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异体诗新编
6874200000053

第53章 排比诗

排比诗,就是在同一首诗中全用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构成。它与《诗经》国风中常见的重章叠句不同。

《诗经》中也有排比句,如《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卫风·柏舟》:“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但没有全篇用排比句的。排比诗历代比较少见。像韩愈的长篇五古《南山诗》中连用五十多句排比句的也很少见。

未圆月①

谢铎

人爱正圆月,我爱未圆月。

未圆明日盈②,正圆明日缺。

【作者介绍】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山、方石,浙江太平(今浙江温岭)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进侍讲,值经筵。

遭丧服除,不起。孝宗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擢南京国子监祭酒,次年谢病回家。家居近十年。因荐擢礼部左侍郎管祭酒事。

卒谥文肃。著有《桃溪浄稿》、《赤城新志》等。

【注释】

①选自《桃溪浄稿》。

②盈:满。

【说明】

这是一首排比诗,前后两句各为排比句,明白如话。

排比诗①

徐媛

仰视天无星,俯视月如霜。

月正人影短,月斜人影长。

【作者介绍】

徐媛,清代江苏松江人。徐十峰之女,母张氏能诗,有《绣馀集》,媛著有《续绣馀集》。

【注释】

①选自《随园诗话》卷六。题目是编者所加。

【说明】

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排比句。描写月明星稀的夜晚女诗人赏月时所见的景色和独特的感受,显示了潇洒空灵的艺术风格。

咏棉花①

马苏臣

五月棉花秀②,八月棉花干。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作者介绍】

马苏臣:清代安徽桐城人。曾任幕僚。馀不详。

【注释】

①选自《随园诗话》卷七。

②秀:茂盛。

【说明】

《随园诗话》:“方制府问亭栽棉花,招幕府吟诗,多至数十韵。

桐城马苏臣曰:‘我止两韵’,提笔云(略)。方公击节不已。”这首诗前后两句都是排比句,一气呵成而前后呼应,以棉花的荣枯系念天下百姓的冷暖,蔼然一片仁爱之心。

我爱①

易顺鼎

我爱罗浮天②,寸寸皆云霞。

我爱罗浮峰,朵朵皆莲花。

我爱罗浮土,步步皆丹砂③。

我爱罗浮树,树树皆琪葩④。

我爱罗浮松,枝枝皆龙拏⑤。

我爱罗浮水,滴滴皆云华⑥。

我爱罗浮茗,叶叶皆云芽⑦。

我爱罗浮鸟,声声皆频伽⑧。

我爱罗浮蝶,往往翅如车⑨。

我游五日耳,所得抑已奢⑩。

怅然舍之去[11],唯有长咨嗟[12]。

【作者介绍】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号哭庵,龙阳(今湖南汉寿)人。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举人,六应会试不第。后历任河南候补道、三省河图局总办,主持河南乡试。一度辞官,受聘两湖书院讲席。

中日甲午战起,参戎幕,力主对日作战。《马关条约》签订后,两度赴台与刘永福等筹划抗日事宜。光绪二十六年,督办江阴防务。

后历任广西、云南、广东道员。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著有《琴志楼丛书》。

【注释】

①选自《晚清四十家诗钞》卷三。

②罗浮:山名,在广东省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市间,风景秀美,道教称为“第七洞天”。

③丹砂:即朱砂。道家炼药多用它。东晋葛洪曾在罗浮山修道炼丹。

④琪葩:仙境中玉树之花。

⑤龙拏:龙腾起捉物貌。此以形容松枝起伏屈曲。

⑥云华:云母的别称。梁沈约《奉和竟陵王药名》:“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此以云母形容罗浮水闪闪有光。

⑦云芽:云雾茶。陈子昂《卧病家园》:“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

⑧频伽:鸟名,佛经谓此鸟常在极乐净土,鸣声清脆悦耳。杨万里《寒食雨中呈陆务观》:“忽有仙禽发奇响,频伽来自普陀山。”

⑨翅如车:谓蝶翅色彩如车之华美。

⑩“所得”句:谓所得已过多。奢,多。

[11]舍之去:离此而去。

[12]咨嗟:赞叹。

【说明】

这首诗前九联都是排比句,分别描述和赞赏罗浮山的天、峰、土、树、松、水、茗、鸟、蝶,多用比喻和夸张。末四句以散语作结。全篇对罗浮山的秀丽风物极尽赞美之能事。

俯清池①

赵枚

渠能鉴我容②,不能鉴我心。

心乱池水浊,心静池水清。

【作者介绍】

赵枚(1876—1945),字祗修,晚号支叟,浙江温岭人。清德宗光绪年间庠生。民国初期曾任县议会议长。继任省议会议员。能文擅诗,著有《忙隐庵诗文集》等。

【注释】

①选自《忙隐庵诗文集》。

②渠:它。指池水。鉴:照见。

【说明】

这首排比诗写作者俯视清池时的所见所感。前后两句各为排比句,后两句颇见作者修心养性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