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天下一家:网络联通世界(科学新导向丛书)
7098000000015

第15章 共享信息硕果

由于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的通讯方式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发达国家里,当机构或个人提供他们的联系地址时,他们不仅要提供电话号码,通常还会给出电子邮件号码,可见,电子邮件已很普及。当我们需要和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联系时,用寄信的方法,时间会太长;打国际长途电话,费用又太高;而发电子邮件,则不仅完全免费,又会迅速传到,是目前很好的联系方式。

在《参考信息》上,还曾刊登过用卫星医疗网络和互联网络传递治疗方案,抢救病人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非洲的肯尼亚,有一位医科学生患有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病虽已得到控制,但一时难以治愈。

后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出现肾衰竭,需要作血液透析治疗。但这治疗方案需要使用稀释血液的药物,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对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患者带来致命影响。

当地及附近没有较好的医学图书馆,得不到很好的医学解答。

打国际长途电话进行咨询,每分钟就得花12美元,医院无法承担。

面对这种情况,为他治病的布卡奇博士利用他的特殊设备——个人计算机,输入了一个寻求治疗方案的紧急呼吁,通过无线电信号发送到附近的一个卫星地面站。

几个小时后,地面站把信息发射到卫星生命组织的小型卫星上,这颗卫星每天飞越非洲上空4次。

几个小时又过去了,卫星进入美国波士顿的电子信号搜索范围,布卡奇博士发出的信件被传送到卫星生命组织的地面站,地面站的工作人员又通过互联网络,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时间又过去了半天,波士顿方面从互联网络收到了一个电子邮件,它是伦敦圣玛丽医院一位曾经成功地处理过一个类似病例的内科医生的答复。

该医生提出的方案是:采用小剂量的血液稀释剂Heperin。

于是,卫星生命组织的一位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把这一信息告诉了布卡奇博士。他按照这个方案挽救了肯尼亚那位医科学生的生命。

还有,1995年4月,报纸上曾刊登了一则很引人注目的消息:北京大学几位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向全世界医学界发出了一封电子信函,大意是,他们的一位女同学,因患某种怪病而生命垂危,急需确切的诊断。

信中,他们详细地叙述了她的病情。

信发出十多天后,通过电脑,他们共收到了1000多封电子信件,世界各地的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诊断意见,最后,确诊这位女同学患的是罕见的铊中毒,通过对症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1997年4月26日,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12岁的男孩,无意中救了一位芬兰女大学生,成为美国和芬兰新闻媒体的重要新闻。

或许有人要问:一个小男孩怎么能救异国的一位女大学生的生命呢?不是在讲“天方夜谭”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城镇12岁的小学生迈克尔·雷顿,正在家中的客厅里独自玩电脑,兴致正浓。

当他进入互联网络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信号:电脑屏幕上不停地闪烁着呼救信号,但这个信号他以前没有见过。

还没等小雷顿明白是怎么回事,对方就自报家门,说她的名字叫莱蒂娜,今年20岁,是芬兰一所大学的女大学生。

同时,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现在已经很晚了,我突发严重的哮喘病,已不能动弹,请帮帮我!

雷顿猜测,她正在电脑房里工作,电脑房里恐怕只有她一个人。

雷顿当机立断,救人要紧!

事不宜迟。雷顿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妈妈。

雷顿的妈妈是个很有同情心的人,立即拨通了德克萨斯州警察局的电话,将这件事告诉了值班警察。

警察要求国际接线员与芬兰的医疗中心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并始终保持联系不中断。

在警方与芬兰医疗中心联系的过程中,雷顿始终守在自己的电脑旁,认真地观察着,通过电脑了解远在芬兰的求救者莱蒂娜的具体方位、道路标记和房间号码等“路标”问题,并不断鼓励她要有信心坚持住。

之后,雷顿再将他获得的信息告诉妈妈,妈妈通过电话告诉警方,警方再与芬兰的医务急救中心进行热线联系。

就这样,经过信息“接力”,女大学生莱蒂娜终于得救。

芬兰报界和美国媒体获得这个信息后,进行了全面报导,高度赞扬雷顿和他母亲的善举,并认为完全是因为12岁小雷顿的机智、灵活和爱心,才使异国的女大学生得以化险为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赛过了任何一个有关遥控的神话故事,无疑是发生在互联网络上的人间奇迹。

通过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互联网络可以使人类共享宝贵的财富——信息资源。

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络是国际电脑互联网。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了这个互联网络。

通过国际电脑互联网络,科技工作者可以及时交流和共享最新的科学成果,及时检索和交换情报。

同时,人们可以在家里收看国际最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可以购物、预订机票和客房,真是方便多多。