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如果没有李俊基
7028200000006

第6章 《王的男人》走红 (2)

这一幕可说为电影画龙点睛,若有人问若说到《王的男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哪个情节,相信不少人都会选这一个,就像《铁达尼号》里两个主角站在船头的那个镜头,这一跳已成了《王的男人》的经典代表画面了,抛开扇子象征抛开过去一切,那一跳不为别人只为自己,两人最后诀别的话虽然有点悲剧味道,但能跃往无际的蓝天。当中仍是带着希望的,无论之后那一幕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对从前的依恋,这个难忘的结尾都已深刻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了。

电影史上最红的配角

《王的男人》创造了韩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连韩国总统都到电影院观看。该片本是一个小成本制作电影,费用还不到许多大片的零头。一炮而红的李俊基只是一个配角,饰演命运坎坷却天真善良的流浪戏子孔吉,孔吉平时忧郁而柔顺,演起戏来却娇媚风骚。这戏中的戏,这人物性格的转变,被还是新人的李俊基演绎得活灵活现、投入逼真。孔吉清纯又绝色的美貌也在接了长发的李俊基身上得到体现,曾经令李俊基屡次试镜失败的瓜子脸、丹凤眼,也风靡了万千观众。

2006年4月14日,他在有“韩国奥斯卡”之称的第42届“百想艺术大赏”颁奖礼上勇夺“新人演技奖”与“最佳男配角”。

在外人看来,幸运就是李俊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他却把它归于平常。

银幕中的李俊基中规中矩,可生活中的他是个不安分子。导演当初如果找他出演电影《那小子真帅》,相信片中的打架场景也会成为经典吧。从冒险精神和运动神经来看,他更像个美国加州阳光男孩儿,而非韩国釜山的高丽小生。

《王的男人》中一如既往的清秀面容下隐藏了一如既往的倔强执著。

在《王的男人》拍摄过程中,李俊基决定改变形象放手一搏——戴上长假发并减去肌肉。李俊基像浸透在阿尔卑斯矿泉水中的鲜果般闪亮登场了,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古装片《王的男人》中的“比女人更美丽”的孔吉。从戏份和角色本身来看,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他先前在《芭蕾舞训练班》中那模糊的面容,而将《王的男人》算作他真正意义上的银幕处女作。从李俊基到孔吉的“变身”所要经历的是每天数小时的辛苦化妆,就连为了遮盖他迅速生长的胡渣也花费了他不少的时间。

曾经有人这么问过李俊基:“在《王的男人》中,最让你难以忘怀是哪个场面?”

李俊基说:“在拍摄中的六个月时间里,我真是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生活在‘孔吉’的世界里,我生怕自己有一刻脱离了‘孔吉’变成‘李俊基’,所以我的精神高度集中。导演和前辈们叮嘱我在现场尽量少说话,不要让眼神露出破绽,我一直都按照他们的叮嘱去做。如果一定要让我选择出其中一个场面的话,应该数最后一个场面,瞎眼的长生和孔吉在走钢丝高高凭空跳起。当时他们两人的表情笑得比平时任何时候都更加灿烂,光是拍摄最后一个场面就足足花费了七个小时的时间,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总是哭。”

李俊基怎么看待自己的女装扮相呢?

李俊基说:“刚开始我就以为我化身成女装会很不自然,但是化完妆之后,身边的人都说很好。演戏剧化妆的时候竟然用了两个小时,因为我不但要化妆,而且要表现得像个女人,所以对皮肤也要格外花费心思。还要除去男性的特有肌肉,就算把所有时间都花费在演戏上,我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可是竟然还要在外形上和化妆上花费这么多时间,我的体重减轻了四五公斤!”

反串对演员来说难度很大,李俊基为此也下足了工夫。孔吉是一出悲剧的开始,也是手握揭开悲剧钥匙的人物。导演其实很担心俊基能不能自然地表现角色的心理变化,不知道俊基能不能一边流泪,一边表现出既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的微妙感情。不过李俊基在后来说他可能被孔吉这个角色同化了,后来拍流泪镜头的时候,一天的拍摄就能早早结束,所以工作人员把这样的日子叫做‘喝酒日’。”

入戏如此之深,拍完《王的男人》之后,有很长时间李俊基都不能从孔吉的角色里走出来。

在拍摄的时候,俊基完全投入孔吉的角色中,所以在日常生活里也不知不觉地带有这个人物的性格。记得2006年的某一次采访,李俊基曾说:“其实我现在还很痛苦,因为我仍然没能够彻底从孔吉这个角色里中摆脱出来。偶尔在手势、动作或者表情中还会透露孔吉的味道,所以我在说话的时候故意把声音放粗一些,哈哈!”

扮女装的男人,这对于一名新演员来讲,演起来是很不容易。

当俊基接到剧本时,就觉得孔吉这个人物很不好把握。俊基一开始也不是很有信心,觉得新人很难胜任这个角色,因为感情的演绎很重要,而且人物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俊基越看越有兴趣,就越想去演这个角色,于是俊基就去了电影公司。电影史上最红的配角就这样诞生了。

李俊基拯救了“韩流”

谁不承认都不行,没有李俊基,“韩流”这个词儿可能很快要在字典里查不着了。从时间上算,离韩流始祖《蓝色生死恋》横扫东南亚已经整整6年;以效应来推,《冬季恋歌》带来的“勇样风潮”正在渐行渐远;即便咱把视线置回到《大长今》,那也已是MBC电视台2003年的剧了。所以细看这两年,在2006年李俊基横空出世之前,韩流的确是在慢慢变“寒”。所幸的是,关键时刻,一出《王的男人》又让“韩流”复活了。李俊基拯救了韩半岛。

李俊基半年内在东南亚的爆炸式蹿红可谓没有先例、奇妙异常。他就如一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仅凭口口相传的几段动人故事、梦幻般绮丽的若干图片,便引诱了无数纯良少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王的男人》。

首先,从题材来说,虽然近年我们不断瞠目于韩国电影题材大胆,画面放纵,却很“意外”的,韩国人很少拍同性恋。韩国出品的“同志”电影即使跟中国比,也连零头都够不上。究其原因,韩国这个国家依旧是个很男权、很阳刚的社会。跟亚洲其他国家的艺人比,韩国男明星的平均身高、标准体形都是百分百男性化的。哪怕一两张脸蛋儿粉嫩白皙,身段也强壮得惊人。这里我说的不是裴勇俊,而是李政宰和玄彬。可实际上呢,整个世界都在中性化,同性爱早已不算什么禁忌的话题。恰在此时,《王的男人》出现,打破韩国人审美定数的李俊基出现。于是,李俊益拍摄的这部小成本古装片以超过1200万人次的观影数字震撼了亚洲。

其次,从时机来看,《王的男人》走红还占了个大便宜,就是韩国电影人年初大规模抗议“削减电影配额制”的时候,正是《王的男人》观影人次冲“千万”的关键时刻。当时越大牌的明星越拿这部电影说事,比如张东健说过“韩国电影在传播文化上有很伟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配额制度的话,《王的男人》这类电影能够上映吗?”而总统卢武铉不仅在2006年1月份亲自到电影院观看了《王的男人》,还在3月23日与李俊基就电影界配额制问题进行了对话。卢武铉问李俊基,“电影《王的男人》上映情况怎么样?观众还在陆续进场观看吗?你在影片里叫什么名字?孔吉?”

那时,常常能看到像烈士一样的李俊基。相比握手会、签名会、影迷答谢会,这种宣传方式实乃天赐。

第三,从媒体来说,即使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王的男人》也不至于成为一部中国专业人士看完给70分,韩国专业人士全部给95分的电影。原因很简单,韩国媒体对本土优秀作品的“呵护”早有惯例。记得一本韩国专业电视杂志这样写到,“在亚洲市场,能卖个好价钱的韩剧,必要条件是收视率超过50%。”一个国家一半人民看一部电视剧,这不仅是观众的力量,更是媒体的力量。尤其当媒体人意识到,娱乐文化产品要成为出口的拳头项目,必须先学会自抬身价。所以,韩国媒体总会选择统一口径,让小奇迹变成大神话。

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2006年的李俊基。全韩国都在捧他,实际上就是看准了,李俊基,便是救世主,是他拯救了日渐消退的“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