家实力的源泉。生育,创造的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生育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首要生产力!
一个国家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上,有一个生产力和生产率的问题,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上也有一个人口生产力和生产率的问题。这个人口生产率,也就是生育率。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数与育龄妇女数之比。人口专家研究揭示,一个国家如果希望人口数量保持长期稳定,即“更替置换水平”,那么每位妇女一生平均应该生育约2.1个孩子。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保持足够的人口生产率。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全世界除了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多数伊斯兰国家外,出生率都低于置换水平。
一、人口生产率决定国家生存率
现在,世界上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物质生产越是现代化,物质生产率越高,人口生产率就越低。发达国家中,除了瑞典和法国,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生育水平提高到1.5的,更不用说提升到2.1的更替水平了。人口生产率持续走低困扰世界,发达国家在为摆脱低生育率奋斗。例如,日本受少子化和老龄化折磨,大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改造成为老人院。著名的三菱银行让年轻人提前下班造人,被赞誉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2代之后——德国从地球上消失
德国年轻一代对结婚失去了兴致。德国联邦人口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选择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独身的人已经上升到39.5%,在首都柏林更是高达54%。离婚率却屡创新高,在离婚人群中,2/3以上的德国人表示不会再结婚。
据报道,以前德国人认为生孩子可以改善婚姻质量,但如今因为孩子影响工作和生活而离婚的不在少数,甚至未离婚的夫妻也流行分居生活。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然而德国带孩子难,使很多妇女打消了生孩子的念头。德国目前年龄为37岁的妇女中,每3人中就有1人没有孩子。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中有41%没有孩子,德国妇女人均生育率为欧盟最低。专家们预测,到2050年德国新生婴儿数量将只剩下现在的一半,“再过12代,德国人有灭种的危险!”
对此,德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帮助带孩子的措施。从2001年开始,德国政府出台法规,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可以在孩子出生后3年内抽出部分工作时间来照看孩子。德国还实施了“父母津贴”,规定2007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可以有1年的时间得到数目可观的补贴;单亲父母可以得到14个月的补助;女性可以有3年的抚养期,在此期间工作单位不得辞退。此外,在保姆等问题上,国家也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
公元2300年——韩国只剩5万人
现代韩国人普遍恐惧结婚生子,人口生产率持续走低。韩国家庭福利保障部发表的62009年全国结婚及生育动向调查》显示,在韩国未婚男女中,愿意结婚的人只有3/4。在生育意向方面,表示一定要孩子的未婚者,2005年调查时占50%,2009年只有24%。占韩国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最不愿生育。
韩国人不孕的几率也在增加,2005年有7.5%的已婚女性怀孕有困难,2009年达到26.2%。初婚年龄越高,不孕的可能性越大。
根据2009年11月18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9年世界人口现状报告书》数据,韩国最近5年生育率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仅仅高于波黑。专家估算,如果这样下去,到2100年,韩国人口将只有现在的一半,2200年将只有50万人,2300年将只有5万人,韩国将逐渐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
为了提高人口生产率,韩国政府直属的未来企划委员会在2009年11月26日提出对策,包括:将小学入学年龄从六周岁提前到五周岁;对于第三个子女的高考和公共机构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延长有三名以上子女家庭家长的退休年龄等。
一夫多妻——能够拯救俄罗斯吗?
俄罗斯人口负增长从1993年开始,至今已持续近20年,加之人口老龄化严重、出国移民增加、儿童死亡率上升,使俄罗斯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形成严重人口危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08年12月提出的《2025年全球趋势》报告指出:目前,俄罗斯人口近1.4亿,到2025年会下降到1.3亿以下。
20~30岁妇女(处于黄金育龄期)的数量将会迅速减少,到2025年降至55%。
按照联合国机构的预测,俄罗斯全国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到2025年将不会超过600万。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鼓吹“一夫多妻”制,很多政界要人、社会学者和文化界代表纷纷表态支持,甚至“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推动“一夫多妻”制。目前在俄罗斯一些共和国,如北奥塞梯、印古什共和国,相继修改了家庭法,正式实行一夫多妻制。但这些地方都是信奉伊斯差教的,而在信奉东正教的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联邦主体这样做,因为东正教的教义是不允许一夫多妻的。据统计,目前在俄罗斯信教的人口中91%是东正教的信徒,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只有5%。
卡德罗夫担任车臣代总理期间,曾经号召在车臣推广一夫多妻制,并称车臣总统和议会都对这一建议表示支持。他说:我们将发扬我们祖先的传统,只要能养活得起,每个车臣男子都可以拥有四个妻子。据统计,车臣女性的数量比男性高出10%。俄罗斯“正义力量联盟”领导人涅姆佐夫曾经指出:“在我们国家,数以百万计的男人拥有几个妻子。当然,由于受到法律限制,他们的婚姻有实无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准备让事实存在的东西合法化?”他对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表示极大担忧,强调要么实行“一夫多妻制,要么50年后俄罗斯成为移民的天下”。
二、从“人口爆炸”到“人口自杀”
有人说,新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是“人口大爆炸”,在实行计划生育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继续“一胎化”政策,就是“人口自杀”。也有专家认为“人口大爆炸”是个伪命题,因为1980年中国的生育率是2.24,这个生育率已经是世代更替水平,如果这个生育率能维持下去,怎么可能会出现所谓的“人口大爆炸”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继续推行“一胎化”,将加速中国的“人口自杀”。
人口生产率——中国到底是多少?
关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否如国家计生委宣布的1.8那样准确,目前有很多看法。有专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生育率只有1.22,后来修正为1.8;2005年1%人口抽查结果,当年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33,表明生育率急速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81年我国小学生在校总数为14333万人,而2009年为10071.5万人,不到30年孩子减少了近30%。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9)》称,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预期比2008年减少1800多万,减幅将达到11%左右。可见中国孩子的减少将一直持续下去。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中国19岁至22岁的人口到2018年将只剩下0.53亿,9年下降一半;而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同类数据,这个年龄段人口数也是从2009年后快速下降,到2023年将只剩下0.62亿,14年下降差不多40%。两组数据有些差别,但快速减少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制造——中国人不想生产“人”了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对未来300年中国人口走势进行模拟,结果令人吃惊。以联合国预期2030年中国男女寿命分别为98岁和101岁计算,如维持2000年的生育率水平1.46,到2300年中国人口将只剩下7500万;如维持在超低水平的1.30,则只剩下2800万!
人口专家易富贤分析,等到19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死亡,中国将出现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死亡高峰,每年死亡达两三千万,是现在的两三倍。届时,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的600万女孩将成为妈妈,如果她们的生育率仅为1.1,只能生育600多万人。生死人数抵扣后,每年净减一千多万。
西方国家曾经流行一个口号:“发展,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在中国同样出现了“物的生产越发展,人的生产越下滑”的现象。山西翼城等地试点二胎化20年,人口接近零增长。政府虽然有“二胎化的政策”,可是民众已经没有“二胎化的愿望”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民的生育意愿是4.17孩次,市场化初期是2.27孩次,目前已经降到2孩次以下,目前中国城市青年夫妇的生育意愿仅仅为1.2,农村青年夫妇为1.7,全国平均是1.5。现在中国城市里“儿孙越来越少了,宠物越来越多了”,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抚养成本太高,夫妻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养育孩子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根据2003年上海的一项调查,0~16岁孩子的抚养成本在25万元左右,如果计算到子女读高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生孩子和养孩子,成为望而生畏的事情,许多家庭是“望而畏生”,畏惧生儿育女。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从建国初期的自愿多育,到国家强制节育,现在是自愿不育。这使中国人口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中国人,已经不愿意生产“人”了
维持人口均衡需要2.1~2.2的平均生育率,而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平均生育率就仅仅维持在1.5左右。中国关于“人的再生产”,已经进入了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的地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维持延续所必要的生育率,是没有生存权的。中国制造,首先是“造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首先是人丁兴旺。我们讲经济总量,离不开人口总量;我们讲“生产力”、“生产率”、“增长率”,首先不是物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而是人口生产力、人口生产率、人口增长率。就一个企业来说,可以有无人工厂,但是就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来说,不能是无人社会、无人国家。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人的再生产为本,首先要实现人类再生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校园关门潮——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警报
学校涌动青春潮,国家未来看学校。学校是新生代集中的地方,如果学校缺乏“人气”,这个国家就难以有生气和朝气。这些年来,中国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掀起关门潮。
中国小学在校人数从1998年开始急剧减少,到2()09年降到不足1998年的60%。受“生源荒”影响,全国每年有2万所左右的小学关门。1993~2008年的15年间,全国小学学校数量由69.67万所锐减到30.0g万所,关闭小学近40万所,降幅达到56.8%。小学生在校人数也连续递减13年,从1995年的13195万人,减少到10331万人,绝对数下降近3000万人。
以下是教育部最近十多年来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关小学在校人数的数据:
1998年:小学在校生13953.80万人,比上年减少41.57万人;1999年:小学在校生13547.96万人,比上年减56405.84万人;2000年: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比上年减j>534.71万人;2001年:小学在校生12543.47万人,比上年减少469.78万人;2002年:小学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386.76万人;2003年:小学在校生11689.74万人,比上年减~>466.97万人;2004年:小学在校生11246.23万人,比上年减少443.51万人;2005年:小学在校生10864.07万人,比上年减少382.16万人;2006年:小学在校生10711.53万人,比上年减少152.54万人;2007年:小学在校生10564.00万人,比上年减少147.53万人;2008年:小学在校生10331.5l万人,比上年减少232.49万人。
小学在校人数的减少必然导致初中生源的缺乏。从2004:年起,初中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也逐年减少。以下是相关数据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