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6993400000048

第48章 妇科病证(6)

第13章 妇科病证(2) (3)

(方解) 本方在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将滋腻补精血之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养阴柔肝之白芍改为赤芍,使之更好地适用于血热血瘀之证。再加川牛膝、丹参加强活血化瘀之功。三七、阿胶止血化瘀,故对妇女月经过多属于血瘀血热者更为适用。曾用此方去阿胶加瓜蒌、薤白、益母草、桑寄生、山楂治疗多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左胸部隐痛或刺痛、心慌心悸等症者,也收到改善症状、缓解疼痛的明显效果。

(按语)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其月经量多挟热挟瘀之有血块、腹痛等为常见证型。其病机多实多瘀,桃红四物汤其用虽广,但对血热挟瘀之实证则总嫌其滋腻收敛,故变通之,加上丹参、牛膝加强化瘀之力,三七、阿胶增强化瘀止血之功,使单纯的补血活血之方,变为补血活血化瘀止血之方,临床用之更为恰当:我们曾用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数十例血热挟瘀的月经不调,疗效满意。后又推广用于“风心病”之心悸胸痛等疑难病属于血热血瘀者,也取得较好疗效。此方具有补血而不滞血、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但不宜于气虚不摄或肾虚失固之月经过多。

(方源) 《疑难病证治》

更年期经事紊乱——滋润镇泄方(蔡氏妇科方)

(组成) 生地黄12g,女贞子9g,滁菊花6g,怀牛膝9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炙龟甲9g,炒牡丹皮6g,天冬9g,麦冬9g,羚羊角粉0.3g(吞服)或山羊角12g代用。

(功效主治) 滋阴潜阳,平肝泄火。主治:更年期经事紊乱,头痛眩晕,心烦失寐,潮热汗出,口干溲赤。脉弦细数,舌边尖红。

(方解) 《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又云:“****所奉其人寿。”可知,更年期阴易亏而阳易强。徐灵胎谓:“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盛常顾阴,阴独盛常扶阳,然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阳太盛者,非独补阴,并当清火以保阴。世为老人立方,总以补阳为事,热甚者必生风,是召疾也。”又告诫曰:“断勿以辛热助亢阳,竭阴气。”方以大补阴丸加减,生地黄甘寒,禀天一之真阴,为和血之上品,能滋水济火,“损其肾者,益其精”;龟甲得阴气最强,味厚滋补,以壮肾精;黄柏苦以坚肾,能制龙雷相火,知母清以凉肺,能滋金水以降火,两药相须,以制阳光;滋水贵在保金,以金能生水,天冬、麦冬滋补金水,生津固阴以培肾元;女贞子色黑甘平,隆冬不凋,能入肾经血分,最能益阴养血以生精,以“精血同源”也;牛膝补肾活血,并柔润而下行,以善达木火于金水中;滁菊花、羚羊角粉平肝息风,清热降火;龙骨、牡蛎补水涩精,镇摄相火;牡丹皮凉血化瘀,清泄肝火,使血气流通。全方壮水降火,镇逆泄浊,清上滋下,通瘀涩精,为治疗肾虚肝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方。

(加减) 经行量多,去牛膝,加墨旱莲15g,阿胶珠9g,三七末3g(吞服)。头痛肢麻,加全蝎3g,蔓荆子9g,钩藤9g(后下)。夜不安寐,加合欢皮9g,首乌藤9g,酸枣仁9g。心悸怔忡,加茯神9g,柏子仁9g,朱远志4.5g。烘热汗出,加地骨皮9g,浮小麦15g,坎炁2条。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痛经——痛经方(国培方)

(组成) 桂枝6g,当归12g,川芎9g,沉香6g,延胡索12g,三七粉3g,白芥子6g。

(功效主治) 温经行气,活血祛瘀以止痛。用于痛经。

(方解) 方中桂枝温通经脉,使血行通畅;当归、川芎二味辛温行气活血,为血家要药;沉香沉降,暖肾纳气,止呃逆,散郁结,对痛经伴呕恶上逆者更相宜;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广为人知,于此选用意亦在于入血行气止痛;白芥子辛滑流利,祛寒凝,入方中为佐,可增强温行之力;三七粉用之活血祛瘀,使经血溢泻,不使胞宫挛缩太过,止痛又不留瘀。全方旨在温通经络,散寒凝,畅气机,促血行,以保持胞宫正常的蓄溢功能。

(验案) 周某,48岁。行经腹痛30+年。自述月经初潮(16岁)即行经腹痛,病甚手足逆冷,无法坚持正常学习及工作,非止痛药不解。后用止痛针剂(安痛定、度冷丁等),精神日趋紧张。30年来已成痼疾。体态稍丰腴,性情爽朗。妇查:子宫稍大,B超无器质性改变。继按原发痛经处理,用前述基本方观察2次月经,获效甚著,患者欣喜至极。后偶因月经量多而复诊,述痛经已瘥。

(按语) 痛经极重者多发于经前、经期第1~2天,经血未下或下之甚少之时,多属寒凝气滞,经血凝滞更阻碍气机,血积于胞中导致下腹冷痛,可牵扯两大腿亦抽痛不已,伴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恶心呕吐,唇舌紫暗,甚有晕厥休克。治疗用药应求速效,煎煮汤剂似已不妥,为此笔者以基本方制成散剂,装瓶备用。每次10g,嘱患者用沸水冲泡(加盖)待温后顿服其上清液,如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入生姜2~3片以温中止呕并有助于发挥药效。临床观察急症患者当即服药后10分钟左右腹痛可得缓解。

(方源) 《临证经验荟萃》

痛经——痛经方(叶漳深方)

(组成) 制香附9g,延胡索9g,川楝子9g,泽兰叶15g,桃仁9g,红花6g,当归9g,白芍9g。

(用法) 煎2汁,分2次半空腹服,其中间隔3~4小时。痛甚者每日服药2剂。本方在经痛时服,经止即停,下期再服。

(功效主治) 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主治痛经实证。症见月经将来而腹痛,经行不畅,色紫暗或有血块。

(方解) 景岳谓“经行腹痛,有虚有实”。实证腹痛,多由于各种因素(如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寒邪内侵,湿热阻滞等)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本方由金铃子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而成。以制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用当归、白芍、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以泽兰增强祛瘀之功。

(加减) 痛而小腹胀甚者,加乌药9g,青皮9g;小腹冷痛而苔白脉紧者,加官桂4g,干姜2g,以温经祛寒;若小腹有热感而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9g,制大黄6g以清热凉血化瘀。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痛经——祛瘀化癥汤(胡溱魁方)

(组成) 三棱、莪术各12g,当归、赤芍、丹参、桃仁各10g,川牛膝12g,血竭3g,香附、延胡索各12g,海藻、昆布、瓦楞子各12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祛瘀消癥,理气止痛。主治瘀滞型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膜样痛经、输卵管狭窄等症。

(方解) 方中三棱、莪术破血祛瘀、消积止痛为主药;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牛膝活血祛瘀通经;血竭行经止痛,对瘀血型痛经有很好疗效。

(验案) 陈女,33岁,流产后经行腹痛已3年,且逐渐加重。病家每次经行少腹疼痛拒按,伴****坠痛,经水紫暗有块,块下疼痛暂缓。证属血瘀气凝。用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三棱、莪术、失笑散等活血祛瘀,再加香附、郁金、延胡索、姜黄、川楝子等理气止痛。嘱其每次行经前连续服用7剂,坚持治疗半年,痛经好转。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痛经——养血温经汤(胡溱魁方)

(组成) 当归12g,川芎6g,熟地黄12g,桂枝9g,艾叶5g,泽兰、茺蔚子各12g,乌药10g,制香附12g,吴茱萸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养血活血,温经止痛。主治血虚寒滞型痛经。

(方解) 《诸病源候论》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如见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面色不华者可用上方。方中当归、熟地黄养血调经,川芎、泽兰、茺蔚子活血祛瘀通经,桂枝、吴茱萸、艾叶温经散寒止痛,香附、乌药理气散寒止痛。诸药相配,共奏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倒经——凉血止衄汤(刘奉五方)

(组成) 龙胆草9g,黄芩9g,栀子9g,牡丹皮9g,生地黄15g,藕节30g,白茅根30g,大黄1.5g,牛膝12g。

(功效主治) 清热平肝,凉血降逆。主治:肝热上逆,血随气上所引起的衄血、倒经。

(方解) 在行经前1~2天或正值经期或经后,出现规律性、周期性衄血,甚至吐血称为倒经或逆行经。主要是由于肝阳亢盛,血热上逆。肝阳亢盛,冲气较盛,血海满盈,血为热迫,随冲气而上逆,不得下行,故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或经闭不行,反而衄血、吐血。刘老医生取龙胆泻肝汤中的主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上焦热。配合牡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藕节、白茅根清血热止吐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大黄1.5g,药量不重,取其入血分行血破血,不但泻血热,而且大黄配牛膝又能引血下行,实有釜底抽薪之妙。全方清热平肝,凉血降逆,不但吐衄可止,而且经血自调。

(方源) 《刘奉五妇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