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6993400000053

第53章 妇科病证(11)

第15章 妇科病证(4) (2)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不孕症——调经种子汤(胡秉超方)

(组成) 当归9g,白芍9g,熟地黄12g,川芎4g,黄芪9g,党参9g,白术9g,香附9g,陈皮6g,菟丝子16g,枸杞子15g,川续断10g,紫石英20g,阳起石12g,蛇床子12g,覆盆子15g,炙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健脾养血,温肾益冲任。主治由于气血两虚、冲任虚损而致的不孕症。

(方解) 本方由八珍汤化裁,酌加温肾调冲任之品而成。于八珍汤去茯苓之渗利,加黄芪补气,具阳生阴长之力;香附、陈皮能疏利脾气,使之补而不滞,取气行血行之意;紫石英有兴奋性腺作用,可促使发育不良性卵巢成熟排卵;阳起石配蛇床子可温暖子宫和调整、促进生殖功能:熟地黄与菟丝子同用能填补肾精,以资化育之源;熟地黄与白芍同用并合川续断、枸杞子、覆盆子为乙癸同源,肝肾并补,诸药协力,使血足精充,胞宫得养,胎孕易成。如禀赋虚弱,可加紫河车、鹿角胶、阿胶,以血肉有情之品养血填精;如食少便溏,则易白芍、熟地黄,加石莲子、山楂、神曲以健脾厚肠。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妊娠恶阻——平逆清胃方(方)

(组成) 炒白术4.5g,姜半夏4.5g,淡子芩4.5g,陈皮4.5g,姜竹茹6g,白芍6g,紫苏梗6g,旋覆花6g(包煎),白茯苓9g。

(用法) 浓煎,分多次频服。

(功效主治) 顺气和胃,降逆止呕。孕妇心中愦闷,食入即吐,眩晕神疲,口干口苦。脉弦滑,苔白腻等。

(方解) 《济生方》严用和认为恶阻的治疗应当顺气理血,豁痰导水,然后平安。拟方以千金半夏茯苓汤合橘皮汤加减化裁。半夏、茯苓、陈皮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白芍平肝理血,以敛厥阴上逆之气;旋覆花斡旋乾运,降逆止呕,“高者抑之”也;紫苏梗、竹茹宽胸醒脾,降逆止呕;白术、黄芩健脾清热,为安胎圣药。全方开泄降气,养胃健运,化痰定呕,清热安胎。

(加减) 嘈杂吞酸,加左金丸4.5g(包煎),乌梅肉3g。脘闷纳呆,去白芍,加生谷芽12g,熟谷芽12g,香橼皮4.5g。夜不安寐,加淡远志4.5g,酸枣仁9g。大便不畅,加全瓜蒌12g,火麻仁12g。头痛眩晕,加白蒺藜9g,滁菊花6g。小腹胀痛,加香附炭9g,广木香3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妊娠恶阻——(刘奉五方)

(组成) 藿香6g,紫苏梗6g,川厚朴6g,砂仁6g,竹茹9g,半夏9g,陈皮9g,茯苓9g,生姜汁20滴兑服。

(功效主治) 和胃,降逆,止呕。主治:胃虚,气失和降,所引起的妊娠恶阻。

(方解) 妊娠恶阻系指妊娠初期,胎气上逆,恶心呕吐不止。一般多因平素胃虚,胃气不能下行,反随逆气上冲,以致恶心呕吐,饮食不下。轻者数日可以自愈,重者则呕吐严重,甚至滴水不下。本方主要适用于素有胃气虚弱之妊娠恶阻。方中不用苦寒之品,而以辛香和胃兼用降逆止吐之药,使胃气平和,逆气下降,则吐止胎安。本方是刘老医生在实践中根据藿香正气散、橘皮竹茹汤加减变化逐步定型下来的经验方。方中藿香、紫苏梗辛温芳香,理气和胃而除湿;厚朴宽中、降气、和胃止吐;茯苓渗湿益胃;砂仁、橘皮辛香理气和胃;竹茹辛凉和胃降逆止呕;生姜汁味辛理气和胃而止吐,半夏辛苦微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按语) 本方诸药多具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其中尤以生姜汁及半夏之效果最为显著。生姜为止呕圣药,味辛主开主润,不寒不热,不入煎剂而兑服,其药性具存。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故能止呕。捣汁用主治呕逆不能下食,散烦闷,开胃气,其效更速。半夏辛苦微温入阳明胃经,固其辛散温燥,降逆止呕之功显著,可用于多种呕吐。但《本草纲目》中记载半夏坠胎,孕妇禁忌。因此妊娠期应当慎用。但刘老医生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半夏治疗妊娠恶阻从未发现有坠胎者,非但如此而且疗效甚好。半夏虽为妊娠慎用药,因为“有病则病挡之”,所以方中用半夏既能降逆止呕,又不影响胎气,可以说是本方的特点。

(方源) 《刘奉五妇科经验》

妊娠恶阻——健脾疏肝止吐方(胡溱魁方)

(组成) 土炒白术、土炒山药各12g,姜竹茹、藿香、紫苏梗各10g,陈皮、香橼皮各6g,绿萼梅、佛手花各5g,砂仁3g,生姜2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健脾疏肝,和胃降逆止吐。主治妊娠恶阻。症见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懈怠嗜睡,严重者米饭不下,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苦水,或挟血丝。

(方解) 其病机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大多分为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胎产心法》云:“恶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此皆胃气弱而兼有痰与气滞者也。”本方采用白术、山药健脾胃,和中气;陈皮理气和胃,香橼皮理气宽中,佛手花醒脾开胃,快膈止呕,姜竹茹清热化痰止呕,砂仁能和胃宽中而安胎,藿香快气宽中醒脾开胃,紫苏梗除能行气宽中且安胎,绿萼梅有疏肝散郁、开胃生津的作用,生姜为止呕。上述药物合用,可起健脾疏肝、和胃止呕的作用。

(加减) 脾胃虚寒者可加党参、茯苓、半夏;肝胃有热者可加黄芩、黄连;呕吐伤阴者加麦冬、天花粉;严重呕吐者加伏龙肝。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妊娠恶阻——恶阻方(叶漳深方)

(组成) 姜半夏9g,淡竹茹9g,黄芩9g,白术9g,紫苏梗9g,佛手6g,陈皮9g。

(用法) 煎2汁,少量多次分服。若呕吐甚而不能服药者,本方加生姜3片,藿香15g,将药放在有嘴的壶中煎煮,蒸气喷出后,令患者口鼻对着壶嘴(相距不宜太近,以免烫伤)使蒸气吸入,有一定的疗效。

(功效主治) 降逆和胃安胎。主治妇人恶阻。

(方解)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病证,系由于受孕后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轻者一般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不须服药。重者须要药物治疗,促使其症状减轻、饮食如常,以有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本方以姜半夏、淡竹茹降逆止呕为君,佐以黄芩清热,白术健脾化湿以安胎。朱丹溪谓“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配以紫苏梗、佛手、陈皮理气和胃止呕,紫苏梗并有安胎之功。若口干、舌红苔薄黄,加左金丸2g,芦根30g;若口淡、舌苔薄白者,加淡吴茱萸2g,干姜2g;若呕吐频繁,且纳少而导致气阴亏耗,口干、舌苔少津者,加石斛9g,麦冬9g,天花粉9g。治妇人恶阻一般与呕吐的辨证施治基本相同,但有一点应注意,即用药不可伤胎而要安胎。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妊娠剧吐——清养止呕方(方)

(组成) 太子参9g,麦冬9g,川黄连2g,条黄芩4.5g,姜竹茹6g,陈皮4.5g,石斛9g,天花粉9g,乌梅肉3g。

(功效主治) 养阴清热,和胃降逆。主治:妊娠剧吐,甚至呕吐苦水或带咖啡色黏液,水浆不入,低热烦躁,神疲倦怠,溲少便艰。检尿醋酮阳性。

(方解) 《妇人秘科·胎前赋》谓:“恶阻各归于脏腑……烦热兮责其无血而阴虚。”方中黄芩、川黄连清胃热,降胃气,苦寒直折其火;太子参益气生津以养胃阴;麦冬、石斛、天花粉滋阴补虚,除烦止呕;姜竹茹、陈皮清热和胃,理气止呕;乌梅肉酸收敛阴,抑肝开胃,《胎产心法》谓:“恶阻吐泻作满,效在乌梅矣。”全方共奏清热养阴、和胃定呕之功。

(加减) 肺胃火盛,唇躁咽干,加玄参9g,知母6g,苎麻根9g。脘宇疼痛,加白芍9g,香附炭9g,香橼皮4.5g。大便艰难,加麻仁丸9g,柏子仁9g。低热,四肢烦热,加生地黄9g,地骨皮9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子痫——寄生羚羊汤(阎伯伍方)

(组成) 羚羊角粉1.5g(冲),桑寄生15g,钩藤30g,全蝎9g,生石决明或生蛤壳15~30g,生地黄30g,杭菊花9g,龟甲30g,炒酸枣仁15g,枯芩9g。

(功效主治) 滋水涵木,镇肝息风。用于子痫。

(方解) 阎氏解释此方义说:子痫为妇科大症,西医妇科诊为妊娠合并高血压,即中医妊娠眩晕重症,此病多为精血亏损,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肝风内动。治以滋水为本,涵木为标。但病急易变,故以镇肝息风之法为主,佐以滋肾,符合急则治其标之原则。方中羚羊角粉、钩藤、菊花、生蛤壳、全蝎镇肝息风止抽搐,桑寄生平补肝肾以安胎,生地黄、龟甲滋阴潜阳,炒酸枣仁虽气性偏温,配黄芩苦寒相佐,其温不显,而收敛安神宁志功效尤著,黄芩苦寒清火,治其烦躁不宁。总之,本方为治疗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子痫基础方,临床时可据病症变化而加减化裁之。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胎漏——养血荫胎方(方)

(组成) 生地黄9g(砂仁3g拌炒),当归身炭9g,白芍9g,炒白术6g,陈阿胶9g(烊冲),条芩炭4.5g,白茯苓12g,陈皮4.5g,潞党参9g,川续断12g。

(功效主治) 养血健脾,摄血固胎。用于妊娠小腹隐痛,漏红断续不净,头目眩晕,心悸少寐,腰酸形寒,神疲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